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如此特別,我又怎會失望 ?
每天上午9:30,伊姐在這等你
文 |伊姐(周桂伊) 葉子姚
前陣子我們寫天后孫燕姿因“雞娃”焦慮,感慨當媽不易。
因為要陪大兒子小升初,工作要往后面放,粉絲們千呼萬喚的演唱會也要等兒子考試結束再說。
天后育兒也為難,可以想象新加坡的教育有多“卷”。
我們有“小升初”,新加坡有“小六會考”,即PSLE。
嚴格來講,新加坡公立教育體系下的孩子,人生第一道分水嶺就是從PSLE開始的,堪稱“新加坡重點國考”。
所以相當于,我們中考分流,而他們小學畢業就要面臨被分流。
殘酷的競爭,對普通家庭父母來說,確實很難。
這個暑假,一部新電影《小孩不笨3》,從移民家庭的故事開始,聚焦身在新加坡的不同家庭的教育問題,輻射整個華人世界和亞洲家庭的教育現狀。
我看過了,只能說,太過真實。
這些年,給孩子更換賽道,去香港、去新加坡念書的家庭越來越多。我身邊朋友也有。
于是在新加坡就誕生了一個群體,叫“陪讀媽媽”。
電影《小孩不笨3》,第一次把目光投向了這個時代造就的特殊群體。
真實呈現“坡式親子關系”和陪讀媽媽的“雞娃”日常。
新加坡教育到底有多“卷”?
小升初的“戰斗”有多激烈?
陪讀媽媽們到底如何“雞娃”?
新加坡本土教育與移民家庭有哪些碰撞?
《小孩不笨3》,以新鮮的視角、輕喜劇的方式,提供了答案和思路。
每個深陷育兒&升學焦慮,或困于親子關系的家庭,都推薦去看一下這部電影。
作為新加坡國民電影,《小孩不笨》系列口碑很好,之前兩部電影都在8分以上。
第一部講“精英教育”的規則如何毀掉孩子的命運;第二部講“天底下沒有教不會的小孩,只有不會教的父母”。
從第一部到如今《小孩不笨3》,22年過去,時代和全球教育環境都發生了很大變化。
二十年前,不會想到孩子出生就與電子產品捆綁,不會想到電子游戲會造成多大影響,更無法想象孩子可以用AI作弊、做作業。
面對新變化,《小孩不笨3》也與時俱進地給出新的探討與思考。
兩位媽媽的“升學較量”&“自我斗爭”。
從上海轉學到新加坡的六年級小學生梓豪,在學校結識了一群好朋友。
全校公認的學霸Jayden,要子承父業賣魚丸面的小胖,還有樂于助人的班長佳瑤。
電影主要圍繞兩個媽媽的較量展開。
梓豪媽媽文婷(胡靜 飾)和學霸Jayden的“卷王”媽媽(柳勝美 飾)。
——她們各有各的“雞娃”方式。
為了兒子的教育,文婷一個人帶兒子在新加坡求學。
作為全職“陪讀媽媽”,她陪吃陪喝陪睡,親自上陣人盯人,嚴格監管兒子的學習生活。
管控電子產品,不準兒子打游戲,也不準周圍同學找兒子打游戲。
可以說是無孔不入,無處不在,有兒子在的地方就有媽。
這邊與好朋友們在吃飯,那邊親媽喊你去英文課。
讓兒子背字典、背小說,換著花樣上強度。送給兒子的《哈利·波特》,不是用來閱讀的,而是拿來背誦的。
給兒子制定的學習目標,就是超過Jayden,拿到班級第一名。
而“卷王”Jayden媽媽,是一位極度焦慮的母親,對兒子更為嚴苛。
學校連續五年的第一名,純屬被親媽硬控出來的。
生活上吃喝拉撒樣樣插手,絲毫都不放過;學業上要求孩子只能第一,不準第二,否則就是一頓鞭打。
所以當梓豪超過Jayden,考了全班第一名,不能接受的,不是孩子,反而是以孩子成績為人生全部意義的媽媽。
高壓之下的兒子,令人窒息的母親,都不斷逼近精神崩潰的邊緣。
她想給孩子爭取最大的優勢,實際上卻給孩子帶來最大的傷害。
兩個男孩子在學校是好朋友, 兩個媽媽卻在“出謀劃策姐妹會”里明爭暗斗,互揭傷疤。
——她們各有各的艱難與困境。
看似光鮮亮麗一團和氣的媽媽互助群,實則摩拳擦掌暗流涌動,背后盡是每個家庭生活的漏洞和補丁,是每個母親深陷困境而不自知。
文婷看似在異國他鄉擁抱新生活,兒子自帶天賦擅長學業。
其實丈夫一心決意與她離婚,婚姻破裂,一人帶娃,堅強的她有別人看不見的眼淚。
原來,“雞娃”一開始是她婚內自我價值的證明,是意圖挽救婚姻的籌碼。
可現實的殘酷是, 異國他鄉等來的,不是孩子的父親,而是“孩子歸你,他跟你比較親”。
看媽媽難過,梓豪大晚上逼自己背《哈利·波特》。媽媽卻并不知道,兒子有閱讀障礙,這些對他來說,一直是多么大的困難。
孩子真的永遠比我們想象中更愛我們。
另一邊,Jayden媽媽軍事化管理般的教育方式,過猶不及,讓整個家庭氛圍和親子關系陷入冰點。
參加學校演講,題目是關于自己的媽媽。梓豪可以娓娓道來媽媽的不容易,對自己的各種付出;
而輪到Jayden,卻根本講不出絲毫關于媽媽的好,記憶里,母子間的溫暖,了無痕跡。
“虎媽”付出很多,但生活與教育中的長期高壓,已經讓個人心理狀態和親子關系趨近“病態”。
“全力以赴”的母愛,最后換來的,是兒子的“我真的很討厭你”。
兩位在升學上較量,于生活中掙扎的媽媽,是當下中產家庭的寫照——時常缺位的父親,不斷自證的母親。
她們承擔了家庭育兒的重任,自我“優化”母職,明明付出很多,但也受制于自身局限,給自己和孩子畫地為牢。
“都是為你好”,就成了母親與孩子共同的枷鎖和羈絆。
電影發現問題,同時給予這樣典型中產母親溫柔的理解與體恤。
文婷以為對孩子的付出,會得到丈夫和社會的認可; Jayden媽媽用孩子的成績支撐 自己完美的人設,填補自己一直以來的空心。
兩個孩子,都成了某種“工具人”。
而兩個母親的“可恨”,何嘗不是一種“可憐”?
在被女性教化和社會馴化的前半生,“自我”不斷隱身,只能潛意識把孩子當作抓手。
一個人背下所有,卻無法得到認可。
《小孩不笨3》從兩個母親的較量,到不同家庭的教育方式,展現當下教育生態。沒有嚴肅的批判,反而是用喜劇形式,在笑點淚點中埋下觀察與反思。
到底什么是好的家庭教育?
教育的目標到底是什么?
我們常說“都是為你好”,究竟什么是真正地為孩子好?
電影里賣魚丸面家的孩子Andy,是雞娃群中的“異類”。媽媽對孩子沒要求,開心成長,及格就好。
其他媽媽們不準自家孩子與Andy玩耍,因為他家境普通又不思進取。
可沒想到,Andy是個住在豪宅別墅的“富二代”。
父母白手起家,靠賣一碗碗魚丸面積累身家。尊重孩子,佛系養育。
被問及成功的秘訣?
Andy媽媽說:“每個人在出生時老天就在身體里安裝了app,我和他爸爸身體里的app,就是做魚丸面啦!”
諷刺的是,Andy父母相比其他家庭,沒有高學歷,但服務于他們家的“打工人”都畢業于藤校。
好的教育,不是學歷、名校、無限趨近別人設定的“成功”標準,而是能看見屬于孩子的app,允許他們成為自己。
有條件的能托舉一下更好,沒條件但能捧個場也很棒。
至少,不是以愛之名為孩子的人生擺障。
《小孩不笨3》的難得,是從不同視角,梳理貌似老生常談的教育問題。
在敘事上不只是養育者視角,還有孩子們的視角,學校和老師的視角。
為人父母者觀影,相信會打開一些教育盲區。
在天后也會感慨當媽不易的教育生態之下,《小孩不笨3》這部電影,是我們太需要的。
作為一個孩子也即將小升初的母親,表示非常真實和共鳴。
有啟發,排內耗,絕對不沉重。大家放輕松去看,給自己和孩子松松綁。
孩子不笨,他們有自己的門。
希望我們也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