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悟讀書輒成誦,硯穿紙淺需躬行——試論半路學習中醫的捷徑
張景淼 中醫世家 河北大名府“瑞仁堂”第二十一代傳人
【作者簡介】:中華中醫藥學會會員、中華傳統中醫學會會員,出身中醫世家,自幼承父親忠文先生教導習岐黃之學,畢業于河北醫科大學,曾于北京中醫藥大學、首都醫科大學進修學習,師從全國著名婦科及不孕癥專家孫遜教授。秉承“無德不得從醫,診疑不得處藥”的祖訓,長期從事基層臨床工作,對常見病、多發病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在診治全科疾病上蘊存了很深的造詣,特別是運用祖國傳統醫學與現代醫學匯通的方法處理慢性疑難疾病有獨到之處,尤其擅長不孕不育及婦科疑難病、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慢性頭痛、鼻炎及久治不愈的慢性發熱性疾病、難治性皮膚病的治療。
拜師典禮上,古承學堂與張景淼師徒合影
張景淼醫生出身中醫世家,畢業于河北醫科大學,并在北京中醫藥大學和首都醫科大學深造,師從著名婦科及不孕癥專家孫遜教授。他秉承“無德不得從醫,診疑不得處藥”的祖訓,長期從事基層臨床工作,尤其在傳統醫學與現代醫學結合治療慢性疑難疾病方面有顯著專長,擅長診治不孕不育、婦科疑難病、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等。
近期,古承學堂為張景淼老師于河北石家莊舉行了收徒儀式,張老師作為河北大名府瑞仁堂第二十一代傳人,接收了一位新徒弟。張氏醫脈薪火相傳,令人欣喜。
本文為張景淼老師論述中醫學習之作,與諸位同仁共勉。
1、關于半路學習中醫有什么捷徑,怎么快速學開方子診病,這個課題怎么講?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句俗話說:“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個人。”這意味著在學習的過程中,老師的指導是必不可少的,但個人的努力和悟性更加重要。比如純粹的自學,主要靠的就是個人的努力和悟性。以一個簡單治療感冒的疾病為例,跟學者如果缺乏一些悟性。即使師者再盡力講解,他也不能夠舉一反三,無法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治療中。這樣,在教他的過程中老師可能會感到很累,學者很茫然。但更重要的是,他在中醫這條道路上能夠走多遠?不得而知!所以悟性和中醫理論知識的積累都很重要。
醫貴乎精,學貴乎博,識貴乎卓,心貴乎虛,業貴乎專,言貴乎顯,法貴乎活,方貴乎純,治貴乎巧,效貴乎捷。知此乎,則醫之能事畢矣。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利而后工乃精。中醫注重強記活用和透過現象看本質,察外知內。現代醫學的標準化思維不適合中醫的發展,會讓中醫走進死胡同。對于悟性差、思維死板不活且喜歡學醫的人,建議考慮改學現代醫學。現代醫學醫注重實驗室結果的微觀變化和直觀表象,更符合比葫蘆畫瓢的思維方式和學習風格。在學習現代醫學的過程中,他可能會更容易取得成功和成就感。當然,這并不意味著中醫對他沒有學習價值或意義,只是對于他個人而言,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路徑更為重要。另外,人的思維模式不會是一成不變的,通過不斷地努力學習,知識層次結構的提升,社會經驗的豐富,思維模式會隨之發生變化。早有人提出,現代醫學研究的終極成果將是傳統中醫的宏觀思維模式。
勤求古訓,博采眾長。學中醫讀經典,隋唐時期楊上善提出了習道有五“一誦、二解、三別、四明、五彰”的讀書方法和要求。“誦”,謂讀書要細讀、熟讀;“解”,就是對書中每一字、每一詞、每一句都要解釋清楚;“別”就是要學會分析、辨別;“明”,就是要明確掌握,不可似是而非;“彰”,就是彰顯、應用。“善言天者,必應于人;善言古者,必驗于今;善言氣者,必彰于物”,這三句話告訴我們理論與實踐要緊密結合,理論從實踐中來,必然要落實到臨床實踐中去。
2、藥能活人,亦能殺人,生死關頭,間不容發,可不慎歟!行醫關乎人命,不是仁德兼備,品質誠實,性格沉靜而有恒心者,未可輕易授醫道。在中醫傳承的幾千年來,對于學術傳承是很嚴格的,尤其是師父對徒弟的考核,是近乎苛求的。在理學界,著名的“程門立雪”就是求學的典范。在中醫界,扁鵲對長桑君經過長期考核之后,才決定傳授其衣缽,朱丹溪經過長達三個月的求師之旅,終于感動了羅知悌,最終成為一代大家。清代醫學家夏鼎(字禹鑄,號卓溪)的《幼科鐵鏡》提出十種人不可學醫:一、殘忍之人,必不惻怛;二、馳騖之人,必無靜氣;三、愚下之人,必無慧思;四、鹵莽之人,必不思索;五、猶豫之人,必無定見;六、固執之人,必不融通;七、輕浮之人,必多忽略;八、急遽之人,必期速效;九、怠緩之人,必多逡巡;十、宿怨之人,必欲報復。
夫醫者,非仁愛不可托也,非聰明理達不可任也,非廉潔淳民不可信也。中醫自古注重規矩,講究德和才要兼備。中醫的立醫之根是臨床治療和實踐,極少會遇到“按醫書生病”的患者,好中醫曝光率低,不評頭論足,追求臨床療效;敢于說“治不了某種病”,而且有辭而治之的病癥;追其源究其根,不達目的不罷休;杜絕花哨,安靜問診,干凈診病;舌脈兼用,脈探病舌確診;道不輕傳,傳承嚴格苛刻,收徒也只有寥寥三五個,而不是“批量生產”,寧可空缺也不降低標準。
修醫求道,百苦難為。經年磨礪, 方顯醫者仁心, 歲月不負方成賢;艱辛過后是醫術的精湛與醫德的升華。拜師進的醫門,只是學醫萬里長征的第一步,要想學的好醫術,砥礪好醫德,成為醫術高明、醫德高尚的名醫,不僅要潛心求教,還要苦心磨練。不僅要求有扎實的文化基礎,還要有理解古書藥書的能力。鋪床疊被洗腳侍睡,晨擦暮掃提壺打水,揀篩簸炒炙煅涮熬,百里采藥夜半診叫。學徒生涯十分艱苦無所不為,最為難熬。若不能討得師父歡心,還很難能學到師父的真本領。深諳人情世故,方能不被先生貶回家,實現成為良醫的抱負。衣缽深循岐黃術,白首不改驅疾志。
3、世界上有很多層 “窗戶紙”,有的自己能點破,有的需要別人點破。不然,窗戶紙后面的那個人,永遠也看不到窗外的風景。當那層窗戶紙被點破,豁然開朗的感覺其實還是很奇妙的。醫學道路是艱辛的,單靠研習醫書和自我修行遠遠不夠,必須與一位醫德高尚、醫術高明的師父指引教導,方可日漸精進,成為良醫。嚴師勤徒苦究慕,三五七年跟師父。藝界有三年學徒,五年伴足,七年才能承師父的規矩。跟師學藝講究五勤三親近,就是眼勤、手勤、口勤、腿勤、心勤。關系上成為師父家庭中的一員,感情上達到親如父子的程度,授藝上師父傳藝盡心徒弟學習盡力。精誠所至,眼中有活、手腳勤快,手心并用,方可得到師父喜歡器重,由愛而私,全心施教,傾囊相授。學醫有不少需要用“意”傳的道理,有時含在師父的“閑談話語”之中,常在左右,能在師父的話語中悟出很多東西。
中醫學不僅具有完整的理論體系和博大精深的科學內涵,而且具有獨特的診病手段和良好的治療效果。其突出的特點是整體觀和辨證論治。整體觀是中醫學最基本的觀點。它首先認為人是一個有機整體,臟腑經絡、四肢百骸及所有組織器官都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其次,認為人體與自然界也是一個密切聯系著的整體,人依賴自然界得以生存,同時自然界的運動變化又作用于人體,四季的寒熱溫涼,土地的高下柔剛,日月的斗轉星移,五味的酸甜苦辣,五方的地質氣候之別,都對人體生理病理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這與現代醫學近幾年提出的全科醫學的觀念是一致的,但是中醫早了幾千年。
現代醫學是近三百來年發展起來的,是產生于傳統醫學之后的醫學,古時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不同民族和國家,各自發展出了一套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基本上各自獨立的醫學體系。現代醫學因為教會傳教的需要,于19世紀初傳入中國,彼時還沒有中醫的概念,中醫這個詞匯是由于現代醫學傳入而出現的,因現代醫學是由來自西方國家的醫生帶來的,所以被稱為“西醫”,而中國的傳統醫學便被稱為“中醫”(古時有岐黃、青囊、懸壺、杏林、橘井、大夫、郎中、先生等稱謂)。由于缺少整體的方法論和人文精神,現代醫學在繁榮背后,存在諸多困惑和隱憂,現代醫學可以解剖人體的細微結構,但任何先進的手術也解剖不了人的心靈,而人類的許多疾病實際上又都與心理、行為、精神等因素密切相關。科學的有限和未知,注定了醫學的局限。這種局限過去有,現在有,將來還會有。現代醫學并不萬能,盲目的技術崇拜;專業分科越來越細,而人是不可分割的統一的整體;醫學技術不斷進步,但醫學所能干預的空間卻越來越小以及性別困境等,恐怕在較長時間內(可能是永遠),臨床上現代醫學還是有很多病是不能治愈的。
現代醫學本身來源于傳統醫學,只不過是利用現代科學的方法對傳統醫學去粗取精,使之由經驗演化成科學。血液、體液檢查,X線、超聲、計算機、核能的科學技術的應用對疾病的判斷和預后有著非常直觀的臨床意義,傳統醫學應該加以學習并要合理利用。當代中國現代醫學的就診率多達80%以上,中醫處于了醫療邊緣化的狀態,也無可辯駁地說明了現代醫學的科學性和其在人類健康領域中的作用。所以我們不但應向歷史和傳統學習,也要向現代先進科學技術學習,要有開放、包容的心態,使傳統醫學和現代醫學相互融合,為人類健康提供更好的解決方案。進一步促進不同醫學體系的相互學習,優勢互補,共同發展,這也是現代醫學與傳統醫學融合向更高境界提升和發展的必要趨勢。
4、中醫自古講究的就是全科思維,要求習醫者知識面全,要學貫內外婦兒,不但熟練開方處藥,還要具備針推罐敷蒸熨熏洗等全面的診療技能。而現代很多人會問醫生:您擅長哪一科,哪一個病?這是西方教育思維根扎國人的鴆果。現代醫學分科的管理模式,醫師執業地點的限制,面對急患束手,無法挽危急于狂瀾,醫師執業范圍的限制,造成許多代代相傳的醫療技能逐漸被丟失了,師承才可以完整的將祖代總結的經驗傳承下去并容易發揚光大。??跟師學醫首先要學的基本功就是藥,藥名藥性藥用都要熟記于心。俗話說“十斗三道七藥”。拉十年藥斗子,用三年把醫學理論學好,再學七年才能夠獨立接診處方開藥,加起來二十年,可以知道古代中國對行醫要求之嚴格,人命至貴可見一斑。
讀書而不臨證,不可以為醫;臨證而不讀書,亦不可以為醫。學院派側重規模性和系統教育,有利于培養微觀科研能力,忽視實踐經驗,?導致臨床療效不盡如人意。?師承派注重個性化教學,?因材施教,?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學生能夠直接接觸到老師的臨床經驗和獨到見解,?有利于快速提高臨床療效。
古代“家傳師承”是學藝習技包括學醫最常見的教學模式,其中家傳是長輩教授晚輩的教育方式,指父輩、爺輩將習得的豐富家族經驗通過兒輩代代相傳,不斷發揚延續;師承是師帶徒式的教育方式,這在古代中國是各種技藝的傳授傳承方式;醫者擇徒需要師父物色到有興趣愛好,有天賦、聰慧好學的徒弟,興趣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注重他是否具有醫德,即治病救人的奉獻精神。中醫是可以身相許并可托付終身的學問,對內可以修身,對外可以行善,真正屬的上上善上術。師承不僅僅是抄其方抄其藥,更重要傳承的是大醫精神。很多中醫人都說“累并快樂著,因為每天都在見證中醫給患者帶來的奇跡!”
自古以來,中國人最為推崇的為人處世之道是“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書。”“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懂得耕讀之道是立家之本,明白詩書大義是傳家之要。“不為良相便為良醫”,刻苦修學要學以致用,報效國家方為學界大儒。家國天下的責任感,族親用心培養之愿望是如果不能做一個輔助君王治理國家的好宰相,那么就應該做一位救死扶傷的好醫生。宰相和醫生都含有拯救蒼生的含義,所以有志之人都以此為人生抱負。
5、醫學貴精,不精則害人匪細。乃知學不博而欲為醫難矣。學者非讀萬卷書,未可輕言醫。非救急于萬人病痛,未可輕言醫。書不熟則理不明,理不明則識不精。臨證游移,漫無定見,藥證不合,難以奏效。醫之良,在工巧神圣;醫之功,在望聞問切;醫之學,在脈藥方癥。一劑方藥是否有效,受到診斷準確、處方精準,藥品質量上等、煎服方法得當、按醫囑忌口及調理生活習慣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
首先,醫生的功底是至關重要的。這包括診斷的客觀性、辨證的準確性以及組方用藥的合理性。醫生需要具備深厚的醫學知識和豐富的臨床經驗,才能準確地判斷病情,選擇合適的藥物和劑量處方。其次,患者的配合也就是依從性是影響療效的重要因素。很多人認為,疾病能否治愈完全取決于醫生。但實際上,患者的自我管理和養護同樣占據著至關重要的地位。俗話說,“大病治三分”“十分病七分養”,這意味著醫生的藥效只占三成,而剩下的七分則需要靠患者自己。這七分養包括了患者的飲食起居、情志調節等方面。
以舒肝和胃丸為例,醫生可能會囑咐患者在早飯前和晚飯后服用。如果患者沒有遵循醫囑,將藥物都改在飯后服用,可能會影響到療效。有人可能會質疑,只要按時按量服藥,飯前飯后又有什么關系呢?但實際上,中藥的服用方法是有講究的,古人謂病在上飯后服,病在下飯前服。一般來說,大多數中藥飯前飯后服用關系并不是很大。但是,對于一些苦寒敗胃藥或刺激性較強的藥物,如黃連、黃芩、板藍根、龍膽草、大黃、芒硝、冰片等等,應特別注意要在飯后服用。這些藥物可能會對胃造成刺激,導致胃痛、惡心等不適癥狀。因此,患者需要聽從醫生的建議,注意藥物的服用時間和方法,以確保療效的最大化。
6、在我幼小的時候去父親工作的峰峰礦區,父親經常會把我送到爺爺居住的五礦。那時的我經常在玩耍之余,無意間聽到爺爺對前來找他看病的患者開方后的叮囑:“一定要在早飯前,晚飯后服藥哦。”那時我還小,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只是覺得爺爺很關心病人。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也成為了一名醫生,也開始像爺爺一樣叮囑病人要在早飯前、晚飯后服藥。然而,我一直沒有深入地思考過這句話的真正含義。直到近幾年,我內心深處對于這句話的好奇心開始涌現。于是,我向母親詢問了這個問題。
母親告訴我,父親在世時,也是經常這樣叮囑患者,從未有人問過他這個問題的原因。她自己也沒有問過,所以并不知道答案。雖然有些失望,但我并沒有放棄。我繼續追問母親,是否有關于服藥時間的感悟。母親沉默了片刻,然后慢慢地解釋道:“早飯前、晚飯后是睡覺的時間,人在睡覺時,氣血是最平和的,有利于藥力的滲透。早飯前和晚飯后服藥,讓兩次的藥力拉起手來,這樣藥力倍增哦。”
聽到母親的這番話,我深受啟發。原來,爺爺的叮囑蘊含著這么深的道理。為了更好地為病人治療,我開始深入地學習關于服藥時間的知識。通過學習,我了解到各種藥物的最佳服藥時間。例如,補藥適合飯前服用,消化藥適合飯后服用,導瀉藥適合空腹或半空腹服用,安眠藥適合睡前一到兩個小時服用等等。
此外,我還了解到不同藥物的治療效果與服藥時間的關系。對于一些需要及時給藥的藥物,如止瀉藥和重癥藥等,應該在病情發作時及時給藥,并根據病情需要酌情分次服用。對于一些需要小量多次慢服的藥物,如咽喉藥等,應該遵循醫囑按時按量服用。
吃藥不忌嘴跑斷醫生腿,吃藥不忌口失了先生手。關于中藥忌口有四句話,我覺得很有道理的可以做參考:熱癥忌辛辣,寒癥忌生冷;虛少涼痰少肉,氣郁壅滯病難走;肝膽胰病忌油膩,失眠要忌咖啡茶,遇病囑忌生冷酸辣茶不易有偏差。
7、中醫的思維方式和治療方法,強調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這是中醫的核心思想。整體觀念意味著在治療疾病時,需要全面考慮患者的生理、心理和社會狀況,而不僅僅是針對某個具體的癥狀進行治療。辨證論治則要求醫生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個性化的診斷和治療,而不是簡單地應用一些固定的治療方法。
這種整體思維和辨證論治的理念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它能夠防止醫生在治療過程中出現偏差(觀察有無并病、合病),保證了治療的正確性和有效性。其次,它能夠幫助醫生在治療過程中不斷優化治療方案,從而更好地滿足患者的需求。最后,它也是醫生不斷提高自身技能和知識的重要途徑。
當然,要真正做到整體思維和辨證論治并不容易。這需要醫生具備豐富的臨床經驗和深厚扎實的醫學理論知識作為功底,同時也需要醫生具備高度的責任心和敬業精神,仁德為本。因此,對于一名醫生來說,終身不斷學習和認真實踐是非常必要的。
一名好的醫生不是單單把患者找您來看的病治愈,還要把患者將要發生以及未來會發生的“未病”消滅在萌芽前狀態。以一位肺炎患者為例,一次治療不僅治好了他的肺炎,還順便解決了他的咽炎、胃炎、腸炎和便秘等問題,另外持續將痰消滅,可以避免痰濕內阻、痰擾清竅引起的如婦女閉經、不孕以及內科的高血壓、腦血管意外等各種疾病。這就是中醫整體思維和辨證論治的典型案例。
當然,這種治療效果并不是每個醫生都能達到的,也不是每個患者都能在短時間內看到明顯的效果,也不是每一名患者都能夠有特別好的依從性去配合根治。但是,作為醫生,我們應該始終追求這樣的治療效果,要不斷的逐漸提高自己的診療水平,讓患者痊愈的更快、花費更少,為患者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讓老百姓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得小病是我們終身的任務。
8、此外,中醫也特別強調個體化治療,不同的病人需要采用不同的治療方案。因此,中醫治病無定法,不能刻舟求劍,也不能守株待兔的死記硬背一些固定的治療方案,等著有相同的癥狀的疾病患者來找你看。醫生需要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和個體差異,采用最適合的治療方法。
古人以神圣工巧言醫。又曰:醫者,意也。以其傳授雖的,造旨雖深,臨機應變,如對敵之將,操舟之工,自非盡君子隨時反中之妙,寧無愧與醫乎?良醫醫病,病萬變藥亦萬變。病變而藥不變,向之壽民今為殤子矣!醫學知識要活學活用,中醫的思維狀態是動態的,“活”是中醫的核心特點之一。師古不泥古,善于舉一反三,能知微見著,洞察事物的本質,從細微之處見其端倪。在中醫的診療過程中,醫生需要不斷地觀察、分析病情,并根據病情的變化及時調整治療方案。如果醫生沒有及時發現病情的變化,或者沒有正確地分析病情,就會導致治療失敗或者加重病情。因此,中醫治病需要靈活運用針、藥、罐、敷、熨、洗、按、導等各種治療手段,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因人、因時、因地制宜,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
比如,有些病人感冒后會出現發熱、頭痛等癥狀,這時候醫生需要分辨是風寒感冒還是風熱感冒,并根據不同的基礎體質(是血虛還是陰虛,是氣虛還是陽虛?)、不同的證候采用不同的治療方法。如果醫生沒有正確地辨證,或者采用錯誤的治療方法,就會導致病人的治療效果不佳甚至病情加重。因此,中醫治病需要醫生具備深厚的醫學理論知識和臨床經驗,能夠靈活運用各種治療手段,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
9、同時,我也反對濫用所謂的“偏方”“驗方”“祖傳秘方”“宮廷秘方”等。雖然這些方子可能有一定的療效,但是往往被一些人用來謀取商業利益,甚至有些人會偷梁換柱,坑害病人。還有萬病一方、一病不分體質證候選用一個固定方,也需詳加辯證,對證使用方劑才是正理。孰不知,偏方治大病一效難求。因此,我們應該尊重古醫先賢的智慧,但也要理性看待這些方子,不能盲目迷信和濫用,臨床應用,要詳加推敲。最好的治療方法是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和個體差異,選用最適合的治療方法。
還有一點就是神醫不存在,即使最拿手的病也有特例、特案,中醫治病就是要老老實實,有一說一有二說二,千萬不要把話說滿嘍,不要把路走到頭,要留有回轉余地,一定要實事求是,只要你的方子用上沒有效果就是“誤治”了,我們就是要把中醫經典理論,扎扎實實學透,變成自己的東西,我們的目標就是把“誤治”減少到最低,把療效提升到最高,醫生是人不是神。
古人學問無遺力,勤螢萬卷志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需躬行。學習中醫不是一件急于求成的事情。首先,你需要對中醫抱有濃厚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熱愛是最大的動力。”這樣你才能有自驅力,即使再苦你也愿意堅持,即使薪水不理想你也會愿意去做;其次,學習中醫需要付出很大很長艱苦的努力,中醫是一門需要不斷學習和實踐的學問,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深入研究和不斷的實踐;再次,誠心向醫。“心誠則靈”強調了虔誠和敬畏的態度在實現目標中的重要性。心誠的人會以敬畏的態度去做事,這種態度有助于他們獲得成功和認可。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咱開文所說的“悟”,學習中醫需要具備很好的悟性,那就要求你多讀書,各方面涉獵,達到“諸道旁通”“兼通數術”的能力,才可以具備學醫的悟性。悟性可以幫助你更好地理解中醫理論,更好地運用中醫治療方法,并能不斷的通過實踐磨練所學,使你在中醫這條路上走得更長更遠。
醫非博不能通,非通不能精,非精不能專。必精而專,始能由博而約。嘗思用藥如用兵。善用兵者必深知將士之能力,而后可用之以制敵;善用藥者亦必深知藥性之能力,而后能用之以治病。所以說要想學好中醫成為大家,首先要學成文學家、藥學家、政治家、軍事家、哲學家、邏輯學家、書法家,才可以成為一名非常優秀的醫學家。
張景淼
2024年8月12日整理
古承學堂致力于中醫人才培養與中醫文化傳播,自2017年成立以來,已幫助數百名中醫愛好者完成了拜師公證。學員通過跟診師傳、學堂授課,積累中醫臨床經驗,考取中醫職業資格。目前,古承在上海、江蘇、浙江、山西、河北等地與數百名中醫明家合作,為廣大中醫愛好者提供“一站式”中醫學習服務及職業生涯發展整體解決方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