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農、中、建四大行股價再度刷新歷史新高。其中,工商銀行市值超中國移動,成為A股新的市值“一哥”。
國有銀行和股份制銀行接連創新高之際,這些公司的凈利潤水平下滑卻比較明顯。2024年一季度,商業銀行累計實現凈利潤6723億元,同比增長0.7%。不過,商業銀行凈利潤同比增速已從2023年的3.2%降至0.7%,下降2.5個百分點。
根據六大行一季度財報,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郵儲銀行的凈息差分別為1.48%、1.44%、1.44%、1.57%、1.27%、1.92%。其中,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凈息差均低于行業均值。此外,主要股份制銀行的利潤也是下滑的比較多。
浦發銀行總行資產負債與財務管理部總經理張健在2024年半年度業績說明會上表示,盡管當前該行凈息差季度環比有所反彈,但未來下行壓力仍存。 張健認為,當前,整個存款端的定期化長期化的態勢還在延續,付息率的這種剛性下降還受到影響,所以判斷全行業還是面臨下行的壓力。他預計,銀行凈息差將在2025年見底。
有分析認為,國在資本市場風險偏好下行之下,資金紛紛涌入高股息概念,銀行股因其穩定分紅而被資金追逐。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在資產管理年會表示,高股息回報率的股票是“紅利時代”的“基石資產”之一。他說,如果上市公司可以提供比較穩定的盈利,即使股票跌了,對股民來說每年拿到的回報還是很穩定的。
此外還有機構表示,炒銀行或者銀行新高背后炒的是經濟下行,炒的是固收,是債,他們邏輯是一致的。也就是說,現在炒銀行=炒債,背后邏輯一致。
因為,隨著經濟下行,資金更看重安全+保值性,所以很多資金流入債市,散戶如此,銀行也是如此,而債市正是當下最為安全的風險資產。一是權益市場陰跌不止,市場信心缺失;二是經濟下行,資金涌入低風險資產;三是各大銀行、保險等機構為保住2%的利息兌付,要追逐安全性+收益較高的債市。
不過,銀行股抱團帶來的風險也大了起來,有業內人士表示,權重股集中抱團模式雖是無奈的選擇,但它卻是一種很惡劣的市場生態。如此狀態下的極端策略,只會讓這個板塊未來處于風險集中狀態。銀行板塊的主升結構有走完的跡象,未來的平臺整理隨時都可能展開。
(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