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城內有句俗語:“生有二哥豐,死有大峰會。”當中的 “二哥豐”即是指昔年暹籍華裔商人鄭智勇。“生有二哥豐”指生能得到二哥豐的幫助,而“死有大峰會” 則指死后能得到宋代高僧大峰的照顧,比喻人從善,生死都有依靠。民間如此看重“二哥豐”,鄭智勇的社會地位可見一斑。鄭志勇發展多方面事業,商務機構、航運、火礱、錢莊、當押、報紙、印務局等,成為當時泰國巨富和華僑社會最有權威的華人。
泰國(原名暹邏),是潮汕海外華僑最多的一個國家.據有關部門統計,潮汕籍人士在泰國有600多萬,約占潮汕海外華僑總數的百分之五十。
泰國潮籍華僑之多,與泰國航運貿易有密切關系的。早在“紅頭船”時代(清代中期以前),千百萬潮汕人忍受不了封建統治階級的壓迫剝削,紛紛從樟林港乘“紅頭船”出洋到泰國避難和謀生。當時潮汕“紅頭船”大部份是在泰國建造的,因泰國盛產紅木,在泰國造船,質量好,價錢也比國內便宜。第二次鴉片戰爭汕頭被迫辟為對外通商口岸之后,許多泰國潮籍華僑熱愛祖國熱心家鄉建設,或在廣東經營航運,或開辟泰國至汕頭航運貿易。
在這其中,就不得不提及一個人——泰國潮籍僑領鄭智勇。潮州城內有句俗語:“生有二哥豐,死有大峰會。”當中的“二哥豐”即是指昔年暹籍華裔商人鄭智勇。“生有二哥豐”指生能得到二哥豐的幫助,而“死有大峰會”則指死后能得到宋代高僧大峰的照顧,比喻人從善,生死都有依靠。民間如此看重“二哥豐”,鄭智勇的社會地位可見一斑。
暹羅巨富僑領
鄭智勇原籍潮安縣鳳塘鎮淇園鄉,乳名義豐,族名禮裕,而“智勇”這個名字,相傳是孫中山1908年嘉其“有智有勇”故名。
鄭智勇的父親鄭詩生是淇園的鄉民,1840年鴉片戰爭后攜妻佘氏從樟林港坐紅頭船到泰國,于1851年在北欖府生下鄭智勇,后來因日食難度而在1858年攜同妻兒回潮州,不久又單獨回泰國并客死異鄉。佘氏母子三人因此淪為乞丐。因度日艱難,佘氏不得已攜他改嫁揭陽玉窖(一說是澄海南界)。鄭智勇生性倔強,不肯忍受后父虐待而外出流浪,1863年,十三歲的他在剛開埠的汕頭被一位好心的“紅頭船”主收留并隨船到了曼谷,先在湄南河碼頭棧行當跑街和小伙記,在輾轉流浪的生活中養成刻苦耐勞和機靈果敢的性格。
1866年2月,太平天國最后的部隊康王汪海洋部十多萬人在大埔(當時為潮州轄縣)被殲,部份戰士由揭陽人大哥蟒帶領突圍到汕頭坐船逃到曼谷,與當地洪門會黨匯合后聲勢大振,他們看中年青有為的鄭智勇先生,1866年底,十六歲的鄭智勇正式入會,由于會黨的勢力和潮州人大批涌入泰國,洪門會黨在曼谷蓬勃發展,十八年后,鄭智勇先生當上大哥蟒的副手而稱“二哥”,當時曼谷尚無華僑社團,占華僑絕大多數的潮州人崇奉“老伯公”而建廟祭祀,實際是潮州會館,鄭智勇逐步控制和掌握這個組織,又過了八年,大哥蟒去世,由鄭智勇領導會眾,由于他敬重大哥蟒而不肯稱“大哥”,直至他死后會黨解散。
得勢之初,恰逢泰王朝財政困難,五世王決定開賭征稅,需要私派組織出面。鄭智勇借他的社會勢力,配合當時泰國的社會情況,承包了暹羅王國政府的“賭餉”,開辦“花會”賭場,形成一個龐大的開賭征稅網絡,手下人員上自司庫、總管,下及批腳(收賭款人員)、保鏢、侍者,不下數千人,為王朝征收了大量稅款。
同時,鄭智勇還發展多方面事業,創辦“鄭謙和號”總商行,經營航運、火礱、錢莊、當押、報紙、印務局等。商務機構遍及南洋諸國、日本、香港和中國內地的上海、青島、廈門、汕頭等地,成為當時泰國巨富和華僑社會最有權威的華人。由于他對暹羅經濟作出巨大貢獻,暹王封鄭智勇“坤伯”(伯爵)頭銜,賜其家族暹籍姓氏為鄭差哇尼,并賜地建中國式的大夫第,將嚏叻附近的一條公路賜名為鄭差哇尼路。
創辦華暹輪船公司
1901年,泰國往來汕頭的船隊,在競爭中被迫賣給德國輪船公司。德船陡增運價,引起泰國商人的不滿。據民國《潮州志》記載:“汕頭初辟埠時(1867年)帆船漸少,至光緒十三年(1887年)帆船乃絕跡于汕頭港,國人經營者則因循茍且,漸趨淘汰。”當時情況是,英國渣甸汽輪公司及德忌利士汽輪公司汽船進入汕頭,隨后德、美、法、俄等9個國家的遠洋汽船及木帆船也相繼入汕,從此汕頭的海洋運輸被外國人所控制。鄭智勇不甘忍受外國強權操縱汕頭港的航運業,1905年在他的倡議下,聯合泰華部份火礱主和進出口商,組織“暹邏華僑通商輪船股份公司”(簡稱華暹輪船股份公司),集資300萬株,購置輪船8艘,分別航行于泰國至日本、馬來亞、新加坡、印尼、越南、柬埔寨和香港、廈門、上海等地,其中有4艘輪船專行泰國首府曼谷至汕頭,并在汕頭設立“華暹輪船公司駐汕頭辦事處”。據說,鄭智勇曾指示:凡講潮州話的旅客均可半價購票,如有老、貧、病、殘者要求減免,均可酌情照顧甚至資助旅費。
華暹輪船公司駐汕頭辦事處
但是由于所經營的船舶運力不如其他列強,加上列強操縱汕頭港的航運權,華暹公司開業只有二三年,汕頭至曼谷航線就宣告歇業。1908年僑寓暹邏多年的粵人張建三,邀集閩、粵二幫商人并暹國官紳會議,合設“華暹輪船公司”,使該公司擴大了資本及運力。
1909年4月,合設華暹輪船公司重新掛牌,繼續經營汕泰航運貿易。第一艘來汕的“肖何”號,一來便與德國郵船公司的輪船馳騁海上,第二年華暹公司有兩艘輪船專行于汕頭與曼谷之間。
華暹公司的輪船復航得到汕頭商人的大力支持。當時汕頭商界有一家出口商稱為南商公所,自華暹公司汕泰線復航后,因該司信譽好,商務日益繁忙。由于鄭智勇對汕頭海運貿易的重視和貢獻,1909年南商公所專門分出另一出口商號稱“暹商”公所,對華暹公司給予大力支持。由于汕頭商人把汕頭運往泰國的貨物一律交付華暹公司承運,使得華暹公司在與德、英等輪船競爭中保持不敗。到1931年,暹商發展到54家出口商號,每年出口貿易額在2000萬元左右。
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后,華暹輪船公司遇上世界經濟不景氣,并因業務糾紛打官司敗訴才致歇業。
資助革命熱心公益
1903年,孫中山首次到曼谷從事革命活動,鄭智勇鼎力資助孫中山并加入同盟會,孫中山手書“憎愛”兩字贈與他。辛亥革命成功,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鄭智勇派第五子前來祝賀,獻5萬光洋及象牙雕刻工藝品,后又贈暹幣100萬銖給廣東都督府。
鄭智勇為人樂善好施,熱心公益,1916年與高暉石、許必志、蕭堅麟等華商集合捐款泰幣30萬銖,創建培英學校,歷時4年建成,為旅暹華僑所敬仰。此外,他雖身居暹地,卻對潮汕家鄉航運、興學、筑堤等不遺余力,善舉殊多。
1911年,鄭智勇在家鄉淇園村附近,新建一座村莊,名為“琪園新鄉”。新建的琪園占地140多畝,包括宗祠、洋樓、更樓、圍墻等。琪園新鄉建成后,鄭智勇將房子分給其家族及近親嫡系,還以土地和房屋換取外鄉人改姓鄭而入住該鄉。“外鄉的一些貧苦人家,紛紛投歸二哥豐家族,一律改為姓鄭,投進新鄉居住壯丁每人配給良田四畝房屋二間,入族后本身固應改姓鄭,二代以上祖宗墓碑亦要改為姓鄭”。隨后,他又在琪園新鄉附近,新建“忠美”、“信美”、“井頭”、“銅鑼”和“巷尾”等數個村落,同樣以優惠條件吸引周圍貧苦鄉民入住從而成為“一方望族,雄視潮汕”。鄭智勇還在琪園新鄉興辦智勇學校(今鳳塘中學校址),智勇小學首屆免費招收三班180名學童入學,供給校服,提供住宿,高薪聘請潮州金中楊柳任校長。從豪宅至潮州城和浮洋潮汕鐵路火車站修筑了2條洋灰路,總長約50華里。在民國初期的潮汕開創辦學風氣之先。
1918年初,潮州發生大地震,危及韓江堤防。北堤是關系到潮汕平原數縣人民生命安全的重要堤防,鄭智勇撥黃金38萬兩,并用他來往汕頭至曼谷的五福輪船公司的輪船運來大批物資,修筑南堤、北堤和東堤。修復工程于次年8月竣工,潮州紳士父老在北堤建“鄭公智勇紀念亭”,在南堤樹“鄭公智勇紀念碑”,記下其功績!時至今日,鄭智勇的事跡仍為潮汕人民所津津樂道。
1935年農歷正月初三,87歲的鄭智勇在泰京去世。他在臨終前曾立下遺囑,將在曼谷的大夫第連同大批地皮獻給暹羅政府。1937年,他的靈柩運回故鄉安葬。
聲明:本文不代表我們的觀點,僅供讀者參考。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進行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