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新的奧運周期,中國乒乓新一輪的規劃和布局也迅速拉開帷幕~這主要表現在WTT賽事的參賽上。
目前,在中國女乒方面,
分別為:我們呈現出“4線齊出擊,參加WTT賽事”的壯觀場面,分別為:
一、“WTT冠軍賽”以上的高級別賽事:由主力參賽,目標是保積分、保排名。
高級別賽事,是與外協主力對抗的“主戰場”,積分高、獎金多,對世界排名非常重要,我們必須要保住優勢~因此,這是我們的主力:5朵金花要承擔的事情。
目前,類似的比賽有:9月初的澳門站冠軍賽~屆時我們的主力都會參加。
二、“WTT常規賽”等中級別賽事:由次主力參賽,目標是保輸送、保出路。
像這種“中等級別”的賽事,我們的主力就不會參加了,主要是由“次主力+重要新人”組成的混編軍來參賽,承擔的任務大致有兩個:
1、為“主力部隊”輸送人才。
即:次主力比賽表現好的“尖子生”,將會獲得“高級別”賽事的參賽機會~比如外卡等。
2、為“陪練球員”找出路。
即:給那些“長年辛苦陪練、又沒有實力成為主力”的球員更多的參賽機會,以“攢錢、攢名”,為以后的就業鋪路~否則,如果一直看不到希望,誰還有心思陪練?而高水平的陪練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這樣的比賽有:
9月初的哈薩克阿拉木圖站WTT常規賽,包括錢天一、何卓佳、石洵瑤、蒯曼、陳熠等都會參賽。
三、“WTT支線賽”等低級別賽事:以新人為主,是第一批后備力量。
這種低級別的比賽,就是純“鍛煉、培養和選拔”后備人才,為梯隊建設做準備,所以,基本是新人參賽。
比如:覃予萱、縱歌曼、徐奕、范姝涵、張翔宇等青年中的佼佼者,再加上一些特殊打法的新人,比如削球手楊屹韻、朱思冰、直板的齊菲等,組成一支“新人生力軍”來參賽。
目前這樣的比賽很多,比如:
8月份的捷克站和阿曼站支線賽、9月的保加利亞和瑞典站支線賽、10月的意大利站和委內瑞拉站支線賽等……多了去了,機會非常多,這幫新人有得打了。
四、“WTT青少年比賽”等青年級別比賽:以青少年為主參賽,是第二批后備力量。
這一批的后備力量,是在“新人”之后的第二梯隊,以“15歲以下”的青少年為主,主要參加青年級別比賽。
這些球員,主要是以“亞青賽奪冠”的班底為主,包括“楊惠澤、姚睿軒、胡一、祝啟慧”等青少年新星,大力培養,發展外層后備力量。
目前,這樣的青少年比賽也非常多,像8月的奧托塞克站和瓦拉日丁站、9月的塞帕納久里什泰站等……每個月都有很多場,也讓這些青少年有得打了。
你看:
巴黎奧運乒乓球全奪冠后,也讓整個中國乒乓球隊很振奮,底氣更足、資源更多、豪氣更大,接下來的新奧運周期將“全面鋪開、更快更廣”地進行規劃和布局,從上到下、從“積分排名”到“梯隊建設”,全面出擊。
說實話,這種規模是前所未有的,也是開創性的,體現了中國乒協的決心和目標。
但是,要值得注意的是:應該總結和吸取教訓,推出更有成效的計劃才行。
就像上一個奧運周期,一開始也是這樣搞的,但好像缺乏系統的規劃,效果并不太好~搞著搞著就沒動靜了,一整個奧運周期也沒培養出新人來,導致最后連個“P卡”也選不出來。
說實話:像這樣的情況,這個奧運周期應該避免了~因為沒時間再等了。
個人認為,這種“梯隊建設”如果想取得更好的成效,可能要做到以下兩個方面:
1、“海選、精選、特選”相結合。
即:從多到少、從少到精、從精到特,逐步篩選出值得培養的好苗子,投入更多的資源,由專人來打磨和培養,否則,還是像放羊似的混在一起來培養,分配的資源太少,最后還是出不來。
像張本美和,就是父母投入資源專門培養的,如果她也像別人一樣“放羊式培養”,恐怕也出不來。
2、“比賽實戰”與“精細的復盤總結”相結合。
即:
每次比賽后都要精細的復盤和總結,找出問題所在、由專人督導、即使修正、增強和提高~尤其是針對好苗子,更是要由專人下大功夫來“總結復盤和精雕細琢”,以便更快地補充短板、迅速提高。
否則,比賽打完就完了,出現問題誰也不當回事,說實話,那就是“為比賽而比賽”,基本等于白打,提高不大。
像上個奧運周期就曾出現這樣的情況:打完就完了,該有的短板還是有,基本沒啥改進,水平提高有限,結果呢,四年下來,啥也沒有……想真正提高,這樣的情況就該避免,不想付出更多就很難。
總之,希望新的奧運周期能有更大的成效、梯隊建設更快更強!
加油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