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節臨近,不得不再次提到道教中的“三元五臘日”。在民俗節日中,三元日分別對應的元宵節、中元節和下元節。
道教中對三元日的重視由來已久,據早期天師道重要經典《赤松子章歷》卷二記載:“三元日,正月十五日上元;七月十五日中元;十月十五日下元。右件,天地水三官檢校之日,可修齋祈福。”
道教經典《北斗經》也提到:“於三元八節,本命生辰,北斗下日,嚴置壇場,轉經齋醮,依儀行道,其福無邊。道教中,三元日亦對應三官大帝的誕辰。
道教中的三元及中元節的“使命”
中元節最為通行的稱謂“中元節”來源于道教的信仰。“中元”,是與“上元”“下元”并舉之概念,三者合稱為“三元”。元者,始也。“三元者,氣之本,正氣者,道之宗”,所謂“三元”,即天、地、水三種元素。在殷商卜辭之中,已可見對于天地的原始崇拜。這種崇拜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逐漸豐富成熟,及至春秋,水神信仰已從天地崇拜里分化出來,成為具有獨立神格的祭祀對象。與此同時,原本抽象的信仰對象逐漸人格化,并形成了一套與凡間相互映照的“官僚化”神靈體系。
道教中元日雖在魏晉時期已有固定日期,但卻尚未形成后世那樣分明的主題,《太上洞玄靈寶三元品戒功德輕重經》言:“三品相承,生死罪福,功過深重,責役考對,年月日限,無有差錯”,上中下三元“三品相承”,其主題混作一體,均為校戒生死罪福,中元日并未顯示出有別于上下二元的獨特之處,同時亦無記錄時人慶祝道教中元節的相關文獻存世。直至傳為唐初道士劉無待所撰之《太上洞玄靈寶三元玉京玄都大獻經》出現,才勾畫出道教中元日活動與儀軌的藍圖。
作為本土宗教,道教與生俱來的地緣優勢使其無需像佛教那樣逢迎中土文化,其節日主題不止于迎合孝道,而是擴大到“分別善惡、降罪拔苦”,使這一節日具有更為廣泛的現實意義。與此同時,道教又巧妙地融匯儒、釋思想,將七月十五的固有意蘊融入中元節內,強調了中元地官救拔鬼魂的特性,逐步分化出“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的差異,明確了中元日所擁有的獨特“使命”,“玄都大獻”亦逐漸為中元日所獨有,成為其最重要的節慶方式。
三官大帝
三官大帝指天官、地官和水官,全稱“玉真天地水府三元三品三官大帝三宮九府應感天尊”,居闕下三元妙緯宮三元總圣宮。三官大帝信仰是歷史悠久的神仙信仰之一,東漢時,天師張道陵創立天師道,就以祭祀天、地、水三官,上三官手書作為道教徒請禱治病的方法之一。
天官:寶闕下上元覃恩府上元一品九炁賜福天官曜靈元陽大帝紫微帝君總真應見天尊
地官:中元覃宥府中元二品七炁赦罪地官洞靈清虛大帝青靈帝君平等應善天尊
水官:下元通濟宮下元三品五炁解厄水官金靈洞陰大帝旸谷帝君法流遠洽天尊
天地水三官以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和十月十五日為神誕之日,道教人士都進廟燒香奉祀,或建金箓、黃箓道場,以祈福消災。
三官大帝寶誥
志心皈命禮。唯三圣人。乃一太極。普受浩劫家之命。鼎膺無量品之褒。紫微清虛洞陰。總領功過。賜福赦罪解厄。溥濟存亡。道冠諸天。恩覃三界。大悲大愿。大圣大慈。三元三品三官大帝。三宮九府感應天尊。
地官赦罪
地官名為中元七炁赦罪地官洞靈青虛大帝青靈帝君平等應善天尊,隸屬上清境。地官由元洞混靈之氣和極黃之精結成,總主五帝五岳諸地神仙。每逢七月十五日,即來人間,校戒罪福,為人赦罪。
中元節正值地官大帝圣誕,所謂地官赦罪,神明慈悲:救一切罪、度一切厄。出離長夜,得睹光明。萬罪蕩除,冤仇和釋。
地官大帝寶誥
志心皈命禮。青靈洞陽。北都宮中。部四十二曹。偕九千萬眾。主管三界十方九地。掌握五岳。八極四維。吐納陰陽。核男女善惡青黑之籍。慈育天地。考眾生錄籍禍福之名。法源浩大而能離九幽。浩劫垂光而能消萬罪。群生父母。存沒沾恩。大悲大愿。大圣大慈。中元七炁赦罪地官。洞靈青虛大帝。青靈帝君。
農歷七月十五,為中元七炁赦罪地官洞靈青虛大帝青靈帝君平等應善天尊圣誕之日,稱頌天尊寶誥有無上功德,恭賀平等應善天尊圣壽!
敬姜猶績,群居合一。
慎終如始,功成弗居。
閱讀到此,本文完畢。愿有緣讀到本文的朋友,吉祥富貴,諸事順意;
喜歡本篇文章的朋友,歡迎大家點贊,轉發,收藏!咱們下次再會!
喜歡玄煬觀的朋友,可以聯系姜老師加入“玄煬觀”的官方群作學習交流;
姜老師本人微信(shigandang9527)。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