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門做洗衣液的藍月亮,這回的財報是真的有點難洗了。
3月份,藍月亮拿出了,上市以來最差的一份成績單。
2023年財報顯示,藍月亮歸母凈利潤3.25億港元,同比大跌了46.8%,而這已經是凈利潤連續第三年下滑,下降的幅度還一年比一年大。
受業績拖累,藍月亮股價一再刷新下限,上市沒幾個月,就陷入了跌跌不休的怪圈,股價從首發時的13.16港元,一路掉到了今天一兩塊錢。
而更讓投資者難以接受的是,公司股價都爛到這種地步了,藍月亮的實控人,潘東羅秋平夫婦,居然還能靠著分紅賺得盆滿缽滿。
藍月亮去年盈利3.25億,但分紅卻還要超過盈利達3.34億,而上市以來,公司累計分紅已經超過20億港元,其中絕大部都進入了夫妻倆的荷包。
藍月亮仿佛是用實際行動,再次驗證了那條真理:不賺錢的是企業,跟我們老板又有什么關系?
曾經洗衣液龍頭為什么會淪落至此?
公司業績承壓,一般來說,經營者實控人是要負最大的責任。
然而,正如視頻開頭所說,雖然藍月亮不賺錢了,但這一點也不妨礙老板拿錢拿到手軟。
上市四年來,藍月亮凈利潤持續下跌,卻總是能搞出超出利潤的分紅。
去年藍月亮分紅對利潤比達103%,再往前一年則賺6億,分9.85億,分紅占比達到了161%,這不是在回饋中小投資人,而是用公司的未來去填飽實控人的現在。
更不用說,在20年上市前,藍月亮就已經突擊分紅過23億港元,潘東羅秋平從中拿了20.5億,四年下來各種分紅收入超過40億。
這種旱澇保收的環境下,老板能有多少動力,去花心思為公司解困?恐怕也只能得畫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實際上,藍月亮本身底子是不錯的。
過去冷叔出過許多期視頻聊品牌,它們出問題,往往涉及兩個因素,一個是在同業競爭中落入下風,另一個是垂類產品瞎搞跨界。
但這兩種困難,在藍月亮身上其實并不存在。
截止到去年,藍月亮洗衣液已經連續15年獲同類產品市占率第一,同時,以洗衣液為代表的衣物清潔護理產品,去年占藍月亮總收入的比例高達88.8%。顯然,藍月亮并沒有像某些品牌那樣,搞攤大餅式的戰略擴張,這些年一直在經營老本行。
藍月亮一直聚焦主業,而且在本行里又長期排名第一,那為什么業績還是不增反降,特別是凈利潤會下降得如此明顯呢?
首先第一個原因,是銷售成本不斷增加。
財報顯示,2023年,藍月亮的銷售費用為32.44億港元,同比大漲22.4%。
推廣開支更是翻倍增長了118.8%,相比前一年暴增了7億港元,光是推廣的增長規模,就遠遠超過了歸母凈利潤。
然而,藍月亮花了這么大價錢搞推廣,卻并沒有取得相應的引流效果。因為日化產品本身很難引起沖動消費,甚至藍月亮有時候的營銷手段,還起反作用。
像今年母親節前,藍月亮推出的新電梯廣告和“至尊洗衣液”的新包裝,都在醒目位置配上了“媽媽,您先用”的廣告詞。
結果剛面世,就被網友吐槽了個體無完膚:“又是被刻板印象惡心的一天”“都母親節了還讓母親干活?”“藍月亮不會覺得洗衣服,真是什么好玩的事情吧?”
罵聲一片下,藍月亮只能道歉,并撤換廣告和產品包裝,這事情才算勉強告一段落。
而除了在營銷推廣燒錢又不見效果之外,藍月亮曾經在渠道布局上的盲目自信,也是現在業績承壓的重要來源。
2023年,藍月亮來自線上渠道的收入超過50%,遠遠高于線下分銷商和對大客戶銷售,這與傳統的日化產品很不一樣。
之所以會造成這樣的結果,跟幾年前藍月亮和大型超市矛盾激化有關。
眾所周知,品牌要進入大型賣場,都需要支付進場費、陳列費、扣點等各種費用,它們加起來,往往能夠占到洗衣液銷售費用的3成以上。
但那時候藍月亮覺得,我已經是洗衣液一哥了,憑什么還要交這么多錢,來求你們商超的渠道?
所以藍月亮就跟幾大超市提出,要將寄銷模式改成專柜模式,全線商品必須由藍月亮自主定價,并且降低合同扣點。
可很明顯,藍月亮高估了洗衣液和自己,在超市幾萬個單品中的份量,沒有一家超市愿意給它單獨開這個綠燈,結果兩邊談判破裂。
2015年,藍月亮退出了家樂福、沃爾瑪、大潤發等大型超市,轉而開始自建線下實體店月亮小屋。
那時藍月亮押注“O2O+直銷”,想要學體育或奢侈品牌搞自營門面,將渠道控制在自己手里,提出要“打通最后一公里”,把網店布建在用戶家門口,深入到各個城市的小區之中。
但是,自建渠道的難度超出了藍月亮的預期,匆忙上線的月亮小屋配套措施并不完善,而且選址多偏僻,設點也偏少,完全就達不到一開始所設定的目標。
而且洗衣液雖然日用品,但卻不是“常購品”,用戶采購一次往往能用上大半年,月亮小屋除了白白消耗寶貴的現金流之外,根本起不到引流拉新的效果。
月亮小屋不過兩年時間就宣告失敗,藍月亮最能只能選擇低頭,又靜悄悄地回到了超市貨架之上。
但這兩年時間足夠改變很多事情,其他洗衣液可算逮住了這個機會,在藍月亮自己放棄的超市渠道上站住了腳跟。
2014年,藍月亮的家庭滲透率高達46.5%,拋開所有競爭對手一大截。但在2016年,納愛斯集團旗下超能洗衣液的市場占有率卻達到了32%,已經緊緊咬住了藍月亮。
之后藍月亮雖然還是洗衣液行業龍頭老大,但后面的立白、奧妙、碧浪個個都虎視眈眈,隨時準備取而代之。
在線下渠道感受到巨大壓力,藍月亮只能尋求在線上突圍。
今年618,藍月亮在抖音單場交易額過億,一場直播里,至尊洗衣液就被下單了400多萬瓶。
而在這之前的好幾個購物節,藍月亮也一直蟬聯同類產品的銷冠位置。
網銷數量亮眼是好事,但問題是,電商平臺也不是活雷鋒,他們和超市一樣,對品牌方的定價有著相當程度的話語權。
尤其是近幾年電商競爭加劇,低價內卷成為常態,日化產品線上跟線下相比,起步就得先打個八八折,藍月亮在直播間里賣得熱火朝天,更多還是賺吆喝而不賺錢。
而這些技術層面客觀環境的挫折,再疊加前面提到的公司實控人主觀心態上躺平,共同造就的結果就是,藍月亮業績持續下滑,在洗衣液這個行業里的壓力越來越大。
至于未來能不能重整雄風,繼續坐牢老大的位置,冷叔只能說:“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
你最近用的洗衣液是什么?歡迎在評論區里留言。
藍月亮凈利潤腰斬,老板分紅卻毫不手軟,洗衣液一哥到底怎么了?
專門做洗衣液的藍月亮,這回的財報是真的有點難洗了。
3月份,藍月亮拿出了,上市以來最差的一份成績單。
2023年財報顯示,藍月亮歸母凈利潤3.25億港元,同比大跌了46.8%,而這已經是凈利潤連續第三年下滑,下降的幅度還一年比一年大。
受業績拖累,藍月亮股價一再刷新下限,上市沒幾個月,就陷入了跌跌不休的怪圈,股價從首發時的13.16港元,一路掉到了今天一兩塊錢。
而更讓投資者難以接受的是,公司股價都爛到這種地步了,藍月亮的實控人,潘東羅秋平夫婦,居然還能靠著分紅賺得盆滿缽滿。
藍月亮去年盈利3.25億,但分紅卻還要超過盈利達3.34億,而上市以來,公司累計分紅已經超過20億港元,其中絕大部都進入了夫妻倆的荷包。
藍月亮仿佛是用實際行動,再次驗證了那條真理:不賺錢的是企業,跟我們老板又有什么關系?
曾經洗衣液龍頭為什么會淪落至此?
公司業績承壓,一般來說,經營者實控人是要負最大的責任。
然而,正如視頻開頭所說,雖然藍月亮不賺錢了,但這一點也不妨礙老板拿錢拿到手軟。
上市四年來,藍月亮凈利潤持續下跌,卻總是能搞出超出利潤的分紅。
去年藍月亮分紅對利潤比達103%,再往前一年則賺6億,分9.85億,分紅占比達到了161%,這不是在回饋中小投資人,而是用公司的未來去填飽實控人的現在。
更不用說,在20年上市前,藍月亮就已經突擊分紅過23億港元,潘東羅秋平從中拿了20.5億,四年下來各種分紅收入超過40億。
這種旱澇保收的環境下,老板能有多少動力,去花心思為公司解困?恐怕也只能得畫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實際上,藍月亮本身底子是不錯的。
過去冷叔出過許多期視頻聊品牌,它們出問題,往往涉及兩個因素,一個是在同業競爭中落入下風,另一個是垂類產品瞎搞跨界。
但這兩種困難,在藍月亮身上其實并不存在。
截止到去年,藍月亮洗衣液已經連續15年獲同類產品市占率第一,同時,以洗衣液為代表的衣物清潔護理產品,去年占藍月亮總收入的比例高達88.8%。顯然,藍月亮并沒有像某些品牌那樣,搞攤大餅式的戰略擴張,這些年一直在經營老本行。
藍月亮一直聚焦主業,而且在本行里又長期排名第一,那為什么業績還是不增反降,特別是凈利潤會下降得如此明顯呢?
首先第一個原因,是銷售成本不斷增加。
財報顯示,2023年,藍月亮的銷售費用為32.44億港元,同比大漲22.4%。
推廣開支更是翻倍增長了118.8%,相比前一年暴增了7億港元,光是推廣的增長規模,就遠遠超過了歸母凈利潤。
然而,藍月亮花了這么大價錢搞推廣,卻并沒有取得相應的引流效果。因為日化產品本身很難引起沖動消費,甚至藍月亮有時候的營銷手段,還起反作用。
像今年母親節前,藍月亮推出的新電梯廣告和“至尊洗衣液”的新包裝,都在醒目位置配上了“媽媽,您先用”的廣告詞。
結果剛面世,就被網友吐槽了個體無完膚:“又是被刻板印象惡心的一天”“都母親節了還讓母親干活?”“藍月亮不會覺得洗衣服,真是什么好玩的事情吧?”
罵聲一片下,藍月亮只能道歉,并撤換廣告和產品包裝,這事情才算勉強告一段落。
而除了在營銷推廣燒錢又不見效果之外,藍月亮曾經在渠道布局上的盲目自信,也是現在業績承壓的重要來源。
2023年,藍月亮來自線上渠道的收入超過50%,遠遠高于線下分銷商和對大客戶銷售,這與傳統的日化產品很不一樣。
之所以會造成這樣的結果,跟幾年前藍月亮和大型超市矛盾激化有關。
眾所周知,品牌要進入大型賣場,都需要支付進場費、陳列費、扣點等各種費用,它們加起來,往往能夠占到洗衣液銷售費用的3成以上。
但那時候藍月亮覺得,我已經是洗衣液一哥了,憑什么還要交這么多錢,來求你們商超的渠道?
所以藍月亮就跟幾大超市提出,要將寄銷模式改成專柜模式,全線商品必須由藍月亮自主定價,并且降低合同扣點。
可很明顯,藍月亮高估了洗衣液和自己,在超市幾萬個單品中的份量,沒有一家超市愿意給它單獨開這個綠燈,結果兩邊談判破裂。
2015年,藍月亮退出了家樂福、沃爾瑪、大潤發等大型超市,轉而開始自建線下實體店月亮小屋。
那時藍月亮押注“O2O+直銷”,想要學體育或奢侈品牌搞自營門面,將渠道控制在自己手里,提出要“打通最后一公里”,把網店布建在用戶家門口,深入到各個城市的小區之中。
但是,自建渠道的難度超出了藍月亮的預期,匆忙上線的月亮小屋配套措施并不完善,而且選址多偏僻,設點也偏少,完全就達不到一開始所設定的目標。
而且洗衣液雖然日用品,但卻不是“常購品”,用戶采購一次往往能用上大半年,月亮小屋除了白白消耗寶貴的現金流之外,根本起不到引流拉新的效果。
月亮小屋不過兩年時間就宣告失敗,藍月亮最能只能選擇低頭,又靜悄悄地回到了超市貨架之上。
但這兩年時間足夠改變很多事情,其他洗衣液可算逮住了這個機會,在藍月亮自己放棄的超市渠道上站住了腳跟。
2014年,藍月亮的家庭滲透率高達46.5%,拋開所有競爭對手一大截。但在2016年,納愛斯集團旗下超能洗衣液的市場占有率卻達到了32%,已經緊緊咬住了藍月亮。
之后藍月亮雖然還是洗衣液行業龍頭老大,但后面的立白、奧妙、碧浪個個都虎視眈眈,隨時準備取而代之。
在線下渠道感受到巨大壓力,藍月亮只能尋求在線上突圍。
今年618,藍月亮在抖音單場交易額過億,一場直播里,至尊洗衣液就被下單了400多萬瓶。
而在這之前的好幾個購物節,藍月亮也一直蟬聯同類產品的銷冠位置。
網銷數量亮眼是好事,但問題是,電商平臺也不是活雷鋒,他們和超市一樣,對品牌方的定價有著相當程度的話語權。
尤其是近幾年電商競爭加劇,低價內卷成為常態,日化產品線上跟線下相比,起步就得先打個八八折,藍月亮在直播間里賣得熱火朝天,更多還是賺吆喝而不賺錢。
而這些技術層面客觀環境的挫折,再疊加前面提到的公司實控人主觀心態上躺平,共同造就的結果就是,藍月亮業績持續下滑,在洗衣液這個行業里的壓力越來越大。
至于未來能不能重整雄風,繼續坐牢老大的位置,冷叔只能說:“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
你最近用的洗衣液是什么?歡迎在評論區里留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