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談論起修道,人們聯(lián)想到的總是逍遙、自然、無為等詞匯。
在大眾的印象中,修道人應該是仙風道骨的世外隱者,他們餐風飲露并且不染紅塵,他們超脫人間并且與世無爭。
誠然,這些標簽都是一位修道者本應該具有的特質,但若僅僅以此為標準去定義某個道人的修為,這不免就會犯下主觀主義的錯誤。
每個人所稟賦的先天道性不同,任何強行統(tǒng)一的、乃至于自以為是的標準其實都是在違背大道自然的理念。
真正的修行,在于使每個人都能夠發(fā)覺內心中的自我,并且樂于去完善心性和行為上的不足,以某種適合自己的方式證得自足圓滿。歸根到底,修行的要義終須落在修行者本人身上,與他人的觀點和評判都沒有直接關聯(lián)。
也即是說,修行的第一步,在于先能夠找到自己的本心。
#1
這個本心在哪里?
毫無疑問,答案是從外向內去追求,去觀瞻一個人的修為,不要只立足于他外表的表現(xiàn),而應該試圖去理解他最初的發(fā)心。
我們之所以具有各種各樣的生命活動,不僅能夠視聽言動,而且能夠分辨善惡、能夠感知外物,能夠就事物之間的關系進行判斷、推理,根本原因即在于我們具有這樣一個“本心”。如果沒有這一“本心”,那么我們的全部生命活動就都是不可能的了。
對修行人來說,這一“心”字,遠比最后所呈現(xiàn)出來的果更為重要。
《玄門早晚課經(jīng)》中有一句話叫:“愛河千尺浪,苦海萬丈深”,所謂的“愛河”與“苦海”,并非指我們所處的茫茫塵世,而是指人們不能守住自己內心中的安定,卻一味地向外去追求、去索取,一旦求不得,難免就會生出無限的悲苦憂愁。
愛河與苦海,明明是自己給自己做下的業(yè)障。當不能明白自我的人生處境,也就無法明澈自己的本然之心是什么。
因此,與其去評判他人的對錯,不如多多思考自己的得失。修行中的第一要事,即應當是內省,這是自我精進的關鍵所在。唯當自身正,才能成為諸多人等借以遮蔭的大樹。
#2
自度者,才能度人
道教常講“自度度人”,這里存有一個基本的遞進關系:只有能夠自度之人,才可能具備度化他人的能力。也就是說,修行先要求自度,度人只不過是自度的外在延伸。
道教中有身心意三業(yè)障之說,是指人們的起心動念、所言所行如若不恰當,在造成他人損失的同時,也會給自身種下日后的業(yè)障。
道教作為一個具備社會組織意義的宗教,其必然要肩負起對普羅大眾的教化意義,因而就會涉及到科教、術法、理義等方面的展示。但這些只是一教之門的表象與外在,真正的實質還是人,是每一個切切實實身在修行之中的道人。
道教度人,某種程度上可以理解成是道人在度人。倘若修道人自身還處于愛河、欲海中,自己仍然是一個沒有活得明白、無法參悟玄理的凡夫,即是尚沒有實現(xiàn)自度,那又怎么能夠為前來求解的信眾指點迷津呢?
強調自度,這既是每個向道之人的修行動力,同時也是最終的修行歸旨。
逍遙之道果,并不是偉大理想的空談,它需要每一位修證者用盡一生的時間去反反復復驗證對自我的認識是否正確。這也是為什么永遠無法用某種固定的標簽去評判他人修行的原因所在。
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年歲、不同的環(huán)境、不同的人生經(jīng)歷中所得到的修道感知必然是不同的。既然談自然與本然,就需要充分尊重每個人的不同,他或是出世、入世,或是行科范、懂術法,或是嚴于立身、勤于度人,所有這一切都不過是行道方式上的不同,但修道人所保持的奉道而行的本心理應是一致的。
天地一瞬間,唯有大道亙古不變,修行就是要在萬千變化之中去找到始終不變的一點靈光。這一點,必然在自己的內心深處。若心中巋然不動,紅塵變幻只不過是世道間的陰陽輪轉,留不得、戀不住,假若使心用心,結果只能是一場空空。
其實,一切消長都是自然的神功,而你我又都在自然之中,所有的差別與不同都不過是另眼相看而生成的對錯是非。倘若無法超越這層人世,再為修行事詡以多么美妙的詞匯,恐怕也終究無法從中體會到自足與圓滿的妙處。能夠看得清自己,才能夠看得明白人間。
當能夠沉靜下心思內觀身中的自己,與心靈深處的靈魂對話,才有可能明白這一場修行的過程究竟是該求得什么樣的結果。
道家的逍遙姿態(tài),是建立在自然與無為前提之后的。無形大道并不在遙遠的天邊,它不是使人畢生追求的對象。唯有放下一切的外在欲求,回到心中的樸與真,感知內心深處最簡單的快樂和滿足,由此便能明白“少私寡欲”才是通真的捷徑!
人們之所以要修,是因為早已經(jīng)忘記了本真。我們每一個人都具有“本心”,這一本心實際上也就是我們生命的本源或本質。
#3
識得本心,才能開悟
王陽明在一封家書中說:“夫惡念者,習氣也;善念者,本性也。”人的惡行惡念,都是后天的習氣。也就是說,惡總是在人的生長中所養(yǎng)成的、被熏染的。而善念,則是存在于每個人心中的,是本性。
人之所以作惡,并非是因為泯滅天良,并非是因為沒有善根,而是因為后天養(yǎng)成、熏染的惡習遮蔽了人的本性。
根據(jù)王陽明的心學,世界上沒有十惡不赦的人,只要照見自己的本心,善念必然驅逐惡習,正如太陽驅逐霧氣一樣。
人修行的過程,就是不斷致良知的過程,也就是發(fā)明本心的過程。
因此,修行不是外求,不是獲得財富、地位,甚至不是獲得知識,而是要不斷除掉遮蔽良心和本心的惡習和障礙物,完完全全發(fā)現(xiàn)自我的本心。
但還請記住一點,切莫把修道的意義只放在“修”上。“修”是外功,中心仍然在“道”。空持了萬千戒,卻容易迷失通往自性逍遙的路。找不到自己,一世修為只能淪為妄談。
閱讀到此,本文完畢。愿有緣讀到本文的朋友,吉祥富貴,諸事順意;
喜歡本篇文章的朋友,歡迎大家點贊,轉發(fā),收藏!咱們下次再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