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睿智的靈魂
01
曾經或者正在讀大學的觀眾老爺們,應該都知道考試不掛科的重要性,說起來,每年考試不及格的大學生肯定有,但因為不及格的學生太多,導致老師被約談的,印象中還是第一次聽。
今天要聊的,就是這樣一件略顯離奇的事情。
最近,浙大城市學院人文學院一名叫蔡淵迪的老師,在個人公眾號上發(fā)布了一篇文章,標題為《關于我所負責三門課卷面不及格率高的說明》,里面提到自己開設的“古代漢語”、“中國古代文學(一)”以及“中國古典文獻學”三門課程因為考試及格率低,被領導要求要寫“改進計劃”。
蔡老師也不慫,改進計劃說來就來,說了兩句話,一,自己教得不好實在抱歉,二,學校你最好另請高明。
這顯然是反諷的話,而且能看出這位蔡老師是很生氣了,那么他為什么會生氣呢?
原因是在他看來,卷子已經不能再簡單了。他舉了一個例子,有一道填空題,問《孔雀東南飛》的主人公是誰,錯誤率在50%以上。
這的確是挺不應該的,《孔雀東南飛》在很多版本的高中教材里都出現過,在古文學里屬于入門級別的內容,如果學生錯誤率真的那么高,說明大概率沒怎么認真學習,而且基礎也不好。
所以蔡老師就問了,學校的意思是可以不用考慮一門課的基本知識要求,不用考慮學生未來因為知識不過關而影響升學率和就業(yè)率的風險嗎?
如果是真的不考慮的話,那么他以后考試就直接讓學生默寫《靜夜思》。
此外,他還質疑了學校對于課時的安排,古代漢語和古代文學在相關專業(yè)里應該都是必修課,文獻學則有可能是選修課,但不管怎么樣,這三門課程的課時安排都太少了,蔡老師覺得根本不科學,也根本教不到什么有用的東西。
所以最后的問題一言以蔽之,就是學校/課程水,學生水,而老師本人是有那么一點文人風骨的,不然也不會公然和學校杠上,但在當前環(huán)境下,風骨根本不能當飯吃,課研也沒有什么上升渠道了,只有教學還能認真一點。
對于他來說,對工作認真是自身尊嚴的體現,否則啥都水,那自己這個職位存在的意義又在哪里?所以在接到學校的整改要求時,才忍不住拍案而起。
文章本身不長,但發(fā)出來之后引起了很大的爭議,人們一來佩服這位老師敢于抗爭的勇氣,二來又在思考問題的根本癥結究竟在哪里。
話說現在的高校課程,的確是越來越水了,學校一邊無腦擴招,造就了整個社會怎么用都用不完的大學生數量,但另一邊,不管是學生本身的素質,還是課程相關的配套,根本跟不上來,空有大學之名,實際上就是學生在里面混個文憑,混完之后也不見得日后就有好的工作。
所以,意義究竟在哪里?
02
讓我們回到蔡老師的處境,其實問題的根本原因就是一個,就是他的較真,和他所處的環(huán)境根本不匹配。
首先是學校,他所在的浙大城市學院雖然掛著浙大的名字,但本質上兩者沒有太大的關系,浙大城市學院1999年才建立,2018年從三本轉為一本,2020年從民辦轉成公辦,又由于各種原因,近年來錄取分數暴跌。
簡單概括,這就是一所水平中等,生源素質還不太穩(wěn)定的普通大學,雖說水平中等不是什么缺點,但要知道這位蔡老師教的學科是古文學和文獻學,屬于經典的人文色彩強烈,但在生活中沒啥用的學科。
上這幾個課程的學生,只有極少部分是真心愛知識,想往科研的方向發(fā)展的,剩下的絕大部分,其實就是想畢業(yè)后混個坐辦公室的工作。
而且有一說一,這幾年就業(yè)環(huán)境不好,不上不下的文科生根本沒啥機會,大概率就是找個月薪三四千的文員職位,或者去輔導機構當個興趣班老師(學科輔導還容易被舉報),又或者找根本不對口的工作。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又怎么能要求學生有多大的動力,去認真學習古文學的知識呢?記住《孔雀東南飛》主人公的名字,對他們的人生來說,又有什么收益呢?
所以我們才說蔡老師太較真了,說句不好聽的,他高估了自己的分量,他以為教學認真是尊嚴的體現,但對于學生來說,別說尊嚴這么高大上的問題了,就算他不存在,把他教的古文學和文獻學移出課表,影響其實也不大。
大家都在混,較真的人就顯得不合時宜了,學校難道不知道課程水嗎,但只要把表面功夫做好,學生能有個好成績,方便就業(yè),學校氣氛融洽,政績過關,那就完事了。
如果蔡老師真的有教學理想,那么他應該思考一下,未來如何爭取去往更高級別、更注重教學和科研質量的高校。
如果他覺得自己年紀大了,也沒有那么大的野心,在這間學校茍到退休就好,那就在心態(tài)上鄙視它,但在行動上適應它,別動不動就說“另請高明”的話,因為按照現在的就業(yè)形勢,氣話說不定說著說著就成真了。
03
歸根到底,世界就是一個草臺班子,總有人要在上面粉墨登場,如果我們將工作看成角色扮演,逢場作戲的時候就沒那么難受,但如果付出真心,將工作和理想掛鉤,那我不知道該夸他們有赤子之心好,還是該說他們太傻太天真好。
不過有一點,是真的值得我們去思考的,那就是如今的高校的確越來越水了,別說本科生課程,就連研究生乃至博士,很多都是這樣水上去的。
而且由于前些年擴招嚴重,如今的大學生數量可謂多如牛毛,別說就業(yè)對不對口了,混出來之后能不能就業(yè)都是個問題,大學生畢業(yè)生送外賣已經由段子變成越來越普遍的事實。
站在宏觀的角度來看,我們可以說這是教育內卷的必然,是時代發(fā)展不可避免的陣痛,但如果我們站在一個普通人以及普通家庭的角度來看,這個“陣痛”的代價,是不是有點太高了?
12年寒窗苦讀的辛勞,再加上幾年大學生乃至研究生的高額成本付出,到頭來才告訴你,不好意思,你被“陣痛”了,不過也別emo,其他人也一樣,最重要的是你們都先別躺平,進廠也是有好前途的嘛,試問又有誰能接受呢?
如今的媒體不斷抨擊躺平,仿佛一切都是年輕人不思進取,但我們必須思考一下躺平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如果不是被生活戲耍到絕望,又有誰心甘情愿去躺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