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有些人喜歡接受挑戰,面對困難能表現出絕對的堅定和堅韌,而另一些具有同樣天賦的人卻總是避開挑戰,在遇到挫折時容易崩潰呢?其實這源于成長型思維和固定型思維的差異。我在《孩子的品格》一書中做了具體闡述,摘錄如下,希望能給讀者帶來幫助。
讓我們先看一個真實的案例。
從前,有一個小女孩,在很小的時候就在智商測試中拿到了很高的分數。因此她在學校里受到老師的優待,在家里也因為成績出色而經常被夸贊是個“聰明的孩子”。她享受著這種贊美,一直努力學習,不想辜負大家的期待。
從小學到大學,這個女孩的成績都很優異,可她卻越來越不快樂。因為她經常在學業上遇到無法解決的難題,這使她產生了挫敗感。在專業領域內,一旦看到比自己厲害的人,她就會感到沮喪,覺得自己難以超越他們。
為了搞清楚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她成為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她通過一系列實驗終于解開了自己心中的謎團,而她的突破性研究也讓她獲得了美國心理學會終身成就獎。
她就是卡羅爾·德韋克(Carol Dweck)。她所進行的一系列心理學實驗,就是通過對幾百名不同年齡孩子的追蹤訪談來弄清為什么有的人喜歡挑戰,在困難面前會表現出絕對的堅定和堅韌,而另外一些具有同樣天賦的人卻喜歡逃避,在遇到挫折時容易放棄甚至崩潰。最終,她解開了這個謎團,謎底就是人的思維方式不同。
德韋克發現,人通常具有兩種典型的思維模式:固定型思維模式和成長型思維模式。前者通常認為,一個人的智慧多數來自天生,后天努力并不能改變什么,因而也比較滿足現狀,不求進取;后者則篤信,無論在哪些方面,自己的能力都可以通過后天努力得到改善。
那些成年后發展很好的人,往往都擁有成長型思維,相信能通過自己的努力、良好的策略、其他人的反饋和幫助,讓自己的能力得到提高。與之相反,另一些人更傾向于固定型思維。他們經常暗示自己:“我的能力是天生的,在童年時期我的能力就固定了,對于改變我無能為力。”
通過兩種人不同的表現,我們會發現,固定型思維者總是擔心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因而也更專注于證明自己的能力、魅力等,盡量避免暴露不足。而成長型思維者會關注如何在過程中獲得提高,注重自己從中學到了什么。同時,固定型思維者更害怕失敗,成長型思維者則能更好地接受挫折和失敗,并且將失敗看成一種學習機會,堅信成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于是,兩種人也就呈現了兩種完全不同的人生狀態。
我們要想提升孩子的抗逆力,就要幫孩子遠離固定型思維,培養他們的成長型思維。具體來說,我的建議有以下幾點。
1、對孩子多鼓勵、少表揚
有些父母喜歡表揚孩子“聰明”,這就容易激發孩子的固定型思維。孩子會認為“聰明”是件重要的事,也是父母愛自己的原因。所以,他們會想方設法地表現自己的“聰明”,在做事時也去選擇那些相對容易完成的事情,以證明自己的聰明和魅力。一旦遇到他們的聰明才智解決不了的問題,孩子就會擔心失敗,害怕這會讓自己顯得很愚蠢,繼而害怕挑戰,轉而選擇那些較為“安全”保守的道路。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出現,我們在表揚孩子時,就要表揚一些后天可以改變的特性,如努力、用心等,以此讓孩子明白,有天賦雖然好,但后天的努力不僅可以解決問題,還可以發展自己的技能和天賦。同時,父母也要通過言傳身教向孩子傳遞這種價值觀:成功關乎個人成長,我們應該利用自己的才華為社會做貢獻,而不是為了證明自己比別人更聰明;鼓勵孩子變身“努力家”,才更有可能成為人生贏家。
2、鼓勵孩子樂觀地面對失敗
受傳統教育理念影響,很多父母都喜歡用學習好壞、考試成績等作為衡量孩子學習和成長的標準。成績好,就獎勵孩子;考砸了,就責罰孩子,這就會讓孩子承受巨大的壓力,把學習當作取悅父母的道具,體會不到學習本身的樂趣。
舉個例子:
有一個初二的女孩因為在課堂上沒能完整地背下課文被老師批評了。女孩覺得自己已經努力背了,而且基本已經背下來了,只是在課堂上背時有幾個字沒想起來,老師為什么不放過自己,還要讓自己重背。女孩感到很不滿、很沮喪。
這時,如果你是女孩的父母,會怎么做?我相信很多父母的第一反應都是:“老師這樣做是為你好!”“你肯定沒好好背,不然怎么沒通過?”這些話看似都是在安慰孩子,但孩子真的能從中獲得積極的力量嗎?我認為很難。相反,這些“安慰”只會令孩子感到自己不被理解、不被接納:“我這么努力依然不被肯定,下次我為什么還要努力?”
以上這些就是固定型思維父母的做法。成長型思維的父母往往會以開放的心態看待孩子偶然的失敗,比如他們會先引導孩子思考:“這件事是什么?”“我要承擔什么責任?”“我怎么做才能解決問題?”也就是說,他們會把自己作為孩子在需要幫助時可以依賴的資源,而不是時刻拿著成績的單一標尺衡量孩子。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孩子積極的心理品質,提升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學會在孩子面前適當“示弱”
對于年幼的孩子來說,父母的權威和力量遠勝于自己。如果你總習慣以居高臨下的語氣和方式對待孩子,經常拿孩子的缺點跟別人家的孩子的優點比,會讓孩子認為自己一無是處,無論多么努力也不如別人,不能讓父母滿意。這對孩子來說是一件很難接受的事。因此,父母不妨適當在孩子面前“示弱”。
我有一位學生,我很認可她教育孩子的方式。舉個例子,她經常跟孩子一起做練習題,然后故意在孩子經常出錯的地方做錯一兩道題,再讓孩子扮演老師,給自己批改卷子。當孩子看到媽媽也會犯錯,并且自己還能幫媽媽改正錯誤時,就特別有成就感,學習的積極性也更高了。
這樣一來,孩子在遇到困難時就不會輕易放棄。更重要的是,他們還能從中明白一個道理:知識再淵博、能力再強大的人也會出錯,坦然接受、及時改正錯誤才是最重要的。
《孩子的品格——寫給父母的積極心理學》介紹了培養孩子“品格優勢”的7個要素:情緒力、抗逆力、自我效能感、自控力、天賦優勢、專注力和善良。這些品格優勢能鼓勵孩子建立自信心,同時更加主動地探索未知,助力孩子成為自己未來的人生王者。
《彭凱平教積極心理學》是彭教授首次系統提出ACE積極能力模型的線上課 程,用八正法、五施法帶你走出消極,從生活中真正感受幸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