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秒77,6秒18,伍鵬、鄧麗娟在巴黎奧運雙雙奪下銀牌。
位于法國巴黎近郊的勒布爾歇運動攀巖館,全場觀眾見證了來自速度攀巖項目的兩位中國選手創造歷史。女子速度攀巖決賽上,鄧麗娟以6.18秒創造個人最好成績摘得銀牌,這是中國隊首枚奧運會攀巖項目獎牌。一天后,伍鵬也在男子速度攀巖決賽中以4.77秒摘銀。
3年前的東京,速度攀巖僅作為全能項目的一個環節;而到了巴黎,它已單獨設項,角逐出男女兩枚金牌。這3年間,男子世界紀錄刷新次數已超過10次,女子記錄也曾7度被改寫。這一用時甚至不夠成年人完成兩次呼吸,也是目前所有奧運項目中用時最短的世界紀錄。
本屆巴黎奧運,我們有幸見證了中國職業攀巖在瞬息之間的再度突破。而攀巖運動本身,已然也在中國成為了一項亟待爆發的小眾運動。在先后經歷入奧、社媒發酵、戶外風起等多種因素的因勢利導之下,如今又恰逢創造奧運歷史的關鍵節點,攀巖運動勢必又將迎來新一輪爆發。
奧運登臺是新起點
從1786年人類成功登頂勃朗峰,大批登山者開始前往阿爾卑斯山的各個山峰,爭奪首攀榮譽。他們會在低矮的巖石上練習攀爬技術,熟悉懸崖等困難地形的通過方法。這種原本是基于登山運動安全性考量之下的動作練習,反而促成了早期攀巖運動的誕生。但我國攀巖發展的歷史相對更晚,直到1955年才擁有第一批登山運動員。
到19世紀80年代,在歐洲多個地區都開始出現了單獨的攀巖活動。在英國湖區,牛津大學的學生哈斯克特·史密斯獨自攀登了Napes Needle,開啟了英國攀巖的歷史。同一時期,意大利多洛米蒂等多個地區也都出現了類似的攀巖運動。而從歐洲流傳至亞洲,一直到1987年,中國登山協會派遣登山運動員到日本學習攀巖,這才把攀巖運動首次引入中國,到如今僅發展了30余年。
Wolfgang Güllich與Kurt Albert兩位達人于1986年左右第一次在中國嘗試了攀巖,這可能是有記載以來最早的中國野外攀登。他們在中國一邊旅游,一邊尋找巖壁,例如:北京、昆明和廣州。最終在桂林七星公園附近,兩人開了幾條線。在隨后的1990年,美國人Todd Skinner在廣西陽朔月亮山開辟了第一條運動攀巖線路,為中國野外攀登打開了一扇大門。陽朔也因其獨特的喀斯特地貌,成為了海內外一眾攀巖愛好者的攀巖勝地,并在中國孵化了一批攀巖運動領域的杰出從業者。
2007年,深耕攀巖領域接近10年的凱樂石攀登運動員謝衛成完攀了國內首條5.14a級別線路,也成為了國內達成該項成就的中國第一人。后來他又接連成為國家級、洲際定線員。2009年之后,凱樂石全國青少年攀巖“希望之星”成為中國青少年攀巖運動的標桿賽事,培養出的潘愚非、宋懿齡、張悅彤、駱知鷺等人也都陸續從中啟航,走上了奧運賽場。
而真正將攀巖帶入到大眾視野當中的,還要當屬攀巖入奧。
2016年8月,巴西里約奧運會開幕前,第129屆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會議在里約熱內盧舉辦。會上,2020東京奧組委提出將五項新運動納入獎牌賽的提議,分別為:空手道、滑板、沖浪、運動攀巖以及棒球/壘球。至此,努力多年的運動攀巖項目終于實現了入奧愿景。
緊接著在2019年,攀巖更進一步,成為2024年巴黎奧運會的正式項目。在行業人士看來,這不僅是奧運設項年輕化的重要標志,更是代表著國際層面對于攀巖發展的認可。
伴隨著攀巖入奧等諸多利好,中國職業攀巖也迎來了發展黃金期。
2007年9月,鐘齊鑫在世界攀巖錦標賽男子速度比賽中以8秒76的優異成績奪得冠軍,創造了當時速度攀巖的世界紀錄。2015年國際攀聯世界杯還拿下了年度總冠軍。如今鐘齊鑫的新身份是中國攀巖隊速度組主教練,也是本屆巴黎奧運創下歷史的幕后功臣之一。
2017年,年僅17歲的潘愚非在國際攀聯世界杯廈門站奪得難度賽季軍,為中國隊拿下了隊史首枚世界杯難度賽獎牌。之后的東京奧運會,潘愚非、宋懿齡拿下了寶貴的參賽名額,代表中國攀巖隊首次登上了奧運賽場。去年的杭州亞運會,中國攀巖隊更是取得了2金2銀2銅的杰出成績。
可以說,在巴黎奧運之前,中國職業攀巖的迅速發展讓行業內外人士都已經形成了共識:見證“中國攀巖速度”,只是時間問題。
而隨著中國攀巖隊再度登上領獎臺,對于包括凱樂石在內的整個中國攀巖行業參與者們來說,這不過只是中國攀巖發展的又一個新起點。
中國職業攀巖向上
中國攀巖運動員成績的突破,首功肯定要歸于運動員及教練平日的付出與堅持,但也離不開相關運動裝備對運動員在競技場上的支持。
作為一項體育運動,攀巖因其自身特點,演變出了不同的競技方式。在賽事和運動逐漸規范化的過程中,競技攀巖被細分為速度攀巖,難度攀巖和抱石等三種主要類型。東京奧運,由于攀巖首次入奧,僅有男女兩塊金牌,因此將所有項目合并在一起,形成了攀巖全能賽,這其實對運動員提出了極高的要求。而與東京奧運會不同,巴黎奧運會攀巖獎牌數量翻倍:速度攀巖單獨成為獎牌項目,攀石和難度攀巖組成全能項目。
“從常理而言,速度攀巖和難度攀巖完全不同,不應放在一起。”前中國攀巖隊總教練趙雷曾告訴懶熊體育,“在運動攀巖中,速度攀巖講求爆發力,好比百米短跑;而難度攀巖則需一定的耐力,如同馬拉松。”
競賽本身的難度是一方面,攀巖運動在中國另外一大痛點在于,彼時攀巖運動苦于器材落后,缺少贊助和后勤保障,國內攀巖長期仍處在愛好者口口相傳、小圈子交流的階段。而這一現象,直到2008年之后終于逐步發生好轉。
那一年,凱樂石成立器材部,第一批攀巖器材由此誕生。坐式安全帶、直門、彎門扣、主鎖、滑輪等關鍵裝備的研發與推廣極大助力了包括攀巖運動在內,整體民間登山及探險運動的發展。當時攀巖作為戶外運動中專業程度最高、危險性最大的運動之一,裝備的落后及匱乏是擺在行業推廣面前的最大難題。
而后,凱樂石又陸續推出專業攀巖褲、攀巖粉袋、攀巖繩包等一系列攀巖全系裝備,在彼時中國攀巖市場尚無完整裝備架構的大背景下,凱樂石的全系裝備降低了攀巖運動的門檻,也為更多中國攀巖愛好者提供了足夠專業性的裝備。至此,器材落后的根本性問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從解決攀巖器材的落后,到不斷完善攀巖全系裝備研發,再到與中國頂尖團隊攜手,凱樂石又用了7年時間。
2015年,不斷完善產品矩陣和在科技端推陳出新的凱樂石,正式與中國國家攀巖隊達成了合作:凱樂石不僅成為了隊伍的裝備供應商,也作為中國攀巖隊的首席贊助商,為其提供全方位助力。
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前后,凱樂石在產品端已陸續在ISPO GERMANY、OUTSIDE GEAR OF THE YEAR等多個全球專業戶外獎項評選中拿下專業認證和各項大獎,產品不斷得到了國內外專業攀巖機構的認可。
此番與中國國家攀巖隊的攜手,一方面是中國頂層攀巖從業者對于凱樂石頂尖產品,裝備高度專業性的認可,另一方面也是對于凱樂石的有效反哺:在頂尖運動員參與測試與應用下,品牌也得以進一步拓寬和拉高產品的專業性。
在近10年與國家隊長期合作的過程當中,凱樂石已連續為國家隊打造4代比賽隊服,并提供競技安全帶、粉帶、運動軟殼等各類專業裝備。其中,凱樂石與中國國家攀巖隊共同研發的Hover2翱翔二代攀巖安全帶也成為了中國國家攀巖隊的競賽安全帶,伍鵬就在巴黎奧運全程使用該競賽安全帶,并為其提供了全程助力。
攀巖安全帶的應用場景與重要性已無需多言,無論是競技攀巖還是大眾參與攀巖運動,攀巖安全帶都擔負著保護運動員安全的最大使命。而攀巖安全帶也要在扎實可靠的大前提下,盡可能減輕重量和繁瑣性,提供輕便舒適的攀爬體驗。
針對于此,凱樂石Hover2翱翔二代攀巖安全帶重量僅200克左右,并且能抵抗3噸拉力。而在更早的2013年,凱樂石還成為了IFSC國際攀聯官方賽事安全器材和繩子的唯一供應商,其產品安全性與專業度已經得到了國際協會的高度認證。
▲凱樂石為2024年巴黎奧運會IFSC代表團攀巖技術官員提供服裝及裝備
“對于產品材料和工藝,我們一直都有與之匹配的龐大材料庫。而借此我們也能提升對于材料的認知,更好的研發對應產品。”凱樂石品牌總監孫娜向懶熊體育介紹,凱樂石旗下安全帶等產品的突破就同樣基于此。
而凱樂石9a攀巖褲就是一個相當具有代表性的產品。這條被譽為“巖圈人手一條的攀巖神褲”,集齊了攀巖所需的防磨、彈力、透氣等特性,采用凱樂石自主研發的高性能面料super1026智造面料。此外,立體剪裁、三片式的拼接方式也極大提升了裝備的延展性與靈活性,同時也能滿足攀巖場景下大幅度扭轉、伸展的動作需求。
“無論是設計金屬類器件的開發,還是對不同面料的測試與選用,本質都是源于凱樂石從自身熱愛而出發,并以此滿足消費者的更多訴求。”孫娜分享道,“最開始很多人都不相信中國品牌能夠做好攀巖產品,而不斷測試研發產品、建立口碑、與參與者更近距離的交流,才讓我們的產品被社會大眾不斷接受。”
體育從來都是一門慢生意,推廣攀巖運動自然也并不例外。凱樂石攜手中國攀巖近20年,不僅等到了攀巖入奧,也陪同中國攀巖隊不斷突破,屢創歷史。對凱樂石來說,陪伴攀巖運動發展,既是品牌主張的有效彰顯,也是長期堅定踐行品牌理念的力量源泉。
從小眾走向更主流
過去的十幾年里,中國戶外運動取得了蓬勃的發展,包括露營、滑雪在內的眾多戶外運動都逐漸成為了定義年輕人生活方式的重要組成部分。
而與大眾運動類似,攀巖運動的普及和發展,其核心同樣離不開專業人才培養、基礎設施建設和攀巖文化的推廣。但要繼續推廣攀巖運動,如何讓更多大眾參與者一同加入,就成為了品牌和攀巖行業從業者們共同關注的命題。
攀巖運動的興起,不僅在于攀巖館數量的增加,其所帶來的市場機會則更加顯著:獨有的運動場景、特定的功能性、上下游產業協同都為細分市場的競爭帶來壁壘。而恰恰也正是在這幾個維度上,凱樂石早已選擇提前布局,在攀巖這一戶外細分領域中再次成為先行者。
“中國攀巖從90年代起步后,很多參與國內國際賽的中國運動員和選手都是青少年,當時國家登山管理中心、體育總局登山運動管理中心也在籌劃相關項目,找到了我們,‘希望之星’項目也由此應運而生。”據孫娜介紹,15年來,凱樂石舉辦各類賽事活動已超過350場,超5萬人次參加。同時,全國青少年U系列攀巖聯賽、全國青少年體育俱樂部聯賽攀巖賽等國內青少年攀巖賽事,也在凱樂石和中國登山協會的合作下紛紛落地。
而在青少年培訓之余,在戶外攀巖領域,凱樂石在2012年就支持“尋巖中國”攀巖開線公益活動。活動由國際國內攀巖開線高手組成團隊,在全國范圍內開拓未被開發的新巖壁,記錄高質量攀巖線路。據孫娜介紹, “尋巖中國”公益活動在桂林陽朔首次啟動,截止目前已覆蓋51座城市,開辟近2000條野外路線,占國內野攀線路總數近四分之一,為野外攀巖運動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和長足的發展空間。
“尋巖中國”運營至今,已讓攀巖愛好者從個體聚攏到更多群體,不僅持續為中國攀巖貢獻優質線路并優化攀巖條件,為攀巖愛好者提供更便捷、更多樣的線路體驗和攀爬選擇,也正在不斷啟蒙和滋養一代代中國攀巖人,讓更多人得以從更好的野外攀巖體驗中不斷延續和傳承攀巖文化。
當然,開拓新線路的同時,維護已有攀爬線路,關注自然環境和生態保護,也成為了凱樂石越發關注的另一個焦點。2022年開始,凱樂石進一步加大了對“尋巖中國基金計劃”的投入,支持和助力民間攀巖組織及個人對攀巖線路的開辟以及維修、舊巖場的激活、新攀巖社區和目的地的打造等各類工作。2023年支持白河攀巖基金1000套掛片并提供巖場維護耗材支持,2024年截止上半年支持廣西、浙江、云南等多地巖友1000余套掛片。據不完全統計,尋巖基金支持全國各地巖場開發和維護的掛片頂鏈數量已超過18000套。
而在更廣大的緯度上,凱樂石同樣沒有停下的是對于攀巖運動在全世界范圍內的推廣,2013年成為IFSC國際攀聯官方賽事安全器材和繩子的唯一供應商,支持攀巖世界杯等高水平專業賽事在全球范圍內的落地。2014年,凱樂石還成為了澳洲攀巖國家隊及青少年國家隊贊助商。從贊助全球頂級賽事和國家隊,凱樂石如今正為攀巖運動員提供更多專業舞臺,并在提升攀巖運動國際形象力等方面成為重要推手。
“在和國際攀聯等組織的交流中,我們意識到,未來正需要通過凱樂石的產品去對中國攀巖文化有更多承載和輸出,”孫娜向懶熊體育分享,“攀巖人群的專注度、自由感以及獨特的攀巖文化,也是對戶外運動自身氣質的一種延續。”
從攀巖運動中,洞悉推廣小眾運動的普適邏輯
在凱樂石種種推廣攀巖運動的舉措之下,攀巖運動參與人數也不斷有了更多增量,量變到質變也由此而產生。而隨著基數的不斷增大,攀巖“舞臺”也變得更加廣闊,參與者的金字塔結構也正逐漸成型:攀巖愛好者們撐起底層,中上游的精英參與者也由此擁有了上升為頂層“運動員”的機會,一個健康的攀巖生態正在緩慢鑄就而成。
“從去年開始,我們本土攀巖世界杯的比賽門票都是供不應求的。而放到更早以前,比賽都是不售票甚至邀請觀眾才會有人來看。”在孫娜的觀察下,如今攀巖在中國的發展已愈發向好和完善。
在一個健康的生態中,隨著品牌和專業運動員的發展與成熟,他們又將聯合起來反哺行業。凱樂石品牌創始人鐘承湛曾表示,作為中國的民族品牌,凱樂石肩負著推動中國登山及探險運動發展的責任。隨著中國戶外運動步入新階段,凱樂石也將與運動員們更深入地參與山地運動體系建設,攀巖當然也并不例外。
現在來看,中國攀巖行業仍在尋找增量的大背景下極速狂飆,而這似乎與日益競爭激烈、不得不卷存量的中國市場恰恰相悖。可以預見,凱樂石在推廣攀巖運動的過程中,也為當下體育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另一類增長視角:不僅是對于一項小眾運動商業邊界的拓展,更是促成人地文化交際(即:山和人之間的關系)、詮釋更多維運動與品牌價值的新路徑。而這,也正是推廣小眾運動的一種普世邏輯。
“以山為名,只為攀登”,這句話從不只是對品牌自身精神的詮釋,更是凱樂石對于真正融入攀巖乃至中國登山運動發展歷程中的最真實映照。
從2008年成立攀巖器材部開始,凱樂石對于推廣攀巖發展的執著追求與堅定腳步就始終未曾停歇。而在16年后,隨著中國攀巖隊創造歷史,中國攀巖不斷向上的趨勢熱潮中,作為攀巖行業先行者的凱樂石,勢必也將獲得更多不斷前行的力量與助力。
聲明:本文由懶熊體育原創,轉載請注明出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