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了一定年紀,就會明白,能治愈自己的從來不是時間,而是自己內心的接納和釋懷。
《百年孤獨》里有這樣一句話:“
人生的本質,就是一個人活著,不要對別人心存太多期待。大多數時候,驚天動地的傷痛,在別人眼里,不過是隨手拂過的塵埃。”
這個世界上從來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是悲是喜,是苦是樂,只有自己知道。
能讓自己走出黑暗的,往往是自己。而人生的至暗時刻,也必然是孤獨的。
我有一個朋友,時常會把自己對生活的不滿向身邊的人傾訴。
每次我見到她,無一例外,就是傾訴。然而,我聽過幾次她的傾訴之后,就發現了她的問題所在。
其實,她從未看見過自己的情緒,卻總是找周圍所有人去尋求理解和認同,希望別人能看見她內心的苦痛。
但是,這樣的做法不僅沒有達到她的期望,還讓身邊的人開始漸漸地遠離她。
剩下的還能傾訴的人寥寥無幾,即使見面也不過是相互只顧著訴說著自己的心事,至于對方訴說的痛苦,聽起來不過就是一個故事,聽完之后甚至都不值得去回味。
這樣的傾訴,對自己來說,何嘗不是一種消耗呢?
看過村上春樹寫的一段話:
“世上存在著不能流淚的悲哀。這種悲哀無法向任何人解釋,即使解釋人家也不會理解,它永遠一成不變,如無風夜晚的雪花靜靜沉積在心底。”
成年人遇到的煩惱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自己的悲喜也無法與他人相通,學會消化自己的情緒才是成全自己最好的方式。
其實,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
在自己失落的時候,總是期望別人能夠無條件地關愛自己,從而治愈自己內心的傷痛。
實際上,成年人的愛都是有條件的。
當我們第一次感受到愛的滋味時,會認為愛一個人就是愛他的所有,我們甚至可以做到不計回報地付出,也可以無限制地包容。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人的欲望會在不經意中滋長,一旦有了需求并沒有得到滿足的時候,就會成為一段關系的轉折點。
最后發現,能陪伴自己走過低谷期的人只有自己,能療愈內心傷痛的人也只有自己。
所有的外求,不過是一次又一次地失望。
一個人若看不清自己的內心,那么自己的苦難就永遠不會終結。
其實,人越是在艱難的時候,就越是需要靜下心來,去聆聽內心的聲音。當你學會了正視自己的內心,那些內心深處的傷痛也會隨著自己對自己的關愛慢慢地自愈。
這幾年的隱居生活,讓我愈發地清醒。也就是在這樣的孤獨中,我感受到了自愈的力量。
所謂的自愈,不過是自己覺察到自己的感受,看見了內心的需求,開始理解并慢慢地接納自己,最終用自我關懷去療愈內心的傷痛。
雖然自愈的過程是極其孤獨的,卻也是一個人成長最快的時候。
經歷過這樣的時刻也終于讓我終于明白,再多的失去也會釋懷,再深的傷痛也能看淡。
即使這一生不曾被任何人無條件地愛過,自己還是可以選擇,余生,堅定地做自己,也更堅定地愛自己。
The end
我是懿非宇,一個歸隱田園的自由寫作者。北漂十年的文案策劃人。專注自我成長,陪你遇見更好的自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