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紹兩相牽 文史長相連
——寧波舟山港海絲之路考察記
2024年8月21日
8月16日至8月18日,紹興市鑒湖研究會(浙東運河文化研究中心)組織會長邱志榮、中心主任趙銘、副會長丁興根、秘書程丹(以下簡稱考察組)等赴寧波舟山六橫島、衢山島進行實地考察。本次考察的主要目的是深入了解寧波舟山港、雙嶼島、海上絲綢之路以及寧波舟山地區的水文化特色情況。考察活動得到了寧波水文化研究會會長沈季民,寧波水文化研究會副秘書長夏萍兒、浙江省舟山市地名服務中心編審王建富等專家學者和當地居民積極支持、參與和提供幫助。
一、回望歷史,昔年遺存辨舊痕
8月17日上午,考察組根據王建富專家提供的資料,自六橫島漲起港乘船前往下雙嶼島。站海島之上,看海闊天空,水天一色,使人心曠神怡;古今歷史演變,令人感慨無窮。
經過實地考察,贊同王建富老師對雙嶼港位置的推斷,即雙嶼港所在就是現在舟山市普陀區西南部的雙嶼門水道沿岸。
據史料,明嘉靖初年(1526年前后),雙嶼島漸成為走私貿易基地,又有葡萄牙人、倭寇和海盜常劫掠浙東沿海,明朝廷于嘉靖二十六年(1547)令浙江巡撫朱紈(1494-1550)發兵攻打雙嶼島。翌年四月朱紈進剿雙嶼島,禁毀所有建筑物和貨物,燒毀小船35艘、大船12艘(但尚有葡、日和海盜等走私海船1290余艘逃脫);同年五月,官軍又用木石筑塞雙嶼島的南北水口。至此,浙東沿海民間海上走私貿易得到短暫控制。由于走私涉及多個集團利益,引起矛盾十分尖銳,朱紈也因此受到誣告,明朝廷最終將其革職。朱紈憤而自殺,朝野多為之嘆息和不平。之后,“海禁”失控,歷時10余年的嘉靖大倭亂引發,一直延至1560年以后,才漸平定。
下雙嶼(XIA SHUANG YU) 因和附近另一形狀相似的島合稱為雙嶼,島在南(下),故名。該島位于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區海域,地理位置為北緯29°14',東經122°02',隸屬普陀區六橫鎮,距大陸岸線最近點約10.4公里。俯瞰島呈“長條”形,西北—東南走向,長約220米,最寬處80余米,最窄處約40米。
據現場考證分析,結合古今地圖,考察組還認同雙嶼港應該是由多個古港組成的貿易和居留地,主要在六橫島西岸和佛渡島東岸。追溯到明代,地質地理資料表明,那時的六橫島西岸犬牙交錯,有漲起港、棕櫚灣、大脈坑、上長涂、下長涂、火燒地等七、八個天然灣澳。這些弧形的灣澳,大多開口朝西,口小腹大,擁有良好的避風和泊船條件。足夠以停泊數量龐大的船隊。而佛渡島的東岸一帶,也具有相似的條件,并且從現代地名、考古挖掘的遺跡、遺物的分布位置來看,都可以佐證這一觀點。當然,明清時代的走私活動,以船泊為主,進出快捷,選點多變,也就為核心基地確認帶來了難度。
又結合朱紈的《雙嶼填港工完事疏》所述,可推測,現代漲起港海域的形成,也有部分原因是明代朱紈剿匪填塞港口,加快了漲起港海域的淤積,使之成為陸地。也使定點尋跡更難。
六橫島-雙嶼島-佛渡島全貌航拍
下雙嶼 地標碑
此外,對普陀區海塘安瀾(鄉鎮海塘)——漲起港海塘工程進行了調研,通過航拍和實地考察,見識了海塘工程的全貌及其認識到高標準海塘對當地海岸線保護的重要性。
六橫島海岸線海塘工程全貌航拍
六橫島海岸線海塘工程旁考察組合影
期間,還通過和六橫島當地居民交流,了解六橫島造船修船產業的歷史及其對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據了解,目前六橫島外來人口有3000人,因島上造船修船產業興盛,外籍員工較多。
二、登高望遠,滄海桑田放眼量
8月18日上午,先考察衢山觀音山景區。觀音山是“岱山十景”中的一景,《衢山志草綱》中記載:“登其巔,如普陀佛頂,可望三輔日本。”意味著登上觀音山遙望遠處,視野清晰度極高。
觀音山全貌
觀音山上建有廣濟禪寺,分為上寺(洪福寺)、中寺(普慶寺)、下寺(洪因寺)。下寺洪因寺,地處觀音山東側山腰,建于清同治年間(1862-1874),全部為木結構建筑。中寺普慶寺建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氣勢宏偉,為寺院中心,由觀音殿、地藏殿、千佛殿構成。
觀音山廣濟禪寺航拍
上寺洪福寺初建于清咸豐四年(1854),位于觀音山山頂,殿中供奉觀音立像和十八羅漢。殿外有玉佛寶塔,是全寺最高點。玉佛寶塔高45米,共11層,全部由花崗石疊砌而成。內有階梯,可逐層而上,層高約為4米,每層皆供奉著許多小的玉佛共計200余尊。
觀音山廣濟禪寺上寺航拍
之后,又考察衢山島桂花鹽場,了解衢山貢鹽文化。衢山島有鹽田3平方千米,且歷史久遠,自宋代起就是有名的的“貢鹽之鄉”。島上曾經有桂花鹽場、太平鹽場、四平鹽場、島斗鹽場四個規模較大的鹽場,今僅剩桂花鹽場仍在制鹽產鹽。
衢山島西南沿岸桂花鹽場
本次考察提升了我們對寧波舟山地區港口史、水文化和海上絲綢之路的較深入理解,加深了對該地區在歷史、經濟和文化方面重要性的認識。通過實地考察和與當地專家學者對話,我們不僅親眼目睹了寧波現代港口作為國際貿易航運樞紐的繁榮,還深入探索了古港口雙嶼港的歷史淵源及其在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中的地位。此外,考察過程中深刻體會到水文化對地域特色和民風習俗形成的深遠影響,這些文化元素與當地居民的生活方式緊密相連,形成了獨特的社會風貌。
考察組還在寧波水文化研究會展開學術交流,就加強浙東運河文化、水文化與海上絲綢之路文化研究合作達成共識,并強調要加強寧紹區域水文化共融共建。
祖國強盛是根本,改革開放是國策,保護傳承是責任。
文/邱志榮、趙銘、丁興根、程丹
攝影/程丹
轉載請注明來源
編輯:程 丹
審核:壹之
總期:781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