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山東抗日根據地,最先會想到誰?
不少人都會脫口而出——羅榮桓元帥。
“正月里來正月正,東進支隊到山東”,事實上,羅帥是在1939年才率領115師從山西開進齊魯大地。
早在115師到來之前,山東就已經有了人民抗日起義武裝。
1936年河北省委向黎玉傳達指令:“山東有好幾年沒有省委組織了,情況一點也不知道,到山東去恢復與重建山東省委組織,并由你擔任省委書記。”
黎玉親自領導了徂徠山起義,兼任起義部隊政委。
到1939年,黎玉領導的山東縱隊發展出了八個支隊,活躍在魯中、魯南及膠東地區,兵力足有4萬余人。
“一個好漢,三個幫”,黎玉老家在山西,工作在唐山,初來“人生地不熟”且黨組織遭到破壞的山東,黎玉能在如此艱難的條件下拉起一支隊伍,與手下猛將如云不無關系。
黎玉手下主要有六位猛將,卻只有一位活到了新中國成立,其中一個人的犧牲,讓毛主席震怒無比。
“一馬三司令得了抗日病”
“中國人不打中國人!”
1939年3月,山東抗日游擊支隊即“五軍”政治部主任鮑輝,率隊遠赴延安抗大學習時,走到淄川太河鎮時,遭遇了國民黨秦啟榮、王尚志部的“冷槍”。
鮑輝高喊道:“槍口不要對內,不要開槍!”
時值國共合作時期,鮑輝一行人的路線,國民黨也是清楚的。
所以,他們就是有意對八路軍發起攻擊。
面對鮑輝的喊話,國民黨頑但頑軍毫不理會,繼續射擊,鮑輝右腿中彈負傷。
我軍200余名干部、戰士被俘。
被俘后的鮑輝終于認清了王尚志的真面目,知道自己中了頑軍的圈套。
他痛斥頑軍背信棄義,破壞抗戰的罪惡行徑。
頑軍惱羞成怒,當夜在太河鎮東門外將他秘密殺害。
這便是駭人聽聞的“太和慘案”,又稱“博山慘案”。
事后,《大眾日報》發表題為《敵乎?友乎?》的社論,揭露太河慘案真相,強烈批駁“頑軍”反革命罪行。
毛主席也在延安召開演講,舉出山東秦啟榮制造太河慘案等事例,號召聲討賣國賊汪精衛,團結一切抗戰力量,反對反共頑固派。
1943年秋天,我軍攻打安丘縣敵據點,惡貫滿盈的秦啟榮被我八路軍當場擊斃。
“五軍”的政治部主任鮑輝,犧牲在了淄博淄川,而“五軍”的司令馬耀南則犧牲在了淄博市桓臺縣。
“上海炮火異常兇猛,全國己入血戰狀態。自顧尚在此安逸消閑,能不愧死!自即日起,當特別振奮,求有所報命國家,獲取較大代價之犧牲,方不愧生世間!”
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山東長山馬耀南,投筆從戎,建立起立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簡稱“民先”。
省委書記黎玉,聞之大喜,馬上派出“老紅軍”廖容標等人前去支援。
廖容標1929年加入紅軍,參加了數次反“圍剿”、長征還有直羅鎮戰役。
抵達長山后,他以體育老師的身份潛伏下來。
在馬耀南的提議下,長山“民眾夜校”應運而生,他親自擔任校長。廖容標,主要負責講軍事課。
夜校學員,除了長山本地的,還有桓臺、鄒平、高青等臨近幾個縣。
不過,馬耀南、廖容標的夜校,卻引起了國民黨長山縣長周某的懷疑。
馬耀南回懟道:“現在國共合作,致力于全國共同抗戰。不講游擊戰,日本人來了怎么打?我們講聯合各界民眾一致抗日,這不僅是共產黨的統一戰線,蔣委員長不是也號召'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都有守土抗戰之責’。”
周某啞口無言,只好忿忿地說:“你好自為之吧!”
1937年12月24日,日軍飛機轟炸了長山城。
包括周某在內國民黨倉皇而逃,馬耀南、廖容標把師生拉到長山九區的衛固一帶進行抗日,并打出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五軍的番號。
馬耀南任“第五軍”司令,廖容標任副司令。
廖容標表示,大家的抗日情緒都很高漲。
可有兩個問題需要解決:“一是吃飯,咱們隊伍二三百人,沒有給養;二是,武器,全隊只有三支槍,赤手空拳難打鬼子。”
馬耀南即拿出了他帶來的三支手槍,一支給了廖容標。
接著,馬耀南又拿出籌來的 500元大洋。他說:“先解決學生的吃飯問題。飯一天不吃也不行。”
馬耀南親自出面,召集當地20余鄉紳、商家和大戶開會。
馬耀南號召道:“國難當頭,抗戰救國,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有糧出糧。”
原長山縣政府所屬的武裝大隊,與南逃的縣政府失去聯系,為求生存也投奔了黑鐵山。
馬耀南和姚仲明從團結各界人士聯合抗戰出發,當即表示歡迎。
這樣一來,五軍編了三個中隊,隊伍近400人。
“一馬三司令得了抗日病,齊心打日本,保衛老百姓。”
所謂“一馬三司令”,指的就是五軍司令馬耀南、五軍第一支隊司令員馬天民、五軍第七支隊司令員馬曉云。
他們三人,是同父同母的親兄弟。
馬耀南率領五軍不斷打擊桓臺、淄川、高青、周村、張店等地的日軍據地,還在1938年收復了鄒平城。
1939年日軍糾集5000余人,合圍馬耀南的五軍。
我軍上下同仇敵愾,頑強反擊日軍,并多次同日寇進行英勇悲壯的肉搏戰。
最后,斃傷日軍井口司令以下日偽軍共 800 余人,隨之撤出戰斗。
當年7月21日,部隊轉移到桓臺縣牛旺莊,又遭日寇三面包圍。
馬耀南身負重傷落馬,爬行到一墻腳,用手槍擊斃數名日軍。
當一日軍企圖用刺刀殺害馬司令時,馬司令用最后一顆子彈把那敵人的手臂打斷,并拖倒敵人用手槍擊破敵人的腦殼,自己也因流血過多而壯烈殉國,年僅37歲。
理琪與馬耀南一樣,都是山東縱隊下屬的支隊司令。
理琪在攻克牟平,回師雷神廟的途中,他不幸遭日軍包圍犧牲,年僅30歲。
烈士的遺言:“我不行了,重擔就放在你們肩上”
“臘月里,雪花飛,省委號召組織游擊隊;來到徂徠山,創建四支隊。洪濤是司令,黎玉是政委,集合了抗日的新一輩。”
這首民謠,至今仍在泰山腳下傳誦。
洪濤,原名洪裕良,早在一九二六年初,就參加了黨員吳先民在橫峰縣組織起“青板橋農民協會”。
紅軍時期,他跟隨羅炳輝將軍,參加了兩萬五千里長征。
1937年10月,中央將洪濤派往山東。
他一身商人打扮來到濟南,與山東省委接上關系,并為省委委員。
12 月 28 日,也就是濟南失陷的第二天,中共山東省委召開緊急會議,決定在泰安以南 30 多里的徂徠山發動武裝起義。
徂徠山起義后,洪濤率部進軍萊蕪縣城。
洪濤躺在擔架上,聽取前方的戰況報告萊蕪反頑戰斗勝利了,但洪濤身上幾處槍傷和肺傷急劇惡化,指戰員們用擔架抬著他由范家山向徂徠山轉移。
1938年5月25日日,奄奄一息的洪濤交代道:“我不行了,重擔就放在你們肩上。”
話還沒等說完,只有26歲的洪濤,就閉上了眼睛。
洪濤與鮑輝一樣,都犧牲在了國民黨“頑軍”手里。
抗日英烈,永垂不朽!
鄭興也是黎玉手下的一員猛將,他的犧牲既不是因為“頑軍”,也并非日寇所為。
鄭興,原名鄭漢卿,1885年出生于山東淄博博山五福峪村。
早年,闖關東時,就曾跟日本關東軍殊死搏斗。
十月革命勝利后,鄭興從東北回到博山老家。
1937 年底,日寇占領博山。博山工委領導建立了“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六方面軍”,鄭興出任參謀長。
不久后,調任八路軍山東縱隊第三支隊任參謀長。
鄭興率領隊伍,廣泛活躍在淄川、博山、萊蕪、青州一帶。
某次,鄭興到博山區池上鎮公辦時,因天黑路滑,加之年齡較大,不慎踏滑,滾入山溝摔成重傷,因無法行動,此后便在家中養傷。
直到1940 年 4 月,鄭興才重返工作崗位。
由于各種原因,交涉的工作人員與鄭興發生誤會,鄭興不幸中彈身亡。
1979年,鄭興被追認為革命烈士。
黎玉麾下的六位猛將,只有跟著馬耀南參與了黑鐵山起義的廖容標,見證了新中國成立。
廖容標出任山東縱隊第1旅副旅長、第4旅旅長,第4旅旅長兼泰山軍分區司令員,魯中軍區第一軍分區司令員兼泰山區專員等職,參與領導了創建泰山區抗日根據地的斗爭。
解放戰爭時期,廖容標一直率隊馳騁在魯中大地,還參與了濟南戰役。
新中國成立后,廖容標擔任華東公安司令部兼淞滬警備司令部副司令員。
在南京軍事學院學習后,廖容標當過安徽省軍區司令員、南京軍區副司令,被授予中將軍銜。
1979年5月2日在南京病逝,享年67歲。
參考文獻:
【紅色太河】“太河慘案”始末
英名與徂徠山并存—洪濤烈士生平事跡 泰安革命烈士陵園
朱宏啟.抗日英烈鄭興[J].黨史縱橫,2017,(11):42.
金沖及.山東抗日根據地的獨特歷程[J].抗日戰爭研究,2017,(01):5-48+159.
徐明遠.書生司令馬耀南[J].炎黃春秋,2005,(07):57-60.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