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童年,
遇見他鄉的另一個你。
——《他鄉的童年2》
文丨舊故麻袋
《他鄉的童年》第二季第二集真把我直接看破防了。
德國人養娃就是瘋狂在中國父母的“雷點”上蹦迪啊。
真想安利給我媽,雖然以我媽那“聽了但不改”的性格怕是難以理解,但我是真羨慕孩子能在那樣的環境下長大,第一次有了想“潤”的念頭。
德國的教育環境有多好呢?好到無論是父母還是老師,都把孩子當作個體去看待;好到什么話題都可以和孩子溝通,什么話題都可以和孩子討論。
你以為“愛”的話題太龐大、“戰爭”的話題太敏感,但事實上,因為我們經歷太多,所以心有雜念,反倒是孩子給出的答案:精辟、深刻。
關于性教育
“性教育”在國內步履維艱,“談性色變”的中國家長對孩子過度保護,所以在我高中之前,能接觸到的“性教育”只有生物課本上的幾張圖片,直到高中生理課上,老師把男生女生分開教學,才知道原來“性”是這么一回事,淺談之后,不會有更深入的教導,所以在中國,“性教育”是學生時期有且僅有一次的課程體驗。
但在德國,雖然各州之間的教育擁有足夠大的自由度,但有幾件事是全國統一的,其中之一就是在小學階段要完成“性教育課”。
按年級不同,性教育課堂會分為“初級課堂”和“高級課堂”,男生和女生并不會被分開,而是坐在一起聽講、討論。
“初級課堂”講授簡單的生理知識,讓小學生熟悉男女身體構造差異,了解和宣告自己對于身體的自主權。
這個很重要,這是在告訴孩子:我首先是我自己,我的身體首先是以我為主。
之后會跟孩子們詳細講解:哪些部位是隱私、是別人不能隨便碰的、不同部位會有不同顏色表示禁忌等級。
然后老師會通過游戲,讓孩子們互動,熟悉自己的身體、自己的感受,知道什么是合適的,什么是不合適的。讓孩子們清晰認知身體界限,知道什么時候該說“不”。
“初級課堂”都教這么全了,那“高級課堂”的“性教育”聊什么呢?
“高級課堂”會介紹性行為是如何發生的,專門設置了性器官模具展示性課堂,還會進行“安全套功能比對實驗”的小組課題研究。
這些內容的教育目的,是在學生們有性行為之前,充分了解性行為可能遇到的情形和風險。
破防了!這要擱在中國的課堂上,出現任何隱私部位教具和避孕套,那么第二天,家長就能把學校給端了,更何況還是男女混學,不得了了,對中國家長來說,簡直天要塌了,孩子們這么小,怎么能教他們這種東西。
別說性了,我小時候,就連來月經去超市買衛生巾,都覺得這是件“羞恥”的事,為了能順利購買,還得左顧右盼,一旦碰到同學,就假裝去看紙巾,這種“偷感很重”的陰影,至今回想起來都覺得可怕。
為什么?我們會覺得這是件羞恥的事?因為家長不會正確引導,因為學校沒有正統的教育,才導致年幼的我們看待這件事會覺得“不恥”。
在德國,了解了“性”之后,第二節課就會講“愛是什么”,這也是中國家長的大忌,孩子這么小,談什么愛不愛的。
可是不談、回避,這件事就不會發生嗎?這只會讓孩子長大成人后不懂得怎么去感受愛,不懂得什么叫被愛,更不懂得怎么去愛人。
無需將孩子們刻意圈起來,把他們當做是一塵不染的白紙,或許他們眼里的“愛”,有自己的理解,就像后來,孩子們討論“愛是什么”,得出結論“愛是責任”。
作為一名中國家長,我一開始也有些不理解,這樣的“性教育”不是在鼓勵青少年提早性行為嗎?但數據顯示,德國的早孕率在歐洲國家中是最低的。
德國選擇開誠布公的方式,把這些規則說得清清楚楚,其實是降低犯錯成本。本質上,是這個國家相信公民,相信德國人的心里都有桿秤。
關于戰爭反思
眾所周知,德國是二戰的戰敗國,相較于我們隔壁小日子拒不認錯的態度來說,德國在戰爭層面的反思做得相當到位。
老師會帶著小學的孩子們去參觀、感受歐洲猶太人大屠殺紀念碑,又稱“大屠殺紀念碑”,亦稱為“浩劫紀念碑”。
這個紀念碑位于柏林市中心地區,北鄰歷史性建筑布蘭登堡門,南接波茨坦廣場。
紀念碑地點的選擇也頗具歷史象征意義,這里不僅是前納粹德國的權力統治中心,如今也是柏林的政治與行政中心,距德國聯邦議會和總理府等國家機關僅咫尺之遙。
在一個聯結歷史城區、議會和政府區的地方建立揭露德國過去最不堪與晦暗歷史的紀念碑,不僅需要非同尋常的道德勇氣,同時也體現了非同尋常的反省與自覺誠意。
換言之,是德國人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在反省和承擔歷史責任。
而且德國從未掩飾自己曾經犯下的錯,孩子們很小的時候就會接受歷史教育,讓孩子們了解過去發生了什么,才會在孩子內心種下一顆和平的種子,讓他們知道:世界不需要戰爭。
所以德國的孩子,他們關注的不是當下德國的現狀,他們關注的是世界的現狀,在某些小學的墻上甚至還會掛上不同國家的時鐘,讓孩子們了解當下在另一個國家正在經歷什么樣的時間。
老師們會讓孩子自由討論“戰爭是什么”,周軼君跟隨孩子們去“大屠殺紀念碑”,她知道孩子們其實并不能理解這里的沉重,加害者為被害者立碑,這本身就是一件很違背常理的事。
但中間有一名孩子因為被另一名孩子不小心推搡,摔上了腿,書包也破了,他找到老師,試圖讓老師來解決。
之后周軼君問小男孩:“你覺得戰爭是什么?”小男孩的回答非常富有哲理性,他說:“戰爭就像兩個人打架了,但我不想要戰爭。”
還有一個從伊拉克逃離來到德國的小女孩,她經歷過戰爭,經歷過無助,為了能抵達德國,一路艱苦跋涉,好在最后她挺過來了。
提起戰爭,小女孩立刻說戰爭是不好的,從她沒落的眼神里,可以讀到對戰爭的懼怕。
關于教育
在談到德國職業教育時,有一句話叫作“只有分工,沒有貴賤”。
在國內,家長對職校或多或少都有一定成見,認為職業學校風氣不好,學歷低。
在德國,職業學校畢業的人收入并不一定比本科生低,我們談到教育的時候,除了說學校、教育局應該如何,社會觀念的轉變也非常重要。
德國有一所小學,實行一種“讓學生自主規劃學習進度”的教育方法,學什么科目?學到哪里?怎么學?全由學生自己決定。
聽起來是相當不可思議,但孩子們并沒有因為需要自主規劃學習而選擇偷懶,反而這種學習帶來一個好處是,孩子普遍擁有較強的自驅力,升至中學后也往往會展現出更強的學習能力。
在中國,家長是“唯讀書論”,你可以不做家務,但不可以看電視,不可以玩游戲,回到家你要寫作業,要輔導,要日復一日去興趣班,這種去雜質的學習方式,讓家長覺得只要孩子時刻關注學習,就能學好,無法接受孩子偏離既定軌道。
可事實上,如果孩子在小時候能夠長出獨立人格,知道自己要什么,并且有執行力去實現它,這才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只要不是壞事,為什么不讓孩子自己去嘗試呢?
中國家長喜歡替孩子做選擇,即便高考結束選志愿,父母都要插手,更別提高考前的人生,孩子是不可能擁有人生自主選擇權的。
對于中國的教育,談到孩子的自驅和外驅,國內的孩子幾乎都是外驅力在推著他們學習,自驅力完全被忽視。
看了德國,才明白德國做的很多事情都是兜底,它不是讓你不去嘗試不犯錯,比如性教育,不是讓你不去實現欲望:不能談戀愛、不能早戀、不能和別人親密接觸,而是底線就是別懷孕。教育也是一樣,你是讓你玩物喪志,而是底線就是自己愿意學。
關于犯錯
德國人允許犯錯,甚至鼓勵犯錯。
在他們看來,只有從小犯錯,才能積累更多正確的道路,小錯誤犯的多了,自然就不會產生什么大的錯誤,相反,小錯誤犯多了,即便以后有什么大錯誤,也不至于無法應對,因為已經積累了面對錯誤的修正方式,所以不會因為大錯誤的發生而亂了分寸。
看了這么多,了解這么多,大概就能明白,,看似不和諧,可事實上,他們的精神狀態告訴他們:無所謂啊,錯了,改過來就好了,沒什么大不了的。
雖說教育沒有絕對的好壞,但我們都曾經是孩子,如果站在孩子的視角出發做選擇,比起新加坡的“精英教育”,我會更愿意在德國接受教育,不是因為不卷,而是因為我可以自己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