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縣級博物館有排名,估計青州博物館可以排到“第一甲第一名”!因為它真的有一個“第一甲第一名”!
【鎮館之寶一:明代狀元殿試卷】
都說山東人喜歡考公那是骨子里的。這從青州博物館里的鎮館之寶“明代殿試狀元卷”就可以看出來。 這份卷子是明代及之前唯一的狀元卷,也是大陸現存唯一的狀元卷,(臺北故宮館藏有清代的狀元卷)。你看看這用毛筆寫的小楷,不僅字跡娟秀,還洋洋灑灑引經據典,誰說自己穿越回古代也可以做狀元郎的,可以來對比一下。
山東的“考公”歷史可謂源遠流長,中國科舉歷史上一共500多個狀元,山東共有36名,而青州有6個,包括殿試卷的這位狀元趙秉忠。 博物館還有好幾個銅鏡,都是“五子登科”“連中三元”等吉祥話的,可見孔孟之地讀書之風巍巍壯觀。剛考完的學子,不妨來這里來一個“第一甲第一名”的文創雪糕。
趙秉忠是青州人,也不知道是用什么手段把自己的卷子帶回了老家。也成了青州博物館當之無愧的鎮館之寶。想穿越回古代也可以做狀元郎的,可以來對比一下。
【鎮館之寶二:“宜子孫”玉壁】
另外山東的家族觀念特別強,也可以從另外一個鎮館之寶看出來——東漢時期的“宜子孫”玉壁。玉璧是墨玉材質,玉質就算按現代人的審美都覺得很難得,而上面的雕工又極精美,內谷紋加外蟠螭紋,還有透雕的雙龍紋鈕,實在是難得寶貝。
“宜子孫”玉壁是殮葬玉,通常放在墓主人的玉衣上或墊在背下,真是躺在墓里還要保佑子孫后代啊。
這兩天在博物館不只看到“宜子孫”,還有青銅器里面銘文也有類似“家族興旺”“子子孫孫 宜室宜家”之類的吉祥話。山東人的家族觀念,真的是從秦漢就十分突出啊。
【鎮館之寶三:東方雕塑之美“青州微笑”】
如果說敦煌壁畫是中國古典繪畫的巔峰,那青州博物館的龍興寺佛教造像,就是古代雕塑藝術的巔峰。
四百余尊起自北魏時期,綿延千年到北宋為止的佛教造像,姿態不同,神態各異,但卻有神秘而直抵人心之感。不管你信不信佛,都會被她的笑容打動。
老祖宗的一鑿一刻之間,把千年前的精神世界,具象化在后人眼前。難怪被評選為20世紀“中國百百大考古發現”之一。 龍興寺原來是北齊北海郡劉善明太守的私人佛堂,發展到唐宋,已是北方知名的大寺,但大部應該毀于宋金戰火中,這些佛像估計就是當時埋到地下,直到1996年才被出土發現。
龍興寺佛教造像大部分都是北魏、東魏、北齊三個朝代的佛像,和敦煌最早的洞窟基本是一個年代,可以直到當時佛教的流程廣泛。
青州博物館的館藏可以看出造型上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北魏時期的背屏式造像,就是佛像后有火焰形的背屏,兩側有脅侍菩薩,背屏上有小的飛天造型,而衣著則是“褒衣博帶”式袈裟。
另一類是北齊時期單體圓雕像,袈裟衣著貼合身體,身材曲線之美肉眼可見,找古代有“曹衣出水”的說法。而到唐代的造像則很明顯的“胖了”,凸出的小肚子彰顯唐代的審美。而通常左手輕輕提起衣裳的動作,衣服褶皺清晰明快,似乎真的是剛從水里出來的樣子。誰說的中國人物雕塑不夠精美?!!
不只造像優美,這些佛像基本都是通體彩繪,面部貼金。雕塑與賦彩結合,這在以往的佛教藝術考古中極為少見。當然最喜歡的還是他的微笑,有一種威嚴又悲憫世人的感覺。我
發現越是亂世佛造像地微笑就越打動人,可能也是人命如草芥的年代,普通人更需要這種治愈系的笑,引導對所謂地極樂世界的向往吧。
因為當時身體和手和佛頭是分開雕刻的,通過中間的連接件結合在一起,現場很多佛像的手部缺失,露出圓孔的洞。加上神秘的微笑,真的“東方維納斯”之美,當之無愧。
【其他:香山漢墓陪葬坑車馬俑】
看過了秦代的兵馬俑,青州的香山漢墓陪葬坑,則告訴你漢代車馬俑的不同。
整齊排列的上千漢代陶俑車馬,創造了國內漢墓之最,頗有漢代兵馬俑的氣魄。相比陜西和山東山西發現的漢墓,這里以馬俑為主,而且彩繪保留完整,對研究漢代色彩工藝有很大作用。
【其他:瓷器歷史展覽】東西不多,但實在
國內瓷器展覽很多,青州旁邊的淄博就有專門的瓷器琉璃博物館,不過青州博物館在一個小展廳里的瓷器展,卻驚艷到了我。居然把從原始瓷到明清民國各個名窯的代表瓷器都收集齊全,而且注釋清晰直接,讓人大有收獲。
進門就是原始青瓷的介紹,有展出幾個東漢到南北朝的青瓷。 然后分隋唐“南青北白”的窯口形成,接著分門別類地論述“宋代五大名窯”、“八大窯系”的差別和演變;然后是元代和中西亞技術融合誕生的青花,龍泉窯、景德鎮窯的先后興起和發展;再到明清,粉彩等釉上釉下燒制技術的成形和出現。
這么認真布展,把瓷器發展的源與流講得這么細致清晰的還真不多。而且幾乎每個代表類型都有藏品,想來一個縣級博物館收集起來也是費了牛勁了吧。這里沒有那么多的傳世之作的稀有而珍貴,但重要的是講述好了中國瓷器發展的故事。
這里有一個瓷器的鎮館之寶是元青花的瓷瓶。
先秦文物
山東這里的先秦文物,主要還是展現的是從“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岳石文化”這覆蓋近七千年的時間。
原來只是對大汶口比較熟悉,因為那知名的“最早的漢字”——大汶口陶文,它被認為是迄今為止所發現的最早的象形漢字。這可能也是歷史書特別強調它的原因。
你可以從它的陶器的器型,從刻畫文字的演變,甚至從鳥類圖騰的演化看得出來這一脈相承的文化,和其他地區文化的對應關系。
【青銅器】
相比齊文化博物館,這里的青銅器相對不出彩,畢竟在青銅盛行的商周時期。山東半島的核心地區還是臨淄。
當然不是沒有好東西。不過好東西雖然出土在自己這~但不是被省級的收走了,就是上繳國家了。比如青州博物館放的兩個鉞的復制品~ 這兩個商代的青銅鉞,1965年出土于青州的蘇埠屯。要知道青銅鉞啊,那在商周時期可是國王級別的才能用的頂級禮器,到現在全國也沒幾個。青州的這個還是有銘文的,正反兩面刻了“亞醜(chǒu)”,所以也叫亞丑鉞。那就更是國寶了。 婦好墓出土的“婦好鉞”也是定墓主人的最主要證據之一。 青州的亞丑國,據說算是商代的東方方國之一。那在《封神榜》里面,就是東伯侯姜桓楚的級別了吧
現在兩個青銅鉞,有字的亞丑鉞在山東博物館,無字的在國家博物館。青州放了兩個復制品,表明一下這齊魯大地的悠久歷史。
【容易被遺忘的石雕石刻館】
博物館一層的石雕石刻館很多人忽略了,但我還蠻喜歡的。這里大部分是喪葬墓室的石雕石刻,比如萌萌噠的石吼,墓門口神道的大頭翁仲,
我居然在墓室的匾額上有個“不夜城“的牌匾~有種分分鐘要歌舞跳起來的感覺。這古今文化的變遷,也是讓人無語。
還有一個和復活節島很像的大頭石像,難道??
【衡王府舊藏】
青州在明代是衡王的封地,從成化年間一直到清初被抄家~衡王府在這地界上還是留下了不少東西,是研究明代地方藩王生活的,所以青州博物館有一個小展館特意收藏的是衡王府相關的文物。
比較醒目的是兩個大鐘,一個萬歷年制一個崇禎年制,一個佛教一個道教,湊成一對倒也有趣。 其他比較出名的是十二生肖俑、孔子像石刻。其中孔子石像嘉靖三十七年,朱載璽根據唐代吳道子所繪制的孔子像為藍本,摹刻出的孔子形象。
另外,現在衡王府地面建筑還留兩個石坊,在濰坊護理職業學院益都校區。
【其他】
如果要說意見的話,個人感覺講解器似乎和展廳不是特別對應啊,自動解說總是有點文不對題。有可能是解說還是按老館的在安排?它這個新館去年年中才開館,非常新。
也是因為新,所有設施很齊全,有大件行李寄送的柜子(窯收費),有文創咖啡店可以休息。當然還有號稱博物館里飯菜最好吃的正餐。非常適合逛博物館可以逛一整天的我。
來山東旅游,不妨來這里看看。
我是莎莎愛旅行,十五年駕齡女司機,帶你看不一樣的世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