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醫”與“名醫”之辨
自古以來,醫學界就涌現出無數的杰出醫家,他們以精湛醫術和高尚醫德贏得了普遍尊敬和贊譽。在指涉這些醫界才俊時,我們常常會使用到"明醫"和"名醫"這兩個詞。但是,這兩個詞匯之間究竟有何區別,又在何種情境下使用更為恰當呢?對這個問題,古承發現,不僅在醫學界內部,甚至在普通大眾中也存在廣泛的疑惑。
在日常交流中,人們往往將兩詞混為一談,認為只要是醫術高超的醫生就是"名醫",反之亦然。但實際上,這種理解忽略了兩者在語義上的微妙差別。有些醫生醫術精湛,卻默默無聞;而有些醫生名聲顯赫,卻未必醫術超群。
本文旨在深入探討"明醫"與"名醫"的內涵與外延,分析它們在現代語境中的使用誤區,并提出正確的理解和應用方式,以期為公眾提供更為清晰的指導。
"明醫"一詞,最早見于《黃帝內經》,意指那些醫術高明、洞察病情的醫生。它強調的是,醫生對病因病機理解深刻,及辨證施治精準。而"名醫",則更多地指那些名聲在外、廣為人知的醫生,它的側重點在于,醫生的知名度和社會影響力。
01、“明”有懂得、了解、通曉之義,《荀子·正名》:“以兩易一,人莫之為,明其數也。”進一步延伸,“明”有圣明、明智、明察之義,《易·井》:“王明,并受其福。”所以“明”也多用作敬辭,引申指賢明的人,如“明君”就是指賢明的君主,《左傳·成公二年》:“大夫為政,猶以眾克,況明君而善用其眾乎?”
古文獻中,“明醫”是一個常用詞,敬指通曉醫術、醫術高超的醫生。如元代《遼史·蕭胡篤傳》:“曾祖敵魯,明醫。人有疾,觀其形色,即知病所在。”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序例》:“書凡一卷,金易州明醫張元素所著。”明末清初小說《醒世姻緣傳》第十八回:“若請個明醫來看,或者還有救星,也不可知。”清代文人高學文為新安名醫汪春溥所著《傷寒經晰疑正誤》一書作序曰:“余游江浙閩粵,已二十余年,遂聞天下明醫出在新安。”
02、“名”本義“有名的、名貴的”,引申為“以……著名”,《后漢書·符融傳》:“﹝田盛﹞與郭林宗同好,亦名知人。”“名”也特指戰國時諸子百家中的名家,或指有專長而自成一家,《漢書·藝文志》:“漢興有齊魯之說。傳《齊論》者……惟王陽名家。”或有專長的著名人物,明代胡應麟《詩藪·唐下》:“大家名家之目,前古無之。”
所以“名醫”自古以來就形容著名的醫生,是一個高頻詞。東漢班固《漢書·杜延年傳》:“昭帝末,寢疾,征天下名醫。”清代《紅樓夢》第九十六回:“無奈這個地方沒有名醫,誤用了藥,一劑就死了。”晚清小說《近十年之怪現狀》第十八回:“龍中丞更是急的了不得,令人出去遍訪名醫,爭奈總沒有一個看的對的。”
03、在古文中,“明”和“名”常互為通假。“明”可同“名”,如宋龔明之《中吳紀聞·與妓下火文》:“與君一把無明火,燒盡千愁萬恨。”元末明初施耐庵《水滸傳》第九十三回:“李逵聽了這句話,那把無明火,高舉三千丈,按捺不住。”這里的“無明火”就是“無名火”。“名”也可通“明”,辨明。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銘箴》:“蓍龜神物,而居博奕之中;衡斛嘉量,而在杵臼之末。曾名品之未暇,何事理之能閑哉!”《釋名·釋言語》:“名,明也,名實使分明也。”另外,“名”也通光明的“明”,南朝宋鮑照《代少年時至衰老行》:“憶昔少年時,馳逐好名晨。”
因此,“明醫”和“名醫”往往同義而可互為通用,都指技術高明的醫生。如果要細究二者差別,則“明醫”更隱含敬重之意而多出自學者之口,“名醫”則被社會所泛用。
END、古承學堂致力于中醫人才培養與中醫文化傳播,自2017年成立以來,已幫助數百名中醫愛好者完成了拜師公證。學員通過跟診師傳、學堂授課,積累中醫臨床經驗,考取中醫職業資格。目前,古承在上海、江蘇、浙江、山西、河北等地與數百名中醫明家合作,為廣大中醫愛好者提供“一站式”中醫學習服務及職業生涯發展整體解決方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