城市觀察
#hz,479
看到一篇文章,說4個被大廠優化的中年人,開了家包子鋪,賣包子。
包子不便宜,素餡的6塊一個,特色的雞翅包和肥腸包,賣到了9塊9一個。
兩三個包子下去,抵得上一頓快餐。
我去吃了,說結論,覺得一般。
肥腸包還可圈可點,肥腸鹵的入味軟糯,胡蘿卜丁綿軟的已經沒了什么味道。
但肥腸終歸油膩,吃下一個之后就很難再想開口吃第二個。
雞翅包是把雞中翅的肉撕碎當餡料,也許是創意,但也終歸只是創意。
雞肉不鮮不香,包子皮也不宣軟,說明發酵不夠。吃起來便覺得割裂,就感覺皮是皮,餡是餡。
吃的時候,心里就蹦出一句話:“杭州怎么會沒有好吃的包子呢?”
于是收起東西,大步出門,敲下這篇文章。
要說包子,這些年也吃了些。第一個想到的便是蕭山的大肉包。
那是一次吃江邊的飯店,端上來的肉包格外好吃。后來讀者跟我說,蕭山,酒店里自己做的大肉包都好吃。
蕭山時代大酒店是做肉包的鼻祖,但我去的時候,碰上裝修,就沒吃上。
于是搜了搜,發現潘水路的網紅大肉包評價最高。一不做二不休,殺了過去。
當時我心還想呢,這 什么包子啊,一點不“謙虛”,管自己叫什么網紅。
結果才到門口就被“震懾”住了,還真的是寫了五個大字:“ 網紅大肉包 。”
推開門, 幾乎每個客人的桌上都放著肉包 。
女孩們吃大肉包,也很優雅,一口口揪著吃,那畫面 ,簡直不敢盯著看 ,太想吃了。
徑直跑到明檔口,看到蒸籠里,正熱熱乎乎地冒著氣。
蒸屜不是新竹的顏色,一看就是蒸了很多肉包子的,感覺這家店對頭了。
沒一會兒,肉包就上桌了。
這網紅可不是通常意義上的網紅,是真的好吃。
皮有點厚,但面發得勁道,湊近聞有股面香。
端上桌的肉包 放久了也很挺拔 。
扒開一個,里面油汪汪的,一整顆肉餡很飽滿。
肉餡用的是土豬肉,肥瘦相間,恰到好處。
乍一看,油汪汪的,不過不要緊,它的面皮足夠厚, 恰當地中和了肉包中的油水 。
加了一點蔥,醬油的香味混著肉香蔥香,吃一口很滿足。
我看身邊的客人,吃完還要打包一袋子走。
這是正餐吃的包子。
但老杭州人么,包子還是更習慣早上吃。
開在鼓樓的王日順號包子鋪,前兩個星期剛去吃過早飯。
他家的包子用的是兩頭烏豬肉,也賣豆漿、油條、燒餅這些。
這包子能端到客人面前,要經歷很長的時間和師傅精湛的手藝。
師傅們每天從三點開始發面,包子皮自己做,包好上鍋蒸,每天賣1000個不是問題。
我特別愛這個筍肉包。
外皮宣軟,豬肉咸香,竹筍鮮嫩,還帶一點微微辣,吃一個是完全停不下來的。
常吃的蔥肉餡也不錯。
豬肉用醬油、耗油和鹽調味,都是常見的調料,加不同比例,最后的肉餡就是好吃。
兩頭烏肥瘦相間,配合松松軟軟的面皮,一口下去油香油香的。
難怪啊,每個客人的桌子上都會點上三四個包子吃。
還有一次,我去饅頭山買了個建德豆腐包,味道也不錯。
我到的時候,老板娘那會兒的正不慌不忙地包包子呢。
他們是小店,也就三個人,分工明確,一人包,一人蒸,一人賣。
蒸籠不大,一鍋也就20個不到。
老板娘是建德人,每天三點起來搟面和面,做包子。
他們家的豬肉和豆腐都是當天去市場買的,都挺新鮮。
店小,沒有座位,就在門口放了兩張簡易桌子。
配的椅子看著不太整齊,一問是大爺從自己家搬過來的。
跟在武漢過早似的,自帶椅子。
點單的規矩是,各自報數,然后候著自己的包子出鍋。
他們家的麻婆豆腐包,豆腐鮮香,熱乎乎的。要是天氣再冷一些,吃上一口可香哩。
美中不足的是,包子皮厚了點。
建德豆腐包,皮得非常薄,抓起來都要擔心餡兒落地上。
麻、辣、鮮外還有青蔥的香氣,他們的味道也許是做了改良,更適合杭州人的口味,就沒那么辣了。
肉包也不錯。
剛出鍋的包子,新鮮,燙口,香,甜,一口咬下去,油和汁水充滿口腔。
純肉餡啊,很大一顆。這個肉包是不加蔥的。
當然啦,既然前面說到的建德豆腐包,悄悄打一波廣告。
我們的建德豆腐包也很好吃。是和建德當地的商家合作,把包子搬到了線上。
說實話,成品蠻成功的,也賣得不錯,需要的可以點下面圖片進鏈接購買。
話再說回來,杭州好吃的包子真不少。
也不花里胡哨的搞什么創新,就是肉包、豆腐包,就很好吃了。
在杭州,還有哪些好吃的包子?評論區告訴我~
本圖文版權歸小O獨有,
歡迎留言,嚴禁盜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