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睿智的靈魂
01
這兩天,一篇文章在全國網友的朋友圈里瘋狂刷屏,然后又突然銷聲匿跡,這篇文章的標題叫做《一個外地女孩,死在了我出租的公寓》,首發賬號是一個叫“貞觀”的自媒體公眾號。
這篇文章是以一個房東的視角來寫的,說的是他的一位租客被發現死在出租屋里,當時尸體已經高度腐敗,他在配合警方調查的過程中,了解到了死亡的女孩令人唏噓的人生。
簡單概括,就是這名女孩出生在貧困的寧夏山村,村里前幾年才脫貧,而生性要強的女孩憑借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在北京的211大學。
本以為可以考公衣錦還鄉,但每次都是筆試第一,面試不通過,蹉跎多年,和家人的關系也越來越差,一直到了33歲,獨自一人來到西安(后來辟謠是周邊市縣)找工作,房租也是母親找朋友湊的,后來母親連1000塊錢的生活費都湊不齊給她了,她便拉黑了家里人,獨自一人在出租屋里死去,事后民警推測很有可能是餓死。
在她去世后,房東的心情從一開始的愕然、憤怒(畢竟給自己帶來了麻煩),但后來變成了唏噓和同情,尤其在見到女孩的父親把她的骨灰和遺物像垃圾一樣扔掉之后,那種復雜的心情到達了頂峰。
這樣一篇文章里面,結合了很多元素,有女孩自身的性格悲劇,有西北農村封閉習俗和貧困的原生家庭造成的命運悲劇,有筆試第一卻永遠當不了公務員的社會悲劇,還有一些沒有明說,卻發人深思的弦外之音:為什么一個有手有腳的年輕人會餓死?
一篇不算很長的故事,結合了文學創作中幾乎所有的悲劇形式,也就難怪文章一夜之間傳遍了全網,從流量的角度來說,就是火了。
不過一個悲劇故事火了,有時不算是什么好事情,果不其然,質疑的聲音很快就蓋過了故事本身:餓死這事在中國實在太離譜了,幾乎是個但凡有手就不太可能完成的任務,更別說故事的主人公還是個33歲的211畢業生。
就算考不到公,出門搖個奶茶,或者去麥當勞端個盤子,也不至于餓死吧?就算她社恐不想出門,網上的兼職也比比皆是,養活一個人還是夠的。如果餓死真的屬實,那就不是她個人的問題了,當地社區、公安同樣有失職失察的責任。
而且嗅覺敏銳的網友們可能會注意到,這個故事的畫風和內容似曾相識,有點像之前網上被罵得很多的某恨國女潤去日本然后餓死,以及多年前咪蒙的《一個出身寒門的狀元之死》的低配混合版。
這樣一個故事,真的可信嗎?
02
老實說,在第一次看到這件事情上熱搜的時候,我的感受是有點愕然的,因為我覺得這本來就不是一個值得討論的事情,更別說值得上熱搜。
我之前并沒聽說過那個名為“貞觀”的公眾號,但作為一個日常以看公眾號文章為消遣的人,我幾乎是第一眼,就看出來了這個故事的屬性,叫做“非虛構寫作”。
這是近年來很火的一種文學題材,介于普通的純虛構故事,以及真實的新聞報道之間,屬于“大概是有這么一件事”的程度,但它的本質依然是故事而不是紀實,里面的情節不一定是作者的親身經歷,“我”也不一定就是作者本人。
就拿今天這篇文章來說,寫文章的不一定真的就是死者的房東,可以是房東口述一些情節,然后文章的作者以此為根據進行寫作,甚至作者都不需要接觸房東這個人,只是在網上看到房東的帖子,然后自己開腦洞補全其他細節。
總之,非虛構寫作里面的“非虛構”,并不是說情節完全真實,而是要求人物故事不懸浮,不是動輒打臉復仇的那種純虛構爽文,至于具體情節,有大致的真實架構就行,細節根本沒人考究。
如今網上有很多專門寫這種非虛構故事的賬號,自然也有專門寫作非虛構故事的作者,比如前面提到過的《一個出身寒門的狀元之死》,咪蒙團隊一直堅稱“核心真實”,其實就是在打信息差,混淆非虛構故事和紀實的概念,最后這篇文章的作者被人扒出來是個22歲的實習生,和故事里面的人物完全沒有關系。
知道了這個大前提,我們再去看今天的這篇文章,很多東西就說得通了,首先里面的第一人稱是房東,身份就很微妙,屬于和主角有有接觸,但關系不深的人,就算在故事中,他對死者的大部分了解都是來源于死者家人和民警之口,對死者的死因也只是猜測,而不是確認。
就算文章真的是房東自己寫的,就算餓死的原因屬實,那造成她餓死的會不會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呢,比如她會不會有什么心理或精神上的疾病,只是家人沒意識到?比如她在社交上是否有什么重大的缺陷,才導致她總是面試不通過?女孩在現實中給人的印象是怎么樣的?文章里全都沒有說,甚至房東和死者在線下完全沒有接觸過,簽約也只是通過中介。
這樣一個身份,寫出來的這樣一篇非虛構文學,本身就是經不起推敲的,原作者也沒打算讓大家去推敲,本來就是一個故事,讀完有點感悟就完事了,還真的想當福爾摩斯呢?
所以我感到吃驚,也感到費解,為什么文章火了之后,這么多人去探究事情的真實性,還跑到當地的公安局去詢問,甚至跑去死者的家鄉采訪村民,完全就是南轅北轍。
不管怎樣,當地警方最后還是回應了,大致相當于“有這么一件事”,但因為死者家屬當時拒絕解剖,所以死因連公安都不知道,就更不要說其他人了。
這其實就很符合非虛構文學的特點,就是模棱兩可,當成故事看可以,但當新聞報道是萬萬不可的。而根據最新的進展來看,當事公眾號“貞觀”應該是受到了平臺的處罰,不僅文章沒了,我剛剛查了一下,連賬號都沒了,只剩下一個相關聯的視頻號,沒啥人氣,上一次更新是四個月前。
當地的警方估計也沒打算給出太多后續的回應,畢竟這件事還沒鬧到非得給說法的地步,而且人已經死了,骨灰都沒了,再想深究也沒什么辦法。
不過這件事情讓我最在意的,是這樣一篇文章,為什么會突然火起來?又為什么有這么多人突然非得探究事情的真實性?
我第一次了解到這件事,是在微博上,當時一個相關的詞條上了熱搜(現在已經找不到了),詞條內容大致就是“33歲女子餓死在出租屋”,沒有提示是自媒體網文,沒有提示是非虛構寫作,還有一大堆正規新聞媒體在轉發。
熱搜榜上出現這樣的詞條,很容易就會讓人誤認為是真實事件,就算正文里面有提到“貞觀”這個公眾號,也沒有明說非虛構寫作的真實性本來就是存疑的,導致一大批網友跟風轉發評論,還有一大波自媒體薅著里面的吸睛點斷章取義,引發了一大場輿論危機。
這就是非虛構文學這個行當最讓人擔憂的地方,本來它作為一個文學體裁,是有存在的意義的,就是能讓普通人寫出自己的故事。
比如我印象很深刻的,就是有一篇爆文,主人公詳細記述了自己的老丈人是如何在一個月內從患“小感冒”到病重去世,然后一家人花光積蓄,最后還是沒能把人救回來事情,當時是2018年,還沒有新冠,這種人有旦夕禍福的感悟對讀者來說相當具有沖擊力。
非虛構文學如果寫得好,可比穿越重生宮斗打臉的情節有價值多了,問題在于非虛構文學有幾分真幾分假,完全取決于作者的良心。
如果故事本身真實性不靠譜,偏偏又有吸睛的元素,被自媒體甚至是官方新聞媒體拿出來炒作的話,無疑就增加了造謠的空間,讓本就岌岌可危的輿論環境雪上加霜。
不管是曾經的寒門狀元之死,還是現在的“211畢業生餓死出租屋”,本質問題都在這里,關鍵是要如何解決?
個人認為,誰在制造流量密碼,誰就應該付出代價,如果寫作非虛構文學的賬號需要被封的話,那么當初那些制造詞條又無腦轉發的新聞媒體,又該當何罪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