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社會中,傾聽對話是一種被忽視卻極為重要的溝通技巧。我們生活在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每天都會接收到大量的聲音和信息,但真正的傾聽卻愈發稀缺。
我在《吾心可鑒:跨文化溝通》中探討了關于如何傾聽的內容,現整理如下,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深入理解傾聽的重要性,同時學習正確的傾聽方式。
01. 兩種傾聽方式
跨文化溝通不能只顧著自己說話,還要真誠地傾聽對方的表述。傾聽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被動傾聽,另一種是積極傾聽。被動傾聽是單純地聽對方表述,不表達自己的觀點;積極傾聽是在傾聽過程中適時表達自己的想法,與對方進行溝通和交流。真正意義上的跨文化溝通應該是后者。積極傾聽的時候,不僅要告訴對方我們理解對方所說的內容,還要表現出我們對這些話題很感興趣,從而建立起雙方的信任與合作關系。
心理學家早就提出,自我意識是一種鏡像的意識,我們是通過別人的反饋來發現自我意識的。對反饋的需求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反應。積極的傾聽正好滿足了人們的這種自我心理需求。
02. 積極傾聽的三大作用
積極傾聽有以下三種作用。
第一,反映我們的理解程度。通過積極的傾聽,對方能夠知道我們對他言話的理解。一種簡單的積極傾聽方法是重復對方的話,以表示我們理解了對方的發言。
第二,共建話題。將對方的話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這樣告訴對方我們不僅理解了發言,也很積極地參與這種跨文化溝通。有時候,我們的積極傾聽,可能比對方最初的發言更有創造力,或者說更準確,這樣就更能激起雙方溝通的興趣。這種方式能使雙方對溝通結果產生共同的擁有感,更能增強雙方分享這些成果的積極性,營造出雙贏的局面。
第三,建立關系。將對方的發言反饋回去,與對方進行有來有往的對話和溝通,在雙方之間建立一種緊密的聯系。只有發言的一方感覺對方參與到這種溝通的時候,雙方之間才能夠建立起真正的關系。沒有任何反饋的、單方面的發言,不能稱為有效的溝通。溝通的話題中若缺少雙方思想意義的交換,或者發言的一方沒有感覺到話題意義的交流與變換,那么也就不會意識到跨文化溝通的存在。從某種意義上講,跨文化溝通只有在積極傾聽的條件下才存在。
03. 積極傾聽的五大策略
心理學家羅杰斯(Rogers)提出了積極傾聽的五個策略。
積極傾聽的第一個策略是評價。給對方的發言做出一個判斷,并將這個判斷告訴對方。值得注意的是,我們要評價的是對方的發言,而不是發言者本身,所以要避免對方將對行動的評價理解為對他們個人的評價。對個人的評價,是間接地表明對方有一些不可改變的、天生的個人特性;對行動的評價,則是指向可以改變的、暫時的、具體的特點。比如,“你的這個觀點有偏差”,就是一種對他人行動的評價,但如果是“你怎么能想到這么差的觀點”,就包含著一些負面的個人評價的成分。負面的個人評價,容易引起對方的反感和敵意;對行動的負面評價,對方則相對容易接受。所以可以說“你剛才說的話不夠地道”,而不成該說“你怎么是這樣不地道的人”。一個可行的方式就是在進行積極傾聽的反饋時,盡量給對方正面的積極評價,因為通常人們都喜歡聽恭維話。
我們可以對他人的行動做出負面評價,但是最好不要對個人做出負面的評價同時,適當、適時地恭維別人是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技巧。
積極傾聽的第二個策略是解釋。用自己的話來解釋對方的發言,簡單的做法是通過詢問對方一個問題來給對方一個正面的反饋。比如,“看來你很喜歡我們學校,對嗎?”。這個簡單的反饋告訴對方兩條信息:第一,你在盡量理解對方發言的中心意思;第二,你對對方的發言非常感興趣。一般來說,人們都樂于收到這樣的反饋。
積極傾聽的第三個策略是支持。你不僅要給對方做出評價性的反應,還要做出支持性的反應,即告訴對方在某一個方面你們有共同的看法、體會和經歷。比如,“你說得太對了,我也這么想”。這種反饋所產生的心理效果,比前面兩種反饋策略在關系的建立上更為有效。
積極傾聽的第四個策略是探索。表達你對更多信息的關注,這會給對方積極的反饋?!澳隳芫唧w告訴我這件事情是怎么發生的嗎?”“后來怎么樣了?”這些積極的反饋能讓對方更愿意與我們進行跨文化的溝通和交流。一個很常用的反饋問題是問別人“為什么”,比如“你認為這件事情為什么會發生呢?”,這樣很容易讓對方就剛才討論的問題進一步闡述觀點和看法。
積極傾聽的第五個策略是理解。這是要告訴對方,我們不只是理解了對方的發言,而且對對方的經歷和為人等方面也有很多感悟。這種反饋策略所產生的作用,是其他反饋策略難以比擬的。你可以告訴對方:“看起來你在這個問題上有非常獨特的經歷和體會,你能不能談談為什么會這樣認為呢?”還有一種理解的反饋,是表達對對方的同情和關心,比如,“你說得很有道理,但可能會有一些麻煩,有什么我能幫你的地方嗎?”,這樣的理解和支持往往會給對方強有力的心理激勵,更容易達到溝通的目的和效果。
吾心可鑒:跨文化溝通
彭凱平 著
圖書內容介紹
不同的文化在語言、習俗、文化心理等方面都有巨大的差異?!段嵝目设b:跨文化溝通》從文化和心理學的雙重視角,分全球視野下的文化觀、跨文化溝通障礙的突破與克服、跨文化溝通影響力與說服力、跨文化溝通創新與實踐四個部分進行詳述,開篇導入跨文化溝通的界定、特點、應用場景、必要性、能力要求,繼而闡釋語言障礙、溝通風格障礙、認同感障礙和文化心理障礙的突破與克服,解析跨文化過程中的影響、說服、對話、溝通、沖突等。
彭凱平教授介紹
中國積極心理學發起人,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前任院長,清華大學心理學系首任系主任。清華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清華大學全球產業研究院院長;清華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清華大學幸??萍紝嶒炇遥℉+Lab)聯合主席;國際積極心理聯合會(IPPA)以及國際積極教育聯盟(IPEN)中國理事,并擔任中國國際積極心理學大會執行主席(2009年至今)。
這里有6000+位心理學愛好者共同交流
還可以領取學習資料,和大師互動~
點擊主頁,逛逛彭老師的櫥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