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博物院(Musée Hoangho-Paiho),是天津自然博物館前身,由法國博物學家、動物學家、古生物學家、地質學家桑志華(Paul Emile Licent)1914年來華創建。作為中國最早的自然歷史博物館之一,北疆博物院在20世紀30年代享譽世界,在中國乃至世界自然歷史博物館發展史上都具有特殊地位和重要影響。
桑志華于1914 年3月來華,7月正式開始其科學考察和采集發掘,1938 年回國。連續25年,桑志華及其團隊越山巒、跨溝壑、涉江河、穿平原,櫛風沐雨、風餐露宿,足跡遍布北京、天津、河北、山西……,總計行程約五萬公里,取得了一系列震驚國內外學術界的重大發現,如在甘肅慶陽發現的以三趾馬,在內蒙古薩拉烏蘇發現的王氏水牛、加拿大馬鹿、蒙古野驢及十分罕見的完整披毛犀骨架,在河北陽原泥河灣地區采集到的劍齒虎、布氏真枝角鹿、古中華野牛、中國羚羊等大量早更新世古哺乳動物化石,等等。這些重大發現和獨具特色的藏品為北疆博物院成為20世紀30年代享譽中外的“第一流的博物館”奠定了基礎。
桑志華收藏的人文藏品在北疆博物院整個收藏體系中雖然不占主導,但卻是非常重要的一類。桑志華主要是從研究中國北方民族學和民俗學的視角來進行的收藏,體現了一個西方學者對中國充滿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濃厚的研究興趣。時隔百年,這批蘊含著豐富而重要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研究價值的人文藏品,已經成為研究中國北方歷史人文的重要史料,也是20世紀初中西文明交流交融的重要歷史見證。
2024年是天津自然博物館(北疆博物院)創建110周年,《北疆博物院自然標本精品集萃》《北疆博物院人文藏品集萃》作為獻禮之作,意在向公眾系統介紹北疆博物院歷史與收藏。兩書介紹了北疆博物院的科學考察、藏品及藏品體系、藏品研究及成果、陳列展覽及藏品可持續利用情況;呈現了北疆博物院收藏的古生物、古人類、巖石礦物、動物、植物等精品自然標本與陶器、瓷器、銅器、玉器、武器、樂器、服飾、商業招牌、版畫、年畫、圖書等北方歷史民俗文化相關文物。
百年時光荏苒,天津自然博物館人始終秉承著勤勉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務實創新的科學精神,攀峰突破,鏗鏘前行。百年的積累凝聚成了北疆博物院璀璨的珍藏,百年的瑰寶在新時代的浪潮中煥發了新的活力和生機,正以全新的精神面貌,在公共文化服務、生態文明建設、全域科普行動和文旅融合發展等方面發揮著其無與倫比的價值。
《北疆博物院自然標本精品集萃》內頁
《北疆博物院人文藏品集萃》內頁
本文由 鄭佐一 摘編自《北疆博物院自然標本精品集萃》《北疆博物院人文藏品集萃》。內容有刪節、調整。
(審核:孫莉)
圖書信息
《北疆博物院自然標本精品集萃》
天津自然博物館 編
張彩欣 主編
ISBN:978-7-03-077410-1
定價:328元
《北疆博物院人文藏品集萃》
天津自然博物館 編
張彩欣 主編
ISBN:978-7-03-077409-5
定價:258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