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不止一面:
三秦大地上,北山和秦嶺把陜西分為三大地理板塊,有粗獷豪邁的陜北,有深沉持重的關中,也有鐘靈毓秀的陜南。在大眾眼中,陜西不是也不應被簡單的定義為黃土地,當我們走近陜西每一片土地,他們也不止有一個面孔,細致觀察,你看,陜西的另一面,正在被你我發現……
“延安有寶塔,巍巍高山上;高聳入云端,塔尖指方向。”
在這里,中國革命走出低谷、走向勝利,延安也被稱為革命圣地,延安寶塔更是中國革命的精神標識。如今的寶塔區是延安的“心臟”,既承載著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方面的核心帶動作用,又聚力創新開放是延安開放發展的主陣地。
全新經濟形式下,面對當好排頭兵,走在最前頭的殷殷期望,突破500億的目標,寶塔區正在整裝再出發的路上……
1
寶塔山上有寶塔
陜西老區譜新篇
人們總說“到了延安不登上寶塔山,就算是沒有真正的到了延安。”
寶塔山,又稱嘉嶺山,位于延安市區中心,是延安的標志性地標建筑,是延安的象征,也是寶塔區的名稱由來。
在寶塔區成為寶塔區之前,其歷史可追溯至“2018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的龍山文化蘆山峁遺址,這處距今約4500年的遺址被譽為“華夏第一宮城”。
順著時間往下推移,這里的文明和歷史同樣在史書上有所記載,在西周時這里是周人活動地區,春秋戰國時期先后為狄、晉、魏、秦國所轄,其建制沿革在秦朝時為高奴縣,隸上郡(上郡治所膚施,在今榆林市王沙坬村前沙臺),縣城在今寶塔區橋溝鎮尹家溝附近。
隋唐時這里便有了延續千年的“延”字稱謂,稱延州或延安府,宋朝以后稱膚施,此后便在膚施和延安間隨著朝代而變換。
這里素有“秦地要區”“塞上咽喉”之稱,而當一只紅色之師來到這里后,那巍峨寶塔山,見證了中國共產黨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的光輝歷史。
1935年延安、膚施兩縣合并,統稱延安縣,1937年黨中央進駐延安,同年設延安市,為陜甘寧邊區政府所在地。1949年3月,延安市和延安縣合并為延安縣,1975年撤銷延安縣,并入延安市。1979年3月,延安地區革命委員會改稱延安地區行政公署;12月,延安市革命委員會改稱延安市人民政府,屬延安地區行署。
1996年12月26日,延安地區撤地設市,原市改為區,取域內著名的延安寶塔而改稱為寶塔區。而寶塔區也是延安市委、市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延安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這座為所在區域賦名的寶塔山,屹立于延安城東,延河之畔,山上的寶塔始建于唐代,歷經歲月的滄桑,現存的建筑為明代所建。這座高達44米、九層八角的樓閣式磚塔,猶如一位莊重的老者,默默訴說著過去的故事。
唐代的初建,賦予了它深厚的歷史底蘊;明代的修繕,使其在保留原有風格的基礎上,增添了新的光彩。每一塊磚石,都承載著歷史的記憶;每一層樓閣,都見證了時代的變遷。
寶塔外,山上還有宋代摩崖石刻、范公井、烽火臺、摘星樓、日本工農學校舊址、嘉嶺書院、古城墻、古城寨遺址、明代鐵制洪鐘等文物古跡及古今名人詩詞碑、紀念林等景觀。
比如歷代遺留下來的摩巖刻字多處,范仲淹題刻的“嘉嶺山”隸書最著名,還有“胸中自有數萬甲兵”等題刻。
而在革命期間,寶塔山見證了紅軍戰士的英勇奮戰,見證了軍民團結一心的魚水深情,見證了中國共產黨在艱苦環境中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
而當你站在寶塔山巔,看著滾滾延河水的壯麗景色,感受英雄城市的紅色文化底蘊,亦會陷入記憶的長河中,深切領略革命先烈們的堅定信仰和無私奉獻精神。
離寶塔山30公里左右是延安精神的發祥地,是中國農墾事業發源地——南泥灣。
1939年2月,陜甘寧邊區成立生產委員會,中共中央在延安召開生產動員大會。
1941年初,在“一把镢頭一支槍,生產自給保衛黨中央”的口號聲中,八路軍一二〇師三五九旅旅長兼政委王震率領三五九旅進駐南泥灣。
短短幾年時間里,廣大官兵用自己的雙手和汗水,將荒無人煙的南泥灣變成了“平川稻谷香,肥鴨遍池塘,到處是莊稼,遍地是牛羊”的陜北好江南。為抗戰、為中國革命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進一步改善了根據地的軍民關系,創造了“中國歷史上從來未有的奇跡”。
“花籃的花兒香,聽我來唱一唱,唱一呀唱,來到了南泥灣,南泥灣好地方,好地呀方,好地方來好風光……”
當這首熟悉的歌曲在耳邊響起時,一代代南泥灣人正在主動接過“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接力棒。
如今的南泥灣,正在以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美麗鄉村為目標,堅定生態興村、旅游富民的發展思路。
據介紹,近年來,南泥灣鎮通過改善河道清淤疏浚、河岸整治、人行步道、岸坡綠植,逐步恢復南泥灣河道天然景觀,改善群眾生產生活環境,使得當地居民的生產生活環境和南泥灣教育培訓基地的條件得到明顯改善。
將延安精神貫徹到全區的寶塔,不光讓生態環境發生了質的變化,山川大地的基調實現了由黃到綠的歷史性轉變,書寫出生態富裕的新畫卷。
整個區域新型城鎮化步伐亦在不斷加快,在最新批復的《延安市寶塔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中,寶塔區的目標是:建設產城融合高質量發展先行區、三產融合高品質生活示范區和城鄉融合高效能治理樣板區。
三大目標的確立,亦是寶塔區自身區位因素和歷史底蘊所促使的。中心城區+老城區,需要寶塔區為全市做出發展表率,紅色基因所鑄就的延安精神,需要寶塔區堅定信念代代相傳。
正因此,我們看到了這片古老又勇敢的土地,厚重歷史與紅色文化賦予了區域鏗鏘向前的自信,在時代變遷與現代化發展中,也自覺的擔起了城市崛起的引領帶動作用。
2
延安第一區
寶塔區的轉型之路
中心城區是一座城市的定盤星,更是引領城市聚集增長和發展的“龍頭”。
寶塔區,就是延安市的中心城區。
轄區上,寶塔區與延安市屬市、區同城,是延安市城市發展最先開發且成型的板塊。
在這里,既有城鎮化進程中的延安老城區,又有現代產業崛起的高新區,更有延安的兩大交通樞紐南泥灣機場和延安站,以及為解決空間不足、城景爭地而承擔拉大城市框架的延安新區。
經濟上,寶塔區亦是支撐延安經濟增長的“龍頭”。
數據顯示,2023年寶塔區實現生產總值475.6億元,總量穩居全市第一,在延安2區10縣1市的行政區劃結構中,為全市GDP貢獻1/5的體量。
所謂“龍頭怎么甩,龍尾怎么擺”,承擔著引領角色的寶塔區,邁進GDP500億大關是可預知的未來。
而如何實現未來區域經濟持續穩步向好?如何讓中心城區這個城市發展“龍頭”揚起來,帶動延安創造無限的可能與驚喜?
肩負重任的寶塔區,自然深知不能按部就班閑庭信步,也不能局限在過去傳統定位上,這片土地必須迎接城市經濟時代的新使命。
縱觀寶塔區發展歷程,區位屬性、資源背景、經濟基礎決定了,區域發展不免存在著傳統農業價值低、轉型慢;過渡依賴傳統能源、產業單一、價值鏈短;區域開放性、創新性乏力等等難題。
如何尋找突破口?在不斷探索的過程中,寶塔區選擇并堅持用創新驅動產業結構戰略性轉變,作為產業能級提升的突破口,用高技術武裝傳統產業,不斷激發動力與活力。
在寶塔區看來,過渡依賴傳統能源,無疑會為自身未來埋下隱患,但亦不能因噎廢食。
寶塔區能源資源豐富,煤炭資源儲量約10.83億噸,占全市煤炭儲量的9.8%;石油已探明儲量1.46億噸,占全市石油儲量的10.4%;天然氣探明儲量1000億立方米以上,占全市天然氣儲量的5%。
轉變思路,將這難得的先天優勢,充分轉化成經濟優勢,跳出能源以“采”為主的桎梏,延伸產業鏈,提高“能源成色”。
謀劃能源轉型產業逐“綠”補“鏈”,傳統能源與新能源優勢互補,寶塔區給出了思路清晰路徑明確的三個方向。
一是,寶塔區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大力實施工業技改項目,引進先進技術和人才,破解產業轉型所需的科技創新、人才儲備和資金等。
二是,重金投入高端能化項目,重點發展高端化、精細化等能源化工產業,提高能源本地轉化率,挖掘產業鏈延伸潛力,培育壯大本地能源服務業企業,加快構建較為完整的能源化工產業鏈。
三是,積極推進新能源產業布局,加快風電、光伏等項目的模式創新和落地實施,增加新能源產業鏈。
例如在一次能源的轉型上,寶塔區將天然氣化工這種,相比煤炭和石油等傳統能源來說相對更加清潔和環保的能源,作為能化突破的首選。
大力開展天然氣綜合利用,采用上下游一體化發展模式,全力提高天然氣產品的附加值,積極融入陜北能源綜合利用整體產業鏈。
8月1日,延長石油延安天然氣儲氣調峰及配套LNG項目儲罐樁基工程,在位于寶塔區青化砭鎮延安臨站經濟區化工園區正式開工,預計2025年底建成投產。
該項目主要建設日處理氣量為200萬方的天然氣凈化裝置、兩套日處理氣量為100萬方的天然氣液化裝置;新建4座5萬方的LNG雙金屬全容罐;新建一套氣化量40000Nm3/h的氣化裝置,以及提氦裝置和其他配套設施。
項目建成后預計年產值12億元,上繳稅金8400萬元,帶動就業170余人。
而該項目所在的延安臨站經濟區,是寶塔區“狠抓園區景區突破”,引進龍頭企業、培育園區首位產業的側重點之一。
這個園區產業定位,即是以精細化工、現代物流、智慧能源等為重點,全面打造能源化工集群、精細化工集群、物流產業集群,實現油、煤、氣資源要素整合,高效化利用,助力寶塔區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推動“三個經濟”發展,打通延安與華中、華南、西北以及國際市場的物流通道。
今年,寶塔區對于延安臨站經濟區的規劃,將重點加快危固廢綜合處置、5萬噸水性工業漆及高固體份涂料等3個項目建設進度,推進浩吉延安東站鐵路引線、天然氣CNG母站、城市生活垃圾分選與廢塑料綠色循環等5個項目開工建設,持續跟進中央政府煤炭儲備基地、大唐煤炭集運站等項目落地。
年產5萬噸水性工業漆及高固體份涂料項目
新能源產業,也正在從試點探索向全面鋪開轉變。
在光伏產業布局上,寶塔區探索發展用戶側光伏應用及“光伏+”產業,不斷拓寬和創新光伏的跨界融合。
例如積極探索“光伏+農業”等產業模式,鼓勵企業大膽創新,借鑒先進地區經驗,引導農戶積極參與,實現“一地二用、農光互補”立體發展。
今年對于新能源產業的計劃,目標是完成蟠龍、川口風電項目前期工作,加快姚店200MW農光互補等項目建設進度,力爭全年光伏并網發電300MW以上,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6%,爭創國家清潔能源經濟示范區。
延安市寶塔區松林光伏電站
對于區域資源要素的統籌利用,能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突破,新技術的加持,無疑打開了寶塔區在能源領域可發揮空間,不僅能讓寶塔區擺脫傳統能源“陷阱”,更強化了區域能源產業規模優勢。
而這種敢于突破的思維,以及“大平臺引領、大項目支撐、園區化承載、集群化發展”的工業轉型模式,同樣幫助寶塔區在開拓新興產業可能性上創造了驚喜。
在延安新材料產業園,5秒能發熱的石墨烯電熱膜、可移動的小型污水處理廠、用于高科技領域的閃爍晶體材料、石墨烯自熱衣服……這些高科技產品是寶塔區發力新興產業的縮影。
在這個園區里,誕生了陜西第三家、延安第一家科創板上市企業——三達膜環境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為區域市場經濟、創新技術發展注入無限活力。
這家公司,是寶塔區引進的南方企業。
2018年9月,三達膜環境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從廈門整體搬遷至延安新材料產業園區,2019年10月實現全面投產,并于2019年11月在上海證交所成功上市。
三達膜是中國膜技術開發與應用領域的開拓者,引進這家科技創新型企業,園區也在“鏈主”企業的帶動下,從“新材料+先進制造”定位出發,逐步形成了先進高分子膜、石墨烯等新材料和新能源儲能、先進制造的產業布局,集聚效應和示范帶動效應正在凸顯。
新材料產業園,去年獲評“全省首批低碳近零碳試點示范園區”。
令人頗為驚喜的是,作為傳統能源老區的寶塔區數字經濟發展,數字賦能產業升級做的有聲有色。
特別是在數字技術賦能傳統農業方面,眾所周知延安蘋果名聲在外,寶塔區選擇用互聯網為“延安蘋果”插上數字化翅膀,打造公益品牌“延安有我一個蘋果樹”,借勢認養農業、共享經濟、定制農業趨勢,用“云認養”這種新鮮的方式,為農產品和農業產業提升價值。
借助一個小程序,全國各地的人都可在平臺上簽約認養一棵蘋果樹,并且還可以以視頻監督等方式追蹤果樹開花、修剪、施肥、采摘等,實時參與果樹的生長成熟過程,還可線下體驗采摘與農耕。
私人定制化服務,實現從賣產品到賣服務的升級,幫助果農建立新的產銷對接關系,助力農民增收致富。
而像直播帶貨、網絡銷售等等方式,為農產品打開渠道,在寶塔區已經頗為普遍和尋常。
除此之外,項目通過數字化設備采集空氣及土壤溫濕度、氮磷鉀、光照、雨量等要素信息,應用到防雹網覆蓋、豆菜輪茬、晚霜防凍煙熏作業、滴灌等生產管理過程中,更能科學地幫助果農規避自然災害帶來的風險。
數字經濟的賦能,也在多個維度發揮著自己的獨特作用。
在寶塔區打造的延安數字片區的雙創街區,有以延安市寶塔區中小微企業融合服務中心為代表的企業服務集群;以北航·延安清潔能源孵化器、中傳·延安眾創空間為代表的雙創集群;以英雄電競·延安研發體驗中心為代表的電競集群;以延安市寶塔區電商直播融合服務中心為代表的在線集群。
寶塔區圍繞“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數字化治理”的主線發展數字經濟,已形成了一定的規模,也為促進全域新業態、新就業的發展激發更大的能量。
寶塔區城市數字治理融合指揮中心
當前,寶塔區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成為關鍵。
在寶塔區的實踐中,各產業布局精準明確,突出專業化、特色化、差別化,努力形成資源互用、優勢互補、產業互聯,形成區域轉型發展的經典路徑。
對寶塔區而言,技術創新是產業升級發展的重要要素,也是加快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泉,更是改變原本產業結構的一劑良方。
作為延安第一區、核心區,無疑需要不斷地認知自身的優勢與短板,跳出藩籬,破壁發展中可能遇到的種種桎梏。
讓核心區這顆“心臟”更有力的跳動,才能將發展動能的“血液”輸入更多區縣。
編輯:解革/Lyna
審核:解革/Lyna
監制:號稱嬉皮
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