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大唐詩人張九齡,可能很多人都知之甚少,可要說起“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這兩句詩,恐怕是天下有情人都會“竟夕起相思”。
事實上,張九齡是我國大唐開元時期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文學家,其一生充滿了智慧與傳奇。
張九齡卓越的政治才能使得他在唐朝的政治舞臺上熠熠生輝。他提出的許多政治主張,不僅深深地影響了當時的大唐,而且對后世的社會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這樣一位了不起的人物,9歲便能詩擅文,13歲便能寫得一手好文章。此后更是青云直上,博取了“嶺南第一人”的稱號,還成為了我國著名的詩人。
張九齡詩文情感真摯,意境悠遠,哲理性極強。在唐朝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對后世的文人墨客更是產生了深遠影響。
然而,張九齡雖然聞名古今,可他的政治生涯卻不太平。在他政治生涯的晚期,他遭到了讒言中傷,最終被唐玄宗免去職務,并被貶為了荊州長史。
張九齡慘遭饞毀,忠而被貶,這使他憂憤難當。所以每當他讀韓非的《孤憤》時,都會涕泣沾襟。感慨不已,并因此而寫下了《感遇十二首》。
本文即將與大家分享與交流的,便是這《感遇十二首》中的一首,叫作《感遇·孤鴻海上來》,其詩如下:
感遇·孤鴻海上來
唐?張九齡
孤鴻海上來,池潢不敢顧。
側見雙翠鳥,巢在三珠樹。
矯矯珍木巔,得無金丸懼?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惡。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這首《感遇·孤鴻海上來》是張九齡《感遇十二首》中的第四首,屬于一首五言古詩。
此詩大約作于公元736年左右,那時的李林甫與牛仙客執掌了大唐的權柄,張九齡在此二人的讒言之下,被唐玄宗貶為了荊州刺史。
張九齡忠而遭饞,一生的政治理想與信仰得不到伸展,因此他借此詩托物寓意,抒發了其對人生的慨望,以及對理想的操守。
在張九齡的這首《感遇·孤鴻海上來》以寓言詩的形式出現。他以孤鴻自比,而把政敵李林甫、牛仙客比作了雙翠鳥,同時也隱寓了自己的身世。
在這首詩中,首句的“孤鴻海上來”恢宏萬里,磅礴大氣,所以此句一出,便令人拍案叫絕,千古留名。
試想,蒼茫大海,洪波萬頃,一眼看不到頭。而脫離雁群的孤雁,卻如滄海一粟,這是何等的渺小?對比是何等的鮮明?
因此,這里的滄海越是闊大無邊,上面飛翔的孤雁越是顯得無比的渺小。這樣的詩情描繪,更加襯托了孤雁的孤寂與落寞。
所以“孤鴻海上來”一句雖然只有五個字,卻是恢宏磅礴,宏大無比,注入了詩人的所有情感。
第二句“池潢不敢顧”中的“池潢”本來為積水池或者護城河之意,此處用其代指朝廷。
上一句詩人才說孤雁經歷了蒼茫萬頃的大海的驚濤駭浪,這一句卻說孤雁飛越過這小小的“池潢”,卻不敢回顧一下。
按理來說,孤雁從滄海而來,什么樣的大風大浪它沒有見過?什么樣的波瀾兇險它沒有見過?豈會被一條小小的護城河所嚇到而不敢回顧?
可實際上,正是因為孤鴻經歷了大海中無數的驚濤駭浪,才知道哪怕是小小的波瀾,可能也隱藏了無盡的兇險。因此即便是小小的護城河,孤雁它也不敢掉以輕心。
這一句看似急轉直下,倉促突兀。可實際上這樣的句式安排暗藏巧妙,更加顯示了詩人的智慧,因為這只孤雁就是張九齡對自己的自我象征。
他一生在官場上經歷了無數的驚濤駭浪,最終卻被讒言所傷。所以即便是很小的風波,他也不得不格外小心警惕。
第三四句“側見雙翠鳥,巢在三珠樹”中的“雙翠鳥”即為翡翠鳥。這種翡翠鳥雄性為翡,雌性為翠,其毛色皆是多彩華麗。
而“三珠樹”原本為“三株樹”,是一種神話傳說中的寶樹,這里喻指被李林甫與牛仙客竊取了政治權柄的朝廷。
而詩人之所以把“三株樹”說為“三珠樹”,是因為《山海經·海外南經》有這樣的記載:“三株樹在厭火國北,生赤水上,其為樹如柏,葉皆為珠。”所以詩人說它是“三珠樹”。
這兩句描寫了雙翠鳥身披翠綠色的羽毛,把巢穴筑在高高的珍貴的三珠樹上。連那經歷過驚濤駭浪的高空孤雁,也不敢正面去瞟一眼這氣焰沖天的雙翠鳥所在的地方!
這里的“雙翠鳥”其實是暗喻了得機得勢的李林甫與牛仙客二人,他們竊取了高位,氣焰熏天,不可一世。
“側見”二字,刻畫了李林甫、牛仙客二人一幅小人得志,殘害忠良,權勢滔天,不可一世的樣子。
詩的第五六句“矯矯珍木巔,得無金丸懼”緊承上文的三四句,意思是說:“你們這樣的翡翠鳥可不要得意得太早了!”
“你們炫耀著自己的一身好看的羽毛,到處金光閃閃的惹人眼球,難道就不怕那獵人們用金彈丸把你們獵殺嗎?”
此處是詩人借孤鴻之口,對讒言加害于他的政敵發出了嚴厲的警告。這樣的警告既無憤怒嫉妒之嫌,也無幸災樂禍之意,而是一種溫柔敦厚的詩教。
接下來兩句“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惡”繼續緊承前面的五六兩句,點出了全詩的主題思想,忠告他的政敵:
“你們這樣的鋒芒畢露,恐怕早晚是獵人獵殺的對象;你們以卑劣的手段竊取了高明的地位,恐怕誰人也無法不對你們產生厭惡之情。”
不得不說,張九齡真的是太善良了,別人對他以讒言加害,他卻以詩教勸告,顯示了張九齡在那個時代的為人處世之道。
然而,羽翼豐滿的雙翠鳥竊取了高高在上的“三珠樹”之地,可孤身海上來的詩人能回到茫茫的滄海嗎?還是要流連于小小的“池潢”呢?還是要棲身茫茫太空?最后的兩句便是他的回答。
這最后的兩句“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即是說:“我在杳無人跡的高空遨游,獵人們雖想獵取我,可他們又將從何處去獵取呢?”
這兩句亦是借鴻雁之口,暗示了張九齡看淡了混亂不堪的官場生活,想遠離這樣的是非之地,逍遙于貶謫之地的生活之中,激流勇退,明哲保身。
縱觀張九齡的這首《感遇·孤鴻海上來》,整首詩以孤鴻為線索,通過對其形象的刻畫與境遇的描寫,表達了詩人對于高尚品格的追求。
與此同時,詩人也借此詩表達了他對官場紛擾的厭惡,更表達了他對那些處于政治漩渦中心的人的擔憂。
詩中的孤鴻形象既是對詩人自身境遇的寫照,也是對美好事物被世俗所毀的悲痛與無奈的表達。
總的來說,這首詩不僅具有深刻的思想內涵,而且語言優美、意境深遠,給人以深刻的思考和啟迪。
尤其是開篇的“孤鴻海上來”一句,僅僅五個字,卻寫出了磅礴大氣、恢宏萬里的氣勢,實在是令人拍案叫絕。
而詩人在行筆的過程中,詩中的一字一句又都透露出了他處世的智慧,以及對他人的勸誡之意。
而這樣的處世智慧,以及其中對他人的勸誡之意,不管是對那已經逝去了的遙遠的大唐人,還是對我們眼下的今天的人來說,都是有著深遠的影響和教育意義的。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詩侃天地
*文中圖片來源于網絡,若有不妥之處請告知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