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 2024-08-16
- 閻家崗遺址
- 20世紀80年代末考古隊員們在發掘現場 。
□趙國春
在北大荒博物館第一展廳里,陳列著幾塊野牛和披毛犀的化石。這些古動物化石,是在哈爾濱市閻家崗遺址發掘的。
哈爾濱市閆家崗遺址位于哈爾濱市道里區,屬于舊石器時代遺址。該遺址的發現和研究對于了解黑龍江地區早期人類活動具有重要意義。
一些古動物化石出土
1979年,當通往哈爾濱太平國際機場的公路修到閻家崗農場的時候,工人們在路邊隆起的土包上取土,當土層下挖一米左右的時候,露出許多古動物化石。由于工人們缺少考古知識,也就隨手把這些骨頭扔了。到了1982年,位于這里的閻家崗農場磚廠工人取土的時候,又挖出了一些古動物化石,他們也不知道這是些什么東西。
就在這一年,哈爾濱市文物管理站響應國家的號召,開始了第二次文物普查。在時任副站長尹開屏的主持下,由哈爾濱師范大學歷史系師生、各區圖書館、各鄉文化站組成了一百多人的文物普查隊伍,按區分成小組,逐鄉逐村逐戶進行走訪調查。時任新農磚廠廠長的宋景泉,把這個消息報告給了文物部門。當時正在哈市道里區進行文物普查的尹開屏得到了這一消息后,立即帶領人馬來到了閻家崗,親眼看到了遍地的古動物化石,他們還進行了大量調查。經驗豐富的尹開屏意識到,這應該是一個有價值的現場,他隨即向省文物管理委員會進行了報告。隨后一支由黑龍江省考古隊、黑龍江省博物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研究所、哈爾濱市文物管理站等單位組成的考古隊,于當年9月開進了閻家崗農場。
發現人類活動可靠證據
從1982年到1985年,閻家崗遺址的挖掘前后進行了四年,挖掘探坑44個,發掘面積1150平方米。為了能找到人類活動的遺跡,他們在挖掘中密切關注著每一個細節。
挖掘工作在不斷深入,出土的古動物化石也越來越多,但人類活動的痕跡還是沒有出現。突然,在一個探坑中,考古人員發現了一根驢脛骨,被一分為二,分別放在兩個地方。可能是人為的,可仔細一觀察,發現骨頭上面有鬣狗啃咬的痕跡。人為的因素排除了。后來,考古人員又挖出三件野牛右側骨碎骨段,它們均出自同一動物身體。專家們對這三件標本進行了仔細觀察發現,上面沒有動物啃咬的痕跡,斷面呈“星狀斷裂”,棱角分明,邊刃鋒利,并且骨頭上還有一些裂痕,顯然是暴力造成的。經鑒定,這應是人類所為。
1983年夏天,考古工作者在閻家崗農場木材廠院內的一個探坑中發現大量古動物骨胳化石密集而有規律地排列成半圓形,很像一堵墻。還有一些骨胳堆放在半圓形的中間,從側面可以看出四層動物骨胳整齊地疊置在一起,堆積在30多平方米的范圍內,有20多種動物,共計500多件。這種有規律的堆放,一定是出自高智商的人類之手。更為重要的是,在這個探坑的一側,發現了一件石核。當尹開屏見到這件文物時,激動地高聲喊道:“大家快來看!”這時,所有在場的工作人員都放下手中的活,圍了過來。大家見了這個石核,不由得歡呼起來,終于找到了閻家崗人類活動的可靠證據。
1984年夏,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東北隊的考古人員,應邀參加考察啤酒廠院內發掘出的一個較大的半圓形遺址,在25平方米的范圍內,300多件哺乳動物化石分三層,上下疊放在這個半圓形遺址內。圓形結構保存在距地表3.7米以下的砂層中,內徑四米,墻寬一米,殘高40厘米,骨胳分三層,下層骨胳個體粗大,多為殘破的犀牛頭骨、肢骨和猛犸象門齒、臼齒等,其中還有兩個十分完整的幼年個體犀牛頭骨順向擺放在一起。在這里還發現了用火的痕跡,這兩個探坑提供的信息,基本確定了閻家崗遺址的歷史地位。專家推斷,這里就是當年閻家崗人的營地,他們的主要生產活動是狩獵。他們把獵物帶回駐地,進行屠宰、切割,并點燃篝火燒烤獸肉。有時,他們還將獸骨敲開,吸食里面的骨髓。因閻家崗缺少巖石等掩體,只好用獸骨來構筑掩體和臨時擋風的圍墻。
在這兩個發掘處附近還發掘出9件石制品,包括砍砸器、石核、石片刮削器等,石器只有一件超過七厘米,其它都較小。在遺址中還發現許多件人工打擊過的骨頭,有一些是明顯經過人類加工并使用過,被稱為骨器。
發現舊石器晚期遺址
在四年多時間里,在閻家崗遺址共挖探坑44個,發掘出人骨、松花江猛犸象、大連馬、蒙古野驢、披毛犀、野豬、加拿大馬鹿、東北野牛等古脊椎動物化石31種3000多件,出土石制品9件。經碳14測定,閻家崗遺址的出現,應該是在兩萬多年前的舊石器晚期。這里的人骨,被稱為“哈爾濱人”骨,是當時黑龍江省境內發現最早的人類。
經考古學家分析,兩個營地發掘出的兩個由獸骨疊壘而成的圓形建筑,是古獵人的臨時居住地。這些獵人在草原狩獵,夜晚在古松花江附近沙灘上露營,用獸骨壘成圍墻避風。
閻家崗遺址發現的消息一公布,立刻引起了全世界考古學界的關注,美國、加拿大和日本的專家們還到現場進行調查研究。
1985年7月1日至10月5日,美國新考古學派奠基人、新墨西哥大學著名人類學教授賓福德來考察后說,古獵人構筑成的半圓形建筑是狩獵用的掩體。狩獵者臥在掩體內注視著野獸通向松花江邊水源的必經之路。人可以看見野獸,而野獸卻看不到人。
1990年6月,文物出版社出版了《閻家崗舊石器時代晚期古營地遺址》的專著。著名考古專家賈蘭坡為此書題寫了書名,還做了序言。他在序言中寫道:“哈爾濱市郊閻家崗舊石器晚期古營址的發現、發掘和研究報告的問世,無疑是黑龍江省舊石器考古工作的一個重要成果。閻家崗我雖然沒有到過,但從所發現的材料來看,那里舊石器晚期考古營地遺址內涵豐富,人類活動的證據確鑿,是該省迄今最好的遺址。”
本文圖片由作者提供
作者趙國春在北大荒糧田
作者趙國春,祖籍 山東鄒平市,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理事,中國傳記文學學會會員 ,北大荒文聯副主席,北大荒作家協會主席。曾出版《生正逢時》《北大荒文藝史略》《趙國春文集》等21部文集。有110多篇作品入選全國90多部文集。在《人民日報海外版》《中國文化報》《北方文學》等全國百余家報刊發表680多篇作品。傳記文學《北大荒的管天人》,榮獲中國第三屆傳記文學獎。散文集《生正逢時》,榮獲第三屆冰心散文獎。2015年榮獲中國散文學會頒發的突出貢獻獎。主編《北大荒全書文學藝術卷》《北大荒作家散文百篇》等多部文集。2011年11月參加中國作家協會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