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漢朝宦官專權還是依附于皇權的話,唐朝就不同了,唐朝宦官作為沒根的人卻從根本上強勢,原因很簡單:掌握了軍權。
大唐宦官掌權分兩個階段,一是唐肅宗和唐代宗時期,二是唐德宗奉天之難后直至大唐完蛋。
唐肅宗時的宦官代表是李輔國,這貨靠著安史之亂渾水摸魚,拿捏了皇帝這條大魚,讓宦官走上大唐的舞臺。
到唐代宗時,魚朝恩由于參與了安史之亂,在吐蕃進犯時有勤王的功勞,為唐代宗帶來影響大唐后百十年的軍隊——神策軍。掌了兵權,宦官們終于從依靠皇帝這棵大樹讓自己變成大樹。
唐代宗也不是吃素的,李唐皇室英武的血脈在他身上還有些許殘留,唐代宗誅殺魚朝恩后,宦官暫時退出了大唐的政治舞臺。
唐代宗一生,建立神策軍,打造長安西北防線和防秋制度,給兒子唐德宗留了豐厚的兵和錢的家底。
堪稱一朝之功,萬世能用。
可這些家底沒等萬世,一世就嚯嚯完了。
公元779年,唐代宗逝世,37歲的唐德宗李適繼位,年近不惑的唐德宗以明君自詡,也干了不惑的事,解釋出來就是相信。
他堅持親大臣,遠宦官的策略,信任文武百官,充分利用老爸留下的家底,積極解決安史之亂后大唐藩鎮割據和吐蕃入侵兩大問題。
人生短暫,生老病死,轉瞬即逝,在時間面前,皇帝和百姓都是平等的。
37歲的唐德宗心里很急,事情難做,明君難當,出名要趁早,何況自己已經這么老,只能抓緊來個大器晚成。
可歷史的規律告訴我們,越是積極想干成某件事,越可能把事情搞亂。
唐德宗不是一個碗當皇帝的朱重八,逃不出歷史的規律。一個奉天之難,被打得面目全非。
奉天之難分為四個階段。
一是涇原兵變,公元782年河北藩鎮對抗唐廷,唐德宗讓涇原兵勤王,涇原兵發生兵變,涇原軍占領長安,唐德宗逃到奉天。
二是涇原兵推舉的首領朱泚領兵攻打奉天,被勤王的朔方軍李懷光部擊敗。
三是面對唐廷的不公對待,李懷光很不開心,不開心的結果是走人。李懷光不幫唐德宗拿下長安,直接跑回了河中老家。
四是名將李晟率領神策軍收復長安,唐德宗終于回到日思夜想的家。大唐天子九逃中這次鬧劇結束。
對于奉天之難的高潮李晟收復長安,評價很高,什么危難之際挺身而出,氣勢超越風云,忠誠感天動地,只差三伏天飛雪,三九天氣溫高達20度。
但知道內幕的唐德宗和四朝名相李泌卻對李晟非常不滿,不滿就會有表示,唐德宗是拿掉了李晟神策軍的兵權,讓他去鎮守鳳翔;宰相李泌則是一頓諷刺。
李泌諷刺李晟不積極攻打叛變的朱泚,而是等李懷光把朱泚擊敗又排擠走李懷光后,才打敗長安的殘兵,也不管唐德宗的死活,純粹以巧勁取得功名。
至于最大受害者唐德宗,則是非常憤怒。待遇最高信任最強的神策軍勤王不及時,自己在奉天都快被朱泚給打成豬了還沒過來,等到李懷光的朔方軍擊敗朱泚后才一臉大汗速度很慢地趕到。
來遲到就遲到了,還不積極收復長安,神策軍和朔方軍互相觀望,誰也不打長安幫唐德宗回家。
對李晟這種表現,唐德宗傷透了心,我如此信任你們,你們是如此讓我失望。
所以回到長安后的唐德宗,不再信任這幫武將,看來看去,還是這幫家奴更值得信任,重新讓宦官掌握神策軍,至此宦官掌握軍權制度形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