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盛夏的美食記憶
林東祥
一
從1958年到1981年,是人民公社時期,也稱為集體化時期。人民公社(以下簡稱公社)的建制是:公社下轄生產(chǎn)大隊,生產(chǎn)大隊下轄生產(chǎn)隊,生產(chǎn)隊就是公社的最基層單位。1962年以后,公社逐漸形成了“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體制,“三級所有”是指農(nóng)村生產(chǎn)資料分別屬于公社、大隊、生產(chǎn)隊;“隊為基礎”就是以生產(chǎn)隊為基本單位進行核算,也就是以生產(chǎn)隊來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并且對生產(chǎn)收益進行分配。
徐福仁不僅是當時梁野山下中堡公社大績大隊黨支書,而且廚藝好,社員“擺桌”都請他當掌勺的“廚官”,85歲高齡的他繪聲繪色地給我們講述集體化時的美食往事。
無疑,那時的社員勞動強度大,很辛苦,老徐的大隊在梁野山東麓,山坑田多,全年日照比山下的丘陵地區(qū)少一半,歷來都是單季稻(中稻),但公社說是為了提高單位面積糧食產(chǎn)量,把單季改為雙季,山地梯田,灌溉、施肥、插秧、田管、收割,每一項都耗時費力,全大隊9個隊,1500余人,他們不但田多(2000多畝),而且山林面積也大。
生產(chǎn)隊也搞副業(yè)增加集體收入,割松香、鋸板和草紙是主打項目。
因為大隊是毛竹主產(chǎn)區(qū),公社供銷社派人來打谷笪(曬谷用具),大隊只收少量資源費,師傅供銷社請,經(jīng)營收益也歸供銷社。
解放初到70年代前,村民宴席主要有十道菜左右:1. 蕉芋粉皮;2.角子??;3.米粉干;4.醬豬肉;5.炸豆腐;6.炸全魚;7.明虎(墨魚)豬肉湯;8.炒肉片(豬肉);9.白斬雞公。1970年后,家庭經(jīng)濟較好的會加牛肉、兔肉、鴨肉等,一共12道菜左右。
“廚官”操勞一天,主家用一條毛巾、兩包煙、1包茶葉表示樸素的謝意。
夏天的“雙槍”(搶收搶種)可以說是一年中社員勞動最辛苦的時候,大致是立秋前兩個月時間,這個充滿硝煙味的詞匯是那個年代的“熱詞”,以至要動員機關干部和中小學生支援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謂之“放農(nóng)忙假”,農(nóng)民諺語曰“上半年怕舊田,下半年怕舊秧”,意思是說,上半年把稻田整理好后要抓緊插秧,整理好的田地時間稍久肥力減低,下半年蒔田秧苗更關鍵,放久了影響生長。
筆者中小學讀書時期,也就是童年少年時,是生產(chǎn)隊最紅火的時期。我深知農(nóng)民稼穡的辛勞,在完全沒有一點機械化作業(yè)的時代,“雙槍”歷時整整兩個月,勞動中,社員頭頂驕陽,腿駐灼水,汗流浹背,晝夜相連,沒有堅實的體力和無畏的精神真的是很難堅持下去的,好在那是一個吃苦耐勞和富有集體主義榮譽感的理想化時代,而就是在最最辛苦的時候,社員們只要能吃飽飯就是最大的滿足,徐書記說,午飯幾乎送在田頭,茄子豆角重油重鹽炒成,外加一大盆海帶湯就是犒勞社員的美食了。
“雙搶”結束,生產(chǎn)隊干部為了犒勞勤勞而疲憊的社員,會舉行“做圓工”的美食盛宴,這天,人們不用勞作,隊里青壯社員齊動手,在寬敞的曬谷坪上打糍粑,然后社員各自端回家中,一家老小都能享用難得的美味,條件好的社隊,也有宰幾只肥鴨,甜美非常的鴨肉,漂著油星的香噴噴的鴨湯就著糍粑在唇齒間回味不盡,應該說是屬于那個年代的美味記憶,以致幾十年后在老社員的腦海中美味仍然久久不散。
二
天上驕陽似火,田園金色耀眼。到處熱氣騰騰,收稻插秧正忙。
盛夏的兩個月(農(nóng)歷六七月),早稻的收獲占生產(chǎn)隊一年總收獲的七成,而短時間內(nèi)收稻、晾曬、入倉和交公糧,以及培秧、插秧,施肥和田管,生產(chǎn)隊長就是總指揮,他要事無巨細地操勞,精打細算地籌謀,嚴絲合縫地派工。百十號人的溫飽系于一肩,鐵打身軀,超強精力,可謂是社員的主心骨,生產(chǎn)經(jīng)營的排頭兵。
我當時10來歲,雖然不是社員,不要參加大集體的勞動,但也是有“重擔”要挑的,跟在收獲的稻田后面“牧鴨”,一個夏天下來,兩籠鴨從挑起來輕飄飄到壓得肩膀生痛,最后只能放下鴨籠,一根竹竿在手,引得肥鴨進山坑,走水道,踏禾田,尋稈草。
農(nóng)事繁忙,勞心費力,家庭重擔促使父母親,既不耽誤生產(chǎn)隊勞動,又要想方設法增加家庭收入。他們遍找野生仙草,收割后備用,在寨背墟的前一晚上,我在灶堂塞柴火,仙草在大鍋的熱水中煎熬,父母在悶熱的廚房中煎熬,至少熬至3個多小時,鍋中之水已成墨色濃湯,里外也已草香撲鼻,雙親急忙把仙草水舀到大水缸中,按比例加入淀粉,加蓋,夜已深,疲累的一家人終于可以進入夢鄉(xiāng)了。
明早,神奇的一幕發(fā)生了,一缸水變成了黑黝黝油亮亮的膠凍。把膠凍分裝在水桶中,帶上蜂蜜水和白糖,馬上要趕到3里外的墟場的麻竹叢下,那叢竹是墟市最陰涼之處,背向溪河,清風習習,面前是一條通往墟壩的寬大臺階,故而人流最集中,是支小攤最好的位置,而中午是墟市的黃金時節(jié),人們一般要上午收工后才去,酷熱難當,我家的仙草凍最受歡迎,加白糖的3分一碗,加蜂蜜的則5分,一般都能空桶而歸。囊中一把角票分幣,若有一兩張紅色的一元票,已是超過收入計劃的了。
有時去時太陽當空,而后刮風下雨或者陰天,仙草凍滯銷了,剩下大半,心中雖然不快,但平時舍不得吃的仙草凍一家人可以放開吃了,當然我們不加糖,用另外一種吃法,放鍋中煮熟,加油鹽蔥,則又香又嫩,入喉潤滑,勝過豆腐滋味。
神奇的仙草凍攤,是我的童年夏天中永難磨滅的記憶。它是父母劬勞的產(chǎn)物,也是家庭增加收入的微薄希望,它托起了那個艱苦的歲月不至于無望而下墜。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