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下半年的綜藝市場,注定是充滿笑聲與快樂的,因為“那群愛說脫口秀的朋友們”帶著新節目《脫口秀和Ta的朋友們》,誓要給觀眾一場“快樂大戰”。
遙想2017年騰訊視頻開辟脫口秀賽道后,呼蘭、何廣智、徐志勝一批脫口秀演員陸續脫穎而出,就連普通網友都學會了“諧音梗扣錢”。大批“歡樂”內容就此被引爆,許多脫口秀演員有了被看見的機會,更有很多人走上了“成為脫口秀演員”這條路。可以說,當年種下的因直到現在都在影響著整個脫口秀行業。
這一次的《脫口秀和Ta的朋友們》更是高手云集,脫口秀賽道的OG與新人們齊聚一堂,“歡樂鼻祖歸位”。其實在這檔節目官宣時,冷眼就有這樣兩個疑惑,《脫口秀和Ta的朋友們》作為一個全新IP,如何在保持平臺風格的同時,呈現出它的獨特性?這檔全新的脫口秀節目又將為觀眾及行業帶來什么新的驚喜?
脫口秀演員大亂斗,來了
第一期節目上下兩部加起來,有五個多小時的時長。量大過癮,是冷眼對《脫友》的第一印象。51組選手同臺角逐,把等候區坐了個滿滿當當,很是有幾分“脫口秀101”的感覺。
這51組選手被劃分為微笑圈、好笑圈和大笑圈三個陣營,第一賽段只能“圈內對打”,而且根據陣營不同,晉級規則也不一樣。
像是實力最強的大笑圈,采用 call out 1V1的打法,晉級率大于50%,而且選手有跳段的機會;好笑圈屬于實力中等的選手,他們同樣是call out 1V1,只是沒有機會跳段;至于微笑圈的選手,他們只能選擇車輪排位戰,而且晉級率僅有30%。
與評審團根據選手表現為他們“排座次”不同,《脫友》的陣營評級劃分,是由選手自己決定,這就為節目帶來了意外性。
像我們很熟悉的“車間一枝花”趙曉卉,坐到了好笑圈;而大國手、哈哈曹這些過去相對來說知名度沒有那么高的新人,則可以站在大笑圈的地盤上。
這樣的機制其實是對新人一次巧妙的內部篩選,畢竟只有真實力且對自己臨場能力很自信的新人選手,才敢坐到大笑圈,與“老江湖”們同臺battle。
在這群“新人怪物”中,冷眼印象最深的有兩位——哲學碩士大國手和嘻哈歌手哈哈曹。
大國手說話慢條斯理,金句卻一個接一個“我看過一本書叫《狗屁工作》,大部分工作沒有意義、違反人性、甚至危害社會”,話音未落臺下已經是笑聲和掌聲一片了,偏偏她還補了個刀“我學進去了,差點餓死”,效果拉滿。
“我今年考了哲學博士,還考了摩托車駕照,做兩手準備,考不上博就跑摩的。跑摩的比學哲學簡單多了,我不用問他從哪里來,只需要問他到哪里去。”原本讓人覺得晦澀難懂的哲學理論,在這一刻被消解重構,成了笑聲的源泉。
哈哈曹則與大國手完全相反,他屬于“動”到極致。可能因為做過說唱歌手,哈哈曹在臺上總是遵從著某種旋律在晃動身體,風格也很兇猛。他的段子里沒什么大道理,也沒什么深刻洞察,就是好笑。
哈哈曹長得有點兇,一上臺通過透露藝名來源來了個小炸場“我朋友說要我多笑,他說我不笑時好兇的,像《植物大戰僵尸》的窩瓜”,底下觀眾立刻笑翻。而在這個段子的最后,他說自己參加線下說唱比賽,見到了對手團隊的人,“他們長得也都蠻水果系的,什么小菠蘿蜜、小哈密瓜、小葡萄柚,是果切gang你曉得吧”,與開頭呼應,來了個Call Back。
不愧是上場前被其他選手公認“兇猛的男人”,哈哈曹的“兇”在于他的段子簡單易懂,而且能擊中最好笑的點。你來不及去想什么表達方式、切入點或者節奏之類的東西,就是被他那口長沙塑普帶著走,全程不停地哈哈大笑。
新人兇猛,老人自然也得提起120分的精力來應戰。豆豆和孟川兩位熟面孔,都讓冷眼覺得很驚喜。
豆豆的故事更大眾化一點。從和女朋友嘗試新事物切入,上了私教課放棄,轉投拉丁老師的懷抱。這里他沒有用很獵奇的方式去講男人學跳舞這件事,而是把重點放在了“賣服務的人”身上,“挑釁的梭子蟹”私教和“會叫王子”的拉丁老師,其實有對不同人群的隱喻。而且豆豆這次把自己的肢體動作優勢發揮到最大,模仿拉丁舞教練神態那段惟妙惟肖,真怕他下一秒就在臺上直接來一段。
孟川的故事與他出書的經歷有關,但表達方式是冷眼喜歡的“柔中帶剛的諷刺”。孟川用拿諾貝爾文學獎激勵自己寫作,孟川爸爸說“你想得諾貝爾獎,給莫言送點禮唄”。如果你關注社交平臺的評論區就會發現,這其實是對“山東人最懂人情世故”的一種溫柔諷刺。
另一個讓人驚喜的地方,是《脫友》的文本。
關于“喜劇內容是不是離觀眾越來越遠了”的討論,幾乎隔一段時間就會見諸網絡,“笑”不應該是一件有門檻的事情,更不該是一件用來賣弄的事情。與其他喜劇形式不同,脫口秀本身就是很生活化的,而觀眾看脫口秀與其說是想“學點什么”,不如說是需求一個情緒出口。
脫口秀的觀眾一定對“廣島志戀”不陌生,如今徐志勝在其他行業獨自高飛,何廣智則因發展方向偏重于線下,熱度上略遜于徐志勝,“怕兄弟過得苦,又怕兄弟開路虎”他的文本就是圍繞著自己近期生活經歷展開的,偷偷在社交軟件上搜自己的名字,看大家對自己的評價;看到曾經一起玩的朋友現在混得不錯,“咬牙切齒”地祝福對方。這就很生活,也很容易引起觀眾的共鳴。
摒棄“教教你”,強調“我懂你”,這或許也是《脫友》播出后,被觀眾喜歡與熱議的原因。
是比賽,也是朋友聚會
如果說之前的脫口秀節目強調的是“比賽”,那么《脫友》的看點,除了比賽,還有演員之間的羈絆。就像他們說的,大家都是從無到有一起走來的,“這群人聚在一起就很好。”
有競演性質的綜藝不少,我們也看慣了選手為了能走得更遠多演幾場、為了排名布陣絞盡腦汁,但在《脫友》的舞臺上,冷眼看到了另一種可貴。
如前文所說,大笑圈的規則是call out 1V1,12位選手爭奪8個晉級名額。如果一位選手表演結束后沒有人去挑戰他,那么他就會自動進入下一賽段。當大笑圈晉級人數達到7人時,剩下的人就要通過車輪戰爭奪最后一個晉級名額。
原以為這個規則的設置會讓選手們爭先恐后站起來挑戰,結果大家卻都很謙讓。像大笑圈第一位演員張博洋,作為開場演員,冷眼能感到他有點緊張,文本也多少存在一點瑕疵,甚至就連他自己都預測會有人站起來挑戰他,結果無人挑戰直接晉級。后采環節何廣智“揭秘”原因,所有人都知道第一個出場有多不容易,所以大家不愿意去挑戰他。
在后面的比賽中也是如此,張紹剛多次提醒大笑圈選手們,如果大家不call out就要車輪戰,晉級的概率將從50%下降到25%。
“我們知道大家走到這里都不容易,所以不想(call out其他人)”,顏怡顏悅多次猶豫過要不要站起來1VS1,但這對雙胞胎姐妹最終選擇車輪戰。
就像她倆說的,每個選手能走到這里都不容易,與其“互相殘殺”不如順其自然,雖然顏怡顏悅最終沒能在車輪戰中突圍,但她們那句“勞動人民站起來了”還是讓冷眼在屏幕前樂出聲,結果不重要,和朋友聚在一起以及為大家帶來歡笑,才重要。
而如果你看得更仔細就會發現,每有演員成功拿到晉級名額時,臺下那些“命運未卜”的選手反而是笑得最開心的。哈哈曹晉級時,作為哈哈曹的老板,長沙笑嘛脫口秀俱樂部的偉大爺激動得掉淚“我們這都多少年了”。而有演員因為票數不高被淘汰時,其他演員也會很中肯地給出評價“他們(北多泊亞斯)的表演是你看進去了,就會非常喜歡的類型。”
選手與選手之間惺惺相惜,笑友團和選手之間則更像是家長與孩子的關系,特別是張紹剛老師。作為《脫口秀大會第一季》的主持人,這一次現身《脫友》,讓人有一種“重回原點”的感覺。
他像是家里那個為孩子驕傲的老父親一樣,每組選手登場或離開,張紹剛都會抓緊時間為觀眾多介紹幾句他們的現狀——有些人在脫口秀行業之外取得了成就,有些人堅持在線下演出,有些人開了自己的脫口秀劇場等等。
而且冷眼發現了一個細節,尤其是新人登場的時候,張紹剛會特別“較真”其他笑友團什么時候投票、為什么投票。在他的追問下,笑友團成員給出的意見更直接具體,比如竇文濤說哈哈曹的作品,在文本上可以再打磨,詞語上應該有一些更好笑的梗和反轉,而且也指出了他的作品可能不懂嘻哈的人就get不到笑點。
這對于一些宣傳渠道有限、人生經歷有限的脫口秀演員來說,無疑是一份巨大的助力。無論他們是否能在這個節目走到最后,家人們永遠關心著他們的發展。
就像節目一開始笑友團們合唱《常回家看看》一樣,“陪同朋友,常回家看看”這里不止是比賽battle的賽場,更是所有演員永遠的家。
付出真心的人,不會被辜負
如果跳出單一節目角度,從整個行業來看,《脫友》的出現則表明了,脫口秀節目不僅應該做,而且有必要一直做下去。
必須承認,脫口秀行業雖然一直在發展,但大多數演員的生活現狀并不盡如人意。即使是已經成名的演員,也經常面臨著沒有邀約、沒有舞臺的窘境。這一點,在《脫友》第一賽段的好幾位選手表演中,都有直觀的體現。
或者說得更直接一點,對于這個行業中絕大多數從業者來說,脫口秀只能作為愛好,而非職業存在,因為它養活不了自己。很多演員需要平時做別的工作賺錢,脫口秀表演只能利用空閑時間進行。
這一方面造成了因為還有本職工作,大多數演員沒有足夠多的時間去提升磨煉自己的段子;另一方面,因為大部分從業者不能百分百投入,所以整個脫口秀行業距離騰飛總是差那么一點點。
想改變這種行業痛點,需要從兩點做起:數量和質量。前者決定了脫口秀行業的盤子有多大,只有源源不斷的新人加入,才能保持行業的生命力;后者則決定了行業天花板有多高,從業者的整體業務能力高,影響力就會更大。想實現這兩點,離不開脫口秀節目的助力。
過去騰訊視頻對國內觀眾關于“什么是脫口秀”的啟蒙開墾,讓很多演員萌生了“我也要成為脫口秀演員”的想法。騰訊視頻作為脫口秀綜藝開源平臺一直陪伴脫口秀行業成長,推選出眾多優秀脫口秀演員。
在觀眾擔心“優秀的脫口秀演員會不會已經被挖掘得差不多了”的情況下,仍舊有大量新面孔伴隨著《脫友》出現在這個賽道市場中,而且他們的表演有種“野生野長”的味道,從某種程度上,來勢洶洶的新人,會讓老人們感到危機感,于是進一步提升自己,從而煥發出新面貌。
同時通過節目的包裝、平臺的影響力,騰訊視頻也在“脫口秀文化從小眾到潮流”的轉變過程中,出力不少。小眾文化曲高寡合,難以突破圈層,而當它變成一種潮流標簽,有了社交貨幣屬性后,就會自然地吸引到圈外人的關注。
第一期節目播出后,新的熱梗出現了
舉個例子,就算是不熟悉脫口秀的人,也知道“諧音梗”這件事。這就是脫口秀文化成為社交貨幣后,自然地流向了那些原本不是它受眾的人群,這些非核心受眾又會去為了談資而關注脫口秀,繼而有被轉化為忠實受眾的可能。
在這個轉化過程中,大體量的節目往往勢能更大,特別是像騰訊視頻這種有整個大生態為依托的平臺,可以創造更多的社交貨幣,節目中爆出來的梗,能迅速成為熱點話題。這些熱點話題或者說談資,又會吸引到更多的人關注脫口秀、關注說脫口秀的人。
另外,據說《脫友》不僅有線上節目,也將與不同城市的俱樂部們聯合開展線下點映活動。這也讓脫口秀節目帶起來的熱度能夠以更豐富的形式被更多人所看見和熟悉。
具體從操作角度來看,冷眼發現這種線上與線下的“破壁”,是通過三個層面來進行的。
像步驚云、偉大爺這些經營著脫口秀俱樂部的老板,也來參加比賽了,而且帶著自己俱樂部的成員,以“廠牌作戰”的方式亮相。第一期表現亮眼的哈哈曹、山河,就分別來自于偉大爺和步驚云的俱樂部,他們的亮眼表現,對線下俱樂部本身就是“活招牌”。
在節目之外,各個俱樂部和《脫友》的互動很多,比如聯動多個俱樂部發布喜報并在線下張貼、在上海、長沙、大連、北京、杭州五個城市聯動當地俱樂部舉辦節目點映會、在錄制期間積極安利選手們的線下專場等等。通過平臺的影響力,進一步助力線下俱樂部及演員個人破圈,加深大家對他們的印象。
從觀眾側來看,很多時候大家處于信息繭房,不知道本地有優秀的俱樂部和演員,特別是非核心愛好者。這種線上線下結合活動,一方面把本地演員更高效地推給觀眾,另一方面有助于形成本地圈子,加強同好們之間的凝聚力。在這種凝聚力之下,本地觀眾更愿意支持“咱自家孩子”。
在小紅書上,冷眼看到了不少來自觀眾的真實repo,一位來自IP湖南的用戶興奮表示“哈哈曹和漫才兄弟太頂了,代表長沙走出來太贊了”。還有一位用戶說,和大家一起看節目的感覺很棒,節目中的選手和大家一起看片的感覺,更是讓人覺得很神奇。提前觀影結束,這位用戶也垂直入坑,準備去線下支持專場演出了。
而冷眼最初的疑惑也已經有了答案,全新的市場環境下,脫口秀行業需要新的開始。《脫友》的出現,極大可能繼續成為脫口秀市場上的定海神針般的存在。行業要繼續向前發展,需要這么一檔節目繼續為市場和行業輸送源源不斷的新血,讓整個行業“動起來”。
熱愛脫口秀的演員來到了更大的平臺,被更大的市場看到,又在幫助這個行業大步向前越來越好。這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而幸好這個行業一直有騰訊視頻這樣的平臺,愿意去做這件很難但正確的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