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銀芳
南方有一個村因座落在鳳凰山下而成為鳳凰村。
鳳凰山迤邐秀美,就像一只羽毛藍綠相間的鳳凰時刻準備展翅高飛。山中資源豐富,有密茂森林、奇珍異獸、山茶野果,還有各種名貴中草藥。
鳳凰村所在地原是荒山野嶺、雜草叢生、無人居住。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一位十六歲就參軍從抗美援朝戰場上歸來的季排長自愿放棄城里的工作,帶著幾位戰友來到鳳凰山腳下創業,力圖改變落后的農村面貌。他們以驚人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難,數年間開墾出大片的農田,蓋起了簡陋的木屋房,形成了鳳凰村的雛形。他們的事跡和成就吸引了幾十戶移民來這里落戶,政府也把過去的無名村正式命名為鳳凰生產大隊,并成立了黨支部,季排長任生產大隊第一任黨支部書記。
季支書是打過仗見過世面的人,他和一起來創業的戰友們一心想的是怎樣把鳳凰生產大隊變成真正騰飛的“鳳凰”。在那個年代農村以種糧為主保證農民的生活。為提高糧食產量,季支書利用自己的人脈請來水稻專家指導農民科學種田,使之成為全縣第一批引入雙季稻的生產大隊。
在季支書的懇求下,林業部門批準鳳凰生產大隊每年可間伐一些木材賣給林場,其收入作為生產大隊的流動資金。醫藥部門也看中了鳳凰山的天然藥庫,同鳳凰生產大隊簽訂了中藥供應的合同,生產大隊從中得到了一筆流動資金。短短十年間鳳凰生產大隊從過去荒無人煙的山地,變成了遠近聞名的農民生活有保障、集體資金有庫存的寶地。
季支書深知農村的落后關鍵是教育的落后,他和戰友們用自己的轉業費和退伍安置費以及生產大隊的部分流動資金辦起了育英小學,聘請了多名有教學經驗的老師。從此,朗朗的讀書聲和鳳凰山中的鳥鳴聲交織在一起,成了鳳凰生產大隊最悅耳的交響曲。鳳凰生產大隊的巨大變化引起了上級的高度重視,生產大隊成了全縣學大寨的典型,季支書也被縣里評為勞模。
正當鳳凰生產大隊的農民過著令人羨慕的生活時,縣里決定要在鳳凰山腳下建一座水庫,用于改變附近生產大隊缺水缺電的狀況。建水庫要占用鳳凰生產大隊近一半的農田,農田是農民的命根子,是生產大隊收入來源的主要渠道,少了一半農田就少了一半的收入。當生產大隊的農民得知這一消息后,頓感茫然不知所措,一邊想建水庫是政府的大事,理應支持,一邊又為生活擔憂。季支書心里也想,自己同戰友來山區創業,初衷就是改變農村的落后面貌,一個生產大隊面貌改變了只是改變了農村的冰山一角,只有大多數生產大隊面貌改變了,農村才稱得上發展起來了。縣里建水庫是改變周圍生產大隊落后面貌的重大舉措,鳳凰生產大隊理應全力支持。在統一支部班子成員的基礎上,召開了全隊人員動員大會,季支書在大會上說到:“鄉親們,我理解大家對建水庫的心情,大家要知道,我們生產大隊能發展到今天,除了大家的辛勤勞動外,離不開政府的大力幫助支持,鳳凰山的資源都屬于政府的,我們沒有權利動用,如果縣里不給我們間伐樹木、供應中草藥的政策,隊里就沒有流動資金,我們就蓋不起學校,請不來老師。現在輪到我們為國家作貢獻的時候了。建水庫未必會影響生產大隊的發展,水庫建好了,可以申請養魚,失去了近一半的農田,可請上級批準我們開發一些山地種茶、種果、種藥材。把魚、茶、果、藥賣了,就能為生產大隊掙更多的流動資金,大家掙的工分值也就增加了。農田少了,可以請縣里有關部門加大對剩余農田的科技投入,往高產優產糧食方面走。”聽了季支書的話,大家打消了顧慮,紛紛表示支持縣里的決定。
按照支部的部署,大家迅速投入建庫前的準備工作,搶救了將被征地的糧食,把預測水位將淹沒的樹木砍伐賣給林場,藥材一部分賣給醫藥公司,一部分移植到將開發的山坡。經上級準許,生產大隊男女老少幾百號人齊上陣,把不影響鳳凰山整體景觀長滿雜木野草的小山坡開發成茶園、果園、藥園,其面積是水庫用地的兩倍。縣里十分支持鳳凰生產大隊,未動用生產大隊一名勞力參加建庫,讓有關部門無償贈送優質茶苗、果苗、藥苗給生產大隊,并派技術人員指導茶、果、藥和高優產稻谷的種植。生產大隊也成了全縣為數不多的高優產糧和茶、果、藥種植示范基地。鳳凰生產大隊的第一次變遷,得天獨厚地擁有了一座縣、公社、生產大隊三級共享的集灌溉、發電、養殖、觀光為一體的水庫,開發的茶園、果園、藥園改變了生產大隊單一種糧的農產品結構,科技的引進提高了糧食的產量和質量。增加了農民的收入和集體資金的積累,為“鳳凰”騰飛增添了動力。
改革開放后,原來的鳳凰生產大隊改為鳳凰村。時間飛速而過,轉眼到了大建高速公路的年代。季支書已年逾古稀,幾次想讓位給年輕人,村民不同意,季支書繼續帶領村民建設鳳凰村。在此期間,市里決定高速公路要從村里通過,村里面臨第二次變遷。搬遷老屋更直接涉及農民的切身利益,做通村民的思想工作難度更大,季支書組織村“兩委”挨家挨戶說服村民。與此同時,季支書在村民大會上深情地說到:“建水庫主要是造福附近村的村民,這次建高速是造福全省乃至全國的百姓,這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我們鳳凰村人要有舍小家為大家的胸懷。當年為了防止水庫萬一決堤淹沒村莊,我們在開發茶園、果園、藥園時就預備了一大片山地給大家蓋新房,現在時機到了,搬遷騰地即利于通高速,又能建新村。政府答應在我們村設一個高速公路互通口,要致富修高速,鳳凰村的騰飛迎來了一個好機遇,大家要把握住啊。”村民心里雖有不舍,但他們感到季支書每次講的話都兌現了,最終大家都同意了搬遷。市里從方便村民生活出發,等到一年后新村建成才開始修建高速。
改革開放后,山地、農田都分給了農民,當年開發的茶園、果園、藥園分給村民后每年都有一筆不菲的收入,農民用這筆收入和政府的搬遷補貼,按照統一規劃建起了別具一格的新村莊,育英小學也搬到新村旁,新村還蓋起了養老院和文化廣場。交通的方便使水庫、“三園”、新村都成了旅游觀光景點,四面八方大量游客的到來不僅增加了鳳凰村的名氣、人氣,還給村里帶來了可觀的財富。村財收入近千萬元,村民生活更加殷實,多數農戶都買了小車。村民真正過上了幼有所學、老有所養、閑有所樂,出門有車的幸福生活。鳳凰村的第二次變遷,為“鳳凰”的騰飛豐滿了雙翼。
季支書是育英小學的名譽校長,每年小學畢業典禮上,季支書都要給學生們講抗美援朝光榮史,講鳳凰村的發展史,要求學生們要秉承鳳凰村人戰天斗地的品質。從鳳凰村育英小學走出去的很多人都成了各行各業的精英,他們都以各種不同的方式回報鳳凰村的養育之恩。有一位姓李的大學生得知季支書年事已高、身體欠佳的情況時,主動放棄年薪幾百萬的企業高管工作,回到村里接替季支書的職位,成為鳳凰村新的帶頭人。他一邊請教老支書,一邊同班子成員一起征求村民的意見,探索鳳凰村未來發展的路子。他以有理想有知識有才華新時代年輕人的眼光,集思廣益描繪出鳳凰村的宏偉愿景。鳳凰山是原生態山脈,青山綠水便是金山銀山。他和村“兩委”帶領全村百姓準備把鳳凰山打造成5A級旅游景點。鳳凰村富硒資源豐富,他和村“兩委”準備動員剩下的大半村農戶搬遷到另一座山坡,再建一個新村,在原址建一座產學研一體的富硒科技的研發基地、富硒功能農業示范基地、富硒功能康養基地。把鳳凰村建成富裕村、長壽村、文化村、現代農業示范村、生態旅游觀光村,吸引有文化有才華的鄉賢和各地人才來鳳凰村創業,使社會主義新農村以特色、具體的形象展現在世人面前。鳳凰村第三次變遷愿景實現之日,便是“鳳凰”涅槃騰飛之時。
鳳凰村的變遷發展是我國農村無數個村莊變遷發展的縮影。鳳凰村村民在改天換地過程中展現的顧全大局、無私奉獻、勤勞致富、自強不息的精神,生動地體現了千百年來我國廣大農民優秀基因的傳承和發揚。
鳳凰村變遷帶來的巨大變化,是鳳凰村在村黨支部帶領全村百姓艱苦奮斗、戰勝困難,變挑戰為機遇、變困境為美景的結果。鳳凰村人在改變鄉村面貌、實現“鳳凰”騰飛的同時也改變了自己,完成了自身素質的鳳凰涅槃。華麗轉身為新時代新型農民的鳳凰村人,將托起鳳凰村永遠騰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