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畫卷里,處暑這一溫婉的節氣,如同時間的細針,精準無誤地繡于8月22日那寧靜祥和的夜幕之下,22點54分48秒,星期四的溫柔擁抱中,恰逢農歷七月十九的溫婉,為這古老的節氣,披上了一襲詩意的輕紗,引人無限期盼與遐想。
穿越時空的隧道,南宋詩人蘇泂與清代乾隆,雖相隔500年光陰,卻以同樣敏銳的心靈觸感,共赴處暑之約,捕捉自然界那細膩而微妙的更迭。
他們通過詩歌這一藝術形式,深刻表達了對人生、自然的獨特感悟。蘇泂,作為山陰(今浙江紹興市)人,他曾任過短期朝官,后在荊湖、金陵等地作幕賓,師從陸游學詩,與辛棄疾、姜夔等名士多有唱和。
今日處暑,我們將13世紀初南宋蘇泂的《長江二首 其二》與18世紀末清朝乾隆的《處暑》一詩巧妙融合,編織出一幅幅跨越世紀的秋日夢幻畫卷,讓讀者在墨香中品味那份超越時代的共鳴與和諧。
乾隆皇帝以“究是行秋地,那更處暑時”開篇,引領我們步入秋日的序曲。而蘇泂的“處暑無三日,新涼直萬金”則緊隨其后,仿佛是對乾隆詩句的細膩注解,強調了處暑時節短暫而珍貴的涼爽。兩位詩人雖身處不同時代,卻共同感受到了這份來自自然的恩賜。
乾隆繼續以“葉從人面落,爽自馬頭披”描繪秋風的輕拂與落葉的紛飛,而蘇泂則以“白頭更世事,青草印禪心”在一旁靜靜訴說著人生的滄桑與內心的寧靜。白發蒼蒼的蘇泂,歷經世事變遷,依然能在青草的搖曳中尋得禪意,這份超脫與淡然,與乾隆筆下策馬奔騰、享受秋風的愜意相得益彰。
蘇泂的“放鶴婆娑舞,聽蛩斷續吟”為這幅秋日畫卷增添了幾分生動與趣味,仙鶴的婆娑起舞與蟋蟀的斷續吟唱,共同營造了大自然的和諧與寧靜。乾隆的“煙驛長和短,云山幻復奇”則在一旁描繪著旅途中的變幻莫測,與蘇泂的田園之樂相互映襯,展現了一個豐富多彩、層次分明的秋日世界。
最終,蘇泂以“極知仁者壽,未必海之深”作結,深刻闡述了對人生、仁愛的獨到見解;乾隆則以“田疇看漸熟,惟有祝霜遲”表達了對農業豐收的祈愿與對百姓生活的深切關懷。
兩位詩人雖未直接對話,但那份對自然、對民生的熱愛與關懷,卻如同一條無形的紐帶,將他們的心靈緊緊相連,跨越時空,傳遞著永恒的價值與情感。
處暑節氣,蘇泂《長江二首 其二》中“處暑無三日,新涼直萬金”,與乾隆《處暑》開篇“究是行秋地,那更處暑時”相呼應,共感處暑之涼爽珍貴。乾隆筆下秋風輕拂、落葉紛飛,蘇泂則言人生滄桑、內心寧靜,二者一動一靜,交織出秋日豐富情感。乾隆策馬享受秋風,蘇泂則聽鶴舞蟲鳴,共繪自然和諧。乾隆祈愿農業豐收,蘇泂悟道仁者長壽,展現了對民生與自然的共同關懷。
處暑節氣,新涼直萬金。我們仿佛置身于那幅跨越時代的秋日長卷之中,見證了南宋蘇泂與清代乾隆的詩意相逢。他們或臨江而立,或策馬鄉間,或靜坐禪房,共同品味著秋日的韻味,領悟著人生的哲理,祈愿著世間的安康與豐收。
處暑節氣,歷史與現實交融,過去與未來對話,留下了一段段跨越時空的佳話,讓人在無盡的遐想與感動中,感受到那份超越時代的溫暖與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