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
卡夫卡是奧地利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杰出代表人物,代表作《變形記》《審判》《城堡》。
《城堡》
《城堡》寫于1922年,這是卡夫卡生前寫的最后一部長篇小說,被認為是他創作的壓軸之作,最有厚度和力度的作品。
故事的主角是K,K是一名土地的測量員,他被委派到城堡去測量。等他來到城堡所在的存在后,荒誕的故事便開始了。首先是因為沒有居住許可證,所以他無法進入城堡,于是他又去找村長要居住許可證去城堡,但是村長承認說上面有安排要一名土地測量員,但是文件找不到了。
所以k要獲得居住許可證必須先找到工作,但問題是,k就是來做土地測量工作的。但現在沒有居住許可證,他根本無法進入城堡工作,而要獲得居住許可證又必須先證明你在城堡工作。
于是悖論就開始了,荒誕就開始了,你會發現你永遠都在悖論中。隨后k又去找城堡的高級官員,但始終見不到。就這樣,k明明發現了城堡就在眼前,但始終進不去,也無法開展工作。故事的最后,就在K決定放棄的時候,城堡卻給他帶來了許可通行證。
故事結束,卡夫卡的《城堡》讓我們看到了這個社會的荒誕和悖論,而且人仿佛被某種力量所左右,你的所有努力都可能是徒勞的,就好比故事中的K一樣,他在城堡附近的村子里轉悠了一輩子,城堡卻始終可望而不可及。
他既不能進入城堡,也不屬于附屬城堡的村子。他想盡了一切辦法,最終也沒有能夠改變現狀。他始終就是一個陌生的外鄉人,什么目的也沒有達到。
我覺得《城堡》跟《法的門前》相當類似,都是敘述的一個人來到一個地方,明明這個地方就在眼前,但是你就是進不去,都有各種原因都卡在門外,就在你絕望,生命的最后一刻,你又被通知說,可以去。
所以說,《城堡》其實是卡夫卡在隱喻,隱喻著那些被困在荒誕敘事中的人和社會,為什么我們明明看見文明就在眼前,但就是踏入不了那個門檻呢?
為什么我們無法踏入“文明”的門檻?
“城堡在這里是一種權力的象征,是整個國家機器的縮影。這個高高在上的衙門,看起來就在眼前,但對于廣大的在它的統治下的人民來說,它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城堡是一個清晰可見的統治制度,其目的是保證權力的穩固。在這里,每個階層都不愿作決定,因此形成許多圓圈,讓老百姓一層又一層地繞著,繞到最后又繞回原地,最后變成人類生存的最大威脅。
城堡是一個迷宮式的機關,人們既逃不出來,也進不去,并且永遠也不知道其中的秘密。每當你感覺距離文明近在咫尺的時候,就要去觸摸到了,但最后你會發現,兜兜轉轉,我們又回去了。就跟陀螺一樣,一直在打轉。根本跳不出專制和奴役的命運輪回,君主夢永遠都縈繞在我們的心頭。
權力凌駕于法律和制度之上,從來都沒有任何的限制、制約、約束和監督,它總是可以依賴各種國家機器、暴力工具,包括法和制度來對民眾進行碾壓式的控制,讓人們永遠困在高墻之內過著奴役式的日子。
這就好比魯迅所說的,因為我們的國民性,所以無法改變我們的選擇,我們只能選擇這種熟悉的路徑,即便大革命之后,還是如此。明明我們已經看到了世界,觸摸了“文明”,但臨門一腳被拒之門外。
就如同城堡一樣,明明就在眼前,卻進不去,只能在門外觀看。門外觀看不要緊,更可怕的是我們沉浸在這種虛假之中,洋洋得意、沾沾自喜、高高在上,總認為自己高人一等,殊不知我們只不過是坐井觀天、夜郎自大。
本文參考文獻:
卡夫卡.《城堡》
曾艷兵、李爽.百年《城堡》 漫漫長路——卡夫卡《城堡》主題新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