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592年冬,名將李如松帶著“萬歷三大役”之一平定寧夏的光環,一臉傲嬌一身驕傲地從西北慢悠悠來到東北,開始他的“萬歷三大役”另一戰——抗倭援朝。
平夏之戰,李如松,名震華夏。那么入朝第一戰,平壤攻堅戰,則讓李如松走向了巔峰,沖出中國,走向東亞,從朝鮮到日本,李如松的威名算是遍布東亞。
尤其一向摳門吝嗇的朝鮮君臣,除了把李如松比作曹彬這樣名將外,還真來了點兒實際的,給李如松修了個紀念館。
道路坎坷,人生崎嶇,有巔峰就有低谷,平仄盈缺是永遠的規律。
李如松也無法走出這個輪回,只是李如松在巔峰待的時間太短,剛剛走上峰頂,一場碧蹄館不算慘敗絕對是血戰的戰斗,讓這么多年積累的威名變成廢名。
從上司經略宋應昌到對頭南兵再到剛把他奉若神明的朝鮮君臣,都開始對李如松大加指責。
從扭轉乾坤的英雄到一無是處的莽夫,李如松的形象為何轉變如此之快。
碧蹄館,對李如松屬于損人沒成功卻實實在在損了自己,并且是名聲和實力雙損。
碧蹄館是一場典型的自大盲目的出擊,最終差點兒把小命給丟在了那里。
李如松的主力是遼東鐵騎,遼東鐵騎打法特點四個字:輕騎猛進。
解釋一下,輕是人數不多,騎是騎兵,猛是快,進是突襲。連起來就是人數不多的騎兵快速發動突襲。
輕騎猛進戰術的要點有三個,第一自身是精銳騎兵,人數不多,這樣才能做到快;第二要有目標性,一隊騎兵沒有目標,出去瞎碰,很容易被包圍全殲;第三突襲對象防御設施要弱,遼東軍打土蠻戰績驕人的原因是土蠻屬于游牧類,都是帳篷,一陣沖一把火就成事兒,對面是城墻這種防御設施,屬于用馬撞南墻,馬破墻依然屹立。
碧蹄館之戰的李如松,不知道是太把自己當回事兒還是把日軍太不當回事兒,毫無目的的領著兩千遼東鐵騎到躲在城墻的日軍防區,打肯定是打不到,日軍只要出來,絕對給你這兩千人包個餃子。
一場血戰,雖最終跑了出來,可自己的主力損失慘重,作為三軍大帥,差點兒把小命丟在那里。如果真的掛了,不說滅自己威風最起碼日軍氣焰一下就上來了。
因此,從碧蹄館狼狽回來的李如松,受到全方位譴責。
上司宋應昌認為李如松作為大帥,這么做屬于輕浮孟浪不顧大局的行為,直接告到了兵部。
和李如松有仇的南兵則是指責李如松不顧大軍,只帶自己的親兵突入日軍防區,屬于自私貪功表現。現在從碧蹄館逃回后,又心生怯意,讓擊敗日本收復朝鮮的機會白白浪費。
至于朝鮮君臣,變臉最狠,對李如松評價好的變成壞的,壞的就更壞了。
平壤的勝利已經不是李如松的能力,純粹靠大明的天威和南兵戰力強勁。并且認為李如松輕騎冒進根本就不是名將所為,是典型的莽夫行徑。反過來對主戰的南兵則是不吝溢美,比如駱尚志就被稱為大明杰出將領,通過對南將南兵的抬高打壓李如松和北兵。
所以,一場碧蹄館,讓李如松損兵折名,不是走向神壇,而是重重衰落。只是不知道朝鮮人為李如松建立的紀念館是荒廢還是直接被推掉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