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每一年的生活,可以非常不同。
去年夏天,我和幾位朋友在近遠茶室外面的杏樹下喝茶,為想要開的書店想一個名字,“三個書生,一棵杏樹,三生有杏,就叫有杏書店吧。”
8月19日,書店開業(yè)。差不多兩個月后,我?guī)缀跏峭低档剞k了去美國訪學(xué)的簽證。
說是“偷偷的”,是因為杏樹下喝茶的朋友都不知道。我走前的那天下午,又在一起喝茶,他還拿出古琴,彈奏了一曲。我?guī)状蜗敫嬖V他,都不知道如何開口。
那時中美關(guān)系比現(xiàn)在還要暗淡,僅僅是“去美國訪學(xué)”,就是一件危險的事。拖到當(dāng)天晚上,另一位一起在杏樹下喝茶的朋友正好在書店,我告訴他:明天早上我去沈陽拿簽證,去美國訪學(xué)。
他一臉震驚。我馬上向他承諾:我一定會回來的,書店要堅持到我回來那一天呀。
他說:支持你的決定。書店一定會堅持下來。
現(xiàn)在,我坐在書店桌子前,喝咖啡,寫稿。這是我不在的時候添置的桌椅,我甚至還擁有了一個小書房。我不在成都的時候,書店也在“生長”。
過去兩個月,我?guī)缀趺刻於荚缭鐏淼綍辍_@是全新的生活,我在書店看書、寫稿、做俯臥撐,和“自己的書店”重新和好,建立起日常的聯(lián)系。
前兩天小酒館的雷哥來到店里,我們討論了一會兒如何賣飲品——我突然發(fā)現(xiàn)了自己角色的變化,我開始以“小店主”的視角來看待這個世界。我為書店多賣一杯飲品而感到高興,為新書分享會如何能多賣幾本書而發(fā)愁。
去年書店剛開業(yè)的時候,我體會的是處在空中的、漂浮的快樂,朋友們都很支持我,讓我感受到“寵愛”。今年,我體會到到更多是艱辛:我想讓書店真正活下來,靠賣每一杯飲品、每一本書、每一場活動,為書店掙到生存下來的錢。
這并不容易,但是也有一種新的快樂:真正扎根城市的、通過“交易”和為他人服務(wù),而獲得回報。這里有一種踏實感。
我小時候在河南農(nóng)村,對“生存”的最初想象,就是在田里辛苦勞動;后來到外地讀大學(xué),通過高學(xué)歷換來到報社工作的機會,雖然“在城市”,卻也近乎一種真空中。現(xiàn)在則是進入到新的世界,進貨、賣貨,迎接各種檢查。我就是一個小販。
“小販”是另外一個世界。有時候會看到那種販賣焦慮的文章,“過去年薪百萬大廠打工人,35歲失業(yè)要找一份月薪6000的工作都很難”,我會感到很矯情。想一想在城市擺攤兒、賣菜、經(jīng)營茶鋪,誰不是艱難地活著呢。
書店就是一個如此奇怪的地方,店員收入不高,“老板”也賺不到錢。作家到書店簽售,有時候要自己乘坐地鐵過來,努力賣掉20本書,一本書最多掙二三十,也就幾百塊錢。
但是,大家卻都說書店美好,我想它一定有美好的地方。
我最近體會到的一件美好的事:書店請林垚(三土)老師來分享,他是哥倫比亞大學(xué)政治學(xué)博士,我看他在網(wǎng)上的照片,穿著學(xué)位服,坐在在勞紀念圖書館前。在哥大訪學(xué)的時候,我經(jīng)常在那里玩耍。
林垚說,他在哥大讀博士期間,還做過黎安友教授的助教呢。我給黎教授寫了一封郵件,向他匯報這次分享活動,他也非常興奮——這真是美好的連接。書店可以創(chuàng)造一些美好的東西,只不過并不是總能換成錢而已。
書店現(xiàn)在辦活動,都需要備案。小伙伴兒通過微信,把海報發(fā)給警官。
有一天,警官也給小伙伴發(fā)來一張圖片,那是劉瑜《可能性的藝術(shù):比較政治學(xué)20講》的封面。他問:書店有這本書嗎?我想要一本。
店員回復(fù)他:這本書去年就下架了,店里肯定沒有。不過豐哥自己有一本,你要看的話,他給您送過去。
我想在高溫的夏天,騎著共享單車去派出所,把這本書送給他——這是多么美好的事。可惜,這件事最終沒有發(fā)生。
現(xiàn)在,書店已經(jīng)活過一年。我很開心,它不是茍延殘喘,也不是靠大家的同情心,而是真正地“活著”。我希望它能再活一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