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新中國軍區改革,曾經的6大軍區改為了12大軍區,再加上1956年新增的福州軍區,一共13個大軍區。司令員都是戰爭年代赫赫有名的名將,而且大多以開國上將為主,僅有新疆軍區的王恩茂,蘭州軍區的張達志以及西藏軍區的張國華為中將。
有的司令員在任時間并不長,就因為各種原因調到了其他的崗位,也有的擔任了十幾年。而有四位上將司令員,他們的任期都達到了20年以上,實屬不易。
第一位許世友
許世友的大名是如雷貫耳,他是一位非常特殊的將軍。他8歲便去了嵩山少林寺學藝,后投身軍旅。一身武藝不說,打仗還是非常厲害,在紅四方面軍成為了紅4軍的軍長。抗戰期間,又在膠東立功無數,毛澤東曾評價道:“許世友是員戰將,打紅了膠東半邊天,了不起,了不起!”
解放戰爭期間,許世友擔任過縱隊司令員以及山東軍區副司令員、司令員。
1955年,許世友被授予上將軍銜。同年,他擔任南京軍區司令員,前后任期時間長達18年,直到1973年八大軍區司令員對調,許世友前往廣州軍區就任司令員,1979年,他指揮了廣西方向中越邊境自衛還擊戰。
1980年,吳克華接替許世友擔任廣州軍區司令員
吳克華是開國中將,他被稱為司令專業戶,在軍事生涯中,他曾先后16次出任過各級部隊的正、副司令員職務。
吳克華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他先后參加了中央蘇區五次反“圍剿”以及長征。
抗日戰爭爆發后,吳克華去了山東,擔任過山東縱隊第五支隊司令員。后來他又去了膠東,擔任膠東軍區副司令員,是許世友的得力助手,參與鞏固和發展膠東抗日根據地的斗爭。
抗日戰爭勝利后,吳克華去了東北,在東北民主聯軍第4縱隊成立時,他擔任了首任司令員。后來因病,離開縱隊休養,副司令員接任。等到他回來后,又擔任了司令員。
在遼沈戰役中的塔山阻擊戰中,吳克華等人率部阻擊國民黨軍,激戰6晝夜,擊退國民黨軍11個師進攻,為攻克錦州起了重要作用。
后來,吳克華任第41軍軍長,并率軍南下,參加了衡寶戰役,繼而揮師廣西,他也又任第15兵團副司令員、華南軍區參謀長等職。
1957年,吳克華赴濟南軍區任第一副司令員,不過僅僅兩年,因為陳錫聯調走,他擔任了炮兵司令員。1975年,他正式復出工作,擔任鐵道兵司令員,在鐵道兵任職不足兩年。他又調任成都軍區司令員,接替劉興元的職務。短短一年多,到1979年,新疆軍區司令員劉震調離,他又被派到新疆軍區任司令員。然而,沒多久,他又調到廣州軍區,擔任司令員。
第二位韓先楚
韓先楚來自紅25軍,是徐海東的老部下了,他曾和劉震(后來授銜開國上將)分在了同一個班,班長是陳先瑞,也是開國中將。他從一名普通士兵逐漸成長為高級將領,不過直到長征到達陜北,他仍然是一名營長。一直到1936年,韓先楚才升任為紅軍的師長。
抗戰開始后,韓先楚是副團長,不過憑借著優秀的指揮才能,他一步步成長為旅長。
到了東北戰場,韓先楚僅是第4縱隊副司令員,可這絲毫沒有影響他的能力展示。到東北戰略反攻的1947年9月間,已被重用為第3縱隊司令員。他曾長途奔襲威遠堡,為自己贏得了“旋風司令”的美名。此后,韓先楚一路南下,解放了海南島。
之后,他又馬不停蹄奔赴了朝鮮戰場,并且擔任志愿軍副司令員。
1957年9月,中央軍委任命韓先楚為福州軍區司令員,同時擔任軍區黨委第一書記。此后,韓先楚長期擔任司令員一職,位置很穩固。1973年,韓先楚調任蘭州軍區司令員。一直到1980年退休,前后23年來他一直在軍中擔任要職,始終不倒。
杜義德取代韓先楚擔任蘭州軍區司令員
他是一名文武雙全的戰將,既能指揮打仗,又是政治工作的好手。在紅軍時期,他就擔任過師政委和騎兵師師長。后來劉伯承曾表揚杜義德:“杜義德是政委兼司令,司令兼政委,文武雙全。”
抗戰期間,杜義德在劉鄧手下,率部參加鞏固發展冀南抗日根據地的斗爭和敵后抗日游擊戰爭。解放戰爭期間,杜義德擔任6縱政委,和司令員王近山將其打造成為了一支強悍之師,中野很多惡仗、硬仗、關鍵仗是6縱打的。
1949年2月起,杜義德擔任第二野戰軍第3兵團副司令員兼第10軍軍長,率部參加解放大西南的作戰。
建國后,杜義德參加了抗美援朝,被任命為第3兵團副政治委員。回國后,他擔任過沈陽軍區副政治委員兼旅大警備區第二政治委員,1960年,杜義德調去了海軍,擔任副政治委員,后長期在海軍任職,也擔任過第二政委。
1980年,杜義德被任命為蘭州軍區司令員,守衛祖國的西北大門。臨行前,鄧小平專程為杜義德餞行,他握著老部下的手說道:
“西北艱苦,經營不易,你去我放心。”
第三位楊得志
楊得志是老井岡了,長征路上的開路先鋒,抗戰時最年輕的代旅長,也是赫赫有名的“三楊”之一。
長征時擔任團長,率團擔負前衛和先遣任務。曾指揮紅1團強渡天險烏江,全殲嵩明縣城國民黨守軍,繼又組織“十七勇士”突擊隊強渡大渡河。
抗戰期間,他率領八路軍685團,作為主力參加了平型關戰役。而后任344旅代旅長,開辟了冀魯豫抗日根據地。抗戰勝利后,楊得志先是在晉察冀軍區任職,后來進入一野,跟隨彭老總一起解放了大西北。
建國后,楊得志參加了抗美援朝,還擔任過志愿軍司令員。1955年,擔任濟南軍區司令員。1969年,擔任武漢軍區司令員。
1979年1月,任昆明軍區司令員,指揮云南方向中越邊境自衛還擊戰。1980年起,任國防部副部長,解放軍總參謀長,中共中央軍委常委、副秘書長。
楊得志調離后,取代他的是張铚秀
張铚秀1928年參加本縣農民暴動,1933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此后參加了湘 贛、湘鄂川黔蘇區反圍剿斗爭和紅軍長征。
抗戰開始后,張铚秀被派往新四軍工作,任新四軍第1支隊2團偵察參謀。到了皖南事變的時候,他已經是團長了,帶領部隊順利突圍,任新四軍第7師56團團長,后升任旅參謀長。
在解放戰爭爆發后,張铚秀被調往山東野戰軍,成為了許世友麾下的一員猛將,后擔任華東野戰軍第9縱隊26師師長,第三野戰軍27軍80師師長。
1950年11月,任入朝作戰,任志愿軍27軍80師師長,不久升第26軍副軍長。回國后,任26軍代理軍長以及軍長一職。1955年,張铚秀被任命為少將軍銜。后來,他擔任了濟南軍區副司令員。
1975年,他任昆明軍區副司令員,1979年他在時任昆明軍區司令員楊得志因病離開后任西線戰役總指揮,實際指揮了中越戰爭西線作戰。
1980年,張铚秀升任昆明軍區司令員。
第四位陳錫聯
陳錫聯是赫赫有名的“三陳”(陳賡、陳錫聯、陳再道)之一,李先念曾稱贊他“打仗數第一”,外號“小鋼炮”。
陳錫聯是紅四方面軍出身,紅軍時期擔任過師政委。抗日戰爭爆發后,任八路軍第129師385旅769團團長。解放戰爭期間,陳錫聯是劉鄧麾下的猛將,擔任過縱隊司令員以及兵團司令員。
建國后,陳錫聯是擔任的炮兵司令員,1959年取代了鄧華,擔任了沈陽軍區司令員。1973年,八大軍區司令員對調,陳錫聯和李德生對調,去了北京軍區擔任司令員。1980年1月,陳錫聯主動辭去所有職務,后來當選為中顧委常委。
接替陳錫聯擔任司令員的是秦基偉
秦基偉1927年就加入了義勇隊,參加了黃麻起義。這年,他剛剛13歲,被鄉親們譽為“紅色少年”。在紅軍時期,擔任過師長一職。
抗日戰場上,秦賴支隊更是名譽太行山。他曾夜闖太行山下小根村日寇炮樓,老區人民說他像走親戚一樣就炸飛了炮樓,這使的他又有了“秦大膽”綽號。
上甘嶺戰役,也讓他被美軍公認為最牛中國人民志愿軍軍長之一。
1955年,秦基偉擔任的是昆明軍區副司令員,1957年,謝富治調走之后,他成為了司令員。1973年,秦基偉恢復工作,任成都軍區司令員。1975年,調任北京軍區,先后任第二政委、第一政委。在陳錫聯退居二線后,他擔任司令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