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
卡夫卡是奧地利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杰出代表人物,代表作《變形記》《審判》《城堡》。
《審判》
《審判》寫于1914至1918年間,1925年出版,引發世界文壇震動,這個小說被認為是卡夫卡最成熟的作品之一。
《審判》和卡夫卡的另外兩部小說《城堡》《美國》一起被稱之為“卡夫卡三部曲”。不過我個人認為《審判》是卡夫卡對人類文明的一次大膽的預言。其實,《審判》有一個寓言小故事叫《法的門前》。
《法的門前》其實是《審判》小說的中一個片段,或者說一個小故事,《法的門前》闡釋出了《審判》的小說的主題思想。那就是統治的權力無處不在,無形又有形,你根本無處可逃。每個人的生活似乎都被恐懼包圍,活得戰戰兢兢,因為你永遠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么可怕的事情。
《審判》主人公的名字約瑟夫·K。在他30歲那年的某一天早晨,幾個莫名其妙的人闖進了他的住所,宣布他有罪,隨后說他要面臨審判。不過在此之前,約瑟夫·K可以自由活動,正常的生活。他可以繼續待在他的住所,像往常一樣每天去銀行上班。
不過開庭的通知將隨時下達,也就是說約瑟夫·K時刻面臨著審判。那么,誰來審判約瑟夫·K?一家非正規法庭但卻擁有比正規法庭更大權威的機構。
實際上,約瑟夫·K本人并不清楚這些人來自哪里,也完全不清楚自己犯的是什么法,他僅僅是被通知而已。也就是說,一個正常的人莫名其妙被通知說有罪,又莫名其妙的面臨審判,審判又不是法庭,而是比法庭權力更大的機構。
這事顯然很荒謬,這樣荒謬的事情當然不會發生在法治社會,只會發生在人治社會,專制社會。
這意味著這個社會的制度已經異化,權力已經異化,法和制度已經成為統治任意控制和打壓民眾的工具,權大于法,權力滲透進入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每時每刻都在感受權力,有著權力的壓迫感。
正是因為事情來得太過突然和荒謬,約瑟夫·K幾乎無法相信眼下正在發生的一切,隨后盡管約瑟夫·K嘗試過,但最終他還是無法逃脫審判的命運。31歲生日的前一天晚上,他被判決,然后,像一條狗一樣的死去。故事結束。
最后約瑟夫·K莫名其妙的死去,這正是那個時代,那個社會中的可怕之處。你永遠不知道什么時候會被莫名其妙的消失。而卡夫卡生活的奧匈帝國,一個崇尚權力統治的專制社會中,權力就是這樣,想說你有罪,你就有罪。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呢?甚至根本不需要什么流程和說辭,繞開正常的制度,直接可以說你有罪,并被審判,甚至判決,最后莫名其妙的消息。
這樣的社會,毫無個人權利,毫無自由,生存權利如同草芥一般,人卑微的如同螻蟻一般,何談什么?那么,一個什么樣的社會才會讓人民無時無刻不在感受到恐懼。就是卡夫卡生活的時代和社會,就是那樣。
什么樣的社會才會讓民眾時刻感到恐懼?
“在這個時代,那更高意義的權力,已經由傳統慣例、法律形態及官僚主義機構支配的空洞權力所取代,即由人所建立的制度所取代。”
專制社會中,權力已經到處滲透。這種社會中,權力不僅僅是一種專制政權的統治力量,而成為一種抽象的支配世界運行的本質力量。它既外化為對人進行管理和統治的國家機器、官僚機構、法律制度等,又超越這些具象形體成為人們膜拜和信奉的權威偶像。它既可以集中為一種最高的神權代碼,也可以分散在個人身上形成微型的宰治力量。
當一個社會構建成這種統治的時候,沒有人可以逃出來,所有人都會被納入到“編戶齊民”,恐懼和緊張的氛圍蔓延到社會的個個角落,我們每天都在充滿恐懼中生活,人們沒有任何的歡聲笑語,只有彼此的敵對。因為你根本不知道對方的來意和內心真實想法,所有人都在偽裝和掩飾。這就是人治和缺乏法治,權大于法帶來的不確定性。正因為不確定性太多,所以我們恐懼,懼怕。
本文參考文獻:
卡夫卡.《審判》
姜海濤.恐懼與顫栗——論《審判》中約瑟夫·K的個體生存倫理
李忠敏.超越巴別塔與虛己的啟示——對卡夫卡《審判》的解析
賀迪.法的價值與制度異化——讀卡夫卡《審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