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邊的榕樹上,知了在聲聲叫著夏天。”每當夏天到來,知了鳴叫,不少永康人就知道有一道風味美食要上市了。
一樹蟬鳴生動了整個盛夏,也撩動著饕餮食客的味蕾。知了在經(jīng)過烹制后,與生姜、大蒜、八角等調(diào)料碰撞出奇妙的口感,肉質(zhì)鮮美,鮮香四溢。
連日來,記者走訪我市多家知了專賣店、批發(fā)店等,聚焦這道舌尖風味美食背后的故事。
知了價格水漲船高
黑乎乎的知了被稱為“江南黑暗料理”。永康人吃知了已經(jīng)有些年頭了,在鼎盛時期,“知了一條街”新河路以及周邊巷弄曾分布著十幾家知了攤或知了店。然而,現(xiàn)在這條路上尚存的知了專賣店不過寥寥三四家,其他大街小巷上知了店的身影也變少了。知了在永城失寵了嗎?市場顯現(xiàn)疲弱之勢了嗎?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們必須從永城第一家知了專賣店“姐妹知了”說起。
“老板,知了怎么賣?”“220元一斤,都是新鮮剛炒的。”“給我來一斤,半斤微辣的半斤不辣的。”8月15日下午,記者見到“姐妹知了”的“掌門人”李品美時,她剛忙完一單生意。
食客購買知了
從在新河路的家里炒制,到正兒八經(jīng)在金塔路開出店面,再到現(xiàn)在有口皆碑的老牌知了專賣店,掐指一算,李品美已經(jīng)和這種昆蟲打了十余年的交道。
“2010年到2014年生意最好。最多一天能賣出四五百斤。很多人幾十斤地買,拿來當伴手禮送人。當時我還為此特意定制了禮盒包裝。”李品美說,“現(xiàn)在生意不如以前,送人的少了,大多是買去自己吃的。”
李品美分析,近幾年知了銷量有所下滑的原因,主要歸結(jié)于知了年年水漲船高的“身價”。
“太貴了!我們剛開始賣知了的時候才50元一斤,2010年的時候80元一斤,現(xiàn)在都漲到220元一斤啦。以前顧客買50元就有不少了,現(xiàn)在買50元只能買到2兩多。但是沒辦法呀,生知了的價格一直在漲。”她說。
記者走訪永城老牌鹵味店“板橋鹵味”時,店內(nèi)員工也反映,高昂的售價嚇走了不少買家。
這一點,從食客口中也能得到印證。市民阿杰是永城好幾家知了專賣店的老主顧。當永康人興起吃知了的時候,他就已經(jīng)提前嘗鮮。他告訴記者:“以前更舍得買,現(xiàn)在照樣吃,但買得少,解解饞而已。”
李品美認為,看似街頭巷尾的知了專賣店少了,但其實入局知了市場的商家反倒多了,市場競爭進一步加劇。知了炒制不需要繁瑣的步驟,難在食材的新鮮、口味的調(diào)節(jié)和火候的把握。近幾年,越來越多小吃店、私人作坊聞風涌入,利用微信朋友圈打開銷路,爭相瓜分這一市場。另一方面,許多知了專賣店走上了多元化經(jīng)營的路子,推出墨魚嘴、蟹腳等鹵味小吃,并且招牌上不再出現(xiàn)“知了”二字,大多用“鹵味”二字代替,這造成市面上知了專賣店減少的錯覺。
若論資歷,德哥絕對是永城“知了江湖”里名頭響亮的資深人士。在他看來,雖然價格高了,競爭激烈了,但永城的知了市場一直都在。“2013年左右新河路一窩蜂開出的知了攤和知了店更像是一陣風,熱度過后市場就會回歸理智。與其說‘知了一條街’迎來‘倒閉潮’,不如說這是市場發(fā)展的正常現(xiàn)象。”他說。
今年新鮮知了即將下市
8月15日凌晨1時,當整座城市“沉睡”的時候,黃英德的知了處理點仍然燈火通明。幾十名工人通宵達旦、手腳麻利地處理著一批批剛到貨的知了,掐頭去尾保留可食用部分。這些經(jīng)過處理的知了,清晨就被送往永城知了專賣店、餐館、大排檔等地,也有一些被運往麗水等周邊城市。
從事多年知了收購、批發(fā)生意的黃英德,是永城知了市場里的“老江湖”,他對知了市場行情非常清楚。每年7月、8月的知了季是黃英德一年到頭最忙碌的時候,每天晚上,他都會前往衢州收購知了,并連夜運回永康。之所以選擇從衢州收購知了,用黃英德的話來說是因為衢州知了口感較好,并且從衢州到永康車程不算太遠,能充分保證知了的鮮活。
知了的處理頗有講究。知了摘頭有大頭和小頭之分,所謂大頭就是摘得不是徹底干凈的,一斤知了摘大頭后,估計能剩5兩左右,摘小頭就只能剩4兩了,因此,小頭的價格要比大頭貴上一些。
熟知了
“我們現(xiàn)在平均每天批發(fā)出去兩三千斤知了,量比以前少。”黃英德告訴記者,“知了是時鮮貨,批發(fā)價是不穩(wěn)定的,一直在變化。今天小頭的價格每斤170元,大頭的每斤150元。而且新鮮知了馬上就要沒了,這幾天的批發(fā)價每天每斤都往上漲10元。”
“市面上的知了都是用人工捕捉,現(xiàn)在,人工成本越來越高,因此我們收購進來的價格就不低,再加上還請了40多名工人專門負責給知了掐頭去尾,這也是一筆不小的支出。這樣算下來知了的批發(fā)價自然居高不下。”黃英德透露,除了受人工成本影響,知了產(chǎn)量減少也是價格上漲的一大因素。
永康知了“走出去”仍任重道遠
抽真空、裝箱、放冰袋……每天下午四五點光景,應(yīng)長水就開始新一輪忙碌。一盒盒打包好的知了被裝在泡沫箱里,通過快遞發(fā)往全國各地,走上食客的餐桌。
今年55歲的應(yīng)長水在步行街經(jīng)營著一家知了專賣店——“水哥知了”,同時他也是永城知了專賣店里為數(shù)不多開出淘寶店的商家之一。應(yīng)長水的淘寶店簡單樸素,沒有花里胡哨的店鋪裝修,只賣知了與墨魚嘴。點開知了的購買鏈接,可以看到已售3000+,評價1000+,人氣不低,好評也不少。
“淘寶店一個月有上千單的量,但這不算多,有些客戶是直接通過微信跟我們聯(lián)系購買的。發(fā)到哪里的都有,經(jīng)常有新疆的客戶跟我們下單,運費都要幾十元甚至上百元,還有的客戶希望我們能發(fā)到國外去。”應(yīng)長水告訴記者,在越來越“卷”的知了市場里,進一步打開線上渠道變得尤為重要。他的淘寶店已經(jīng)開了四五年,由兒女幫忙經(jīng)營。
記者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同樣都是知了美食地,永康知了似乎不如麗水知了那般名聲在外。
應(yīng)長水告訴記者,永康知了,師出麗水。知了最先是麗水人開始吃的,永康吃知了的氛圍沒有麗水濃。在麗水的很多市場里有不少攤販售賣生知了,許多麗水人喜歡買回家自行加工。但單從炒制后的熟知了銷售情況來看,永康人消耗的知了量以及從永康銷出去的知了量并不比麗水少。
與“水哥知了”一樣,還有一些永城的知了專賣店不再把目光局限于本土,而是投向更廣闊的外地市場,紛紛邁出嘗試的腳步,譬如開放加盟,在小紅書、抖音等社交平臺上推廣銷售。但取得良好效果的只是個例。永康知了要想走向大江南北,在外地打響金字招牌,仍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知了,這道地方特色美食,既能在大排檔里氤氳煙火味,也能登上大雅之堂。在永城的“知了江湖”里,我們期待解鎖這道風味美食的“出圈”密碼,也期待見到更多創(chuàng)新與變化、生機與活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