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小電視劇里演配角十幾年無人在意,在各種美食綜藝中也毫不起眼。今年,在《中餐廳8》里一遍遍做定勝糕的姜妍,卻意外出圈,新中式美人加創意甜點大師,姜妍可以說得上是今年《中餐廳》最為適配的女嘉賓了。
說到《中餐廳》,大家也并不陌生,一眾明星嘉賓去到異國他鄉體驗餐廳經營,傳播中華美食文化,2017年開播之初以“全民追綜”來形容也不為過,第三季黃曉明的“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甚至入選了當年的十大流行語。
但綜N代或許都逃不開“高開低走”的命運,前幾季爆紅之后,后續《中餐廳》的熱度就肉眼可見的降低。除了前兩季的豆瓣評分較高,后幾季的《中餐廳》評分均在5分上下,評價人數也是急劇下降,似乎也驗證了《中餐廳》之后的落寞。
從一開始的全民綜藝,到后來的“無人在意”,為什么觀眾不愛看《中餐廳》了?而現在,走到第8季的中餐廳,再次來到法國,還能不能復刻之前的成功呢?冷眼理性探討一下。
為了火,可謂是用盡了全力
今年的中餐廳選址目的性十分明顯。
一是巴黎奧運會,二是中法文化交流年,不管是適配度還是影響力,法國都當之無愧,再加上在法國科爾馬小鎮的《中餐廳》第二季豆瓣評分最高,法國的熱度是不得不蹭的。
當然,為了做出熱度,節目組也費了很大的心思。
首先,《中餐廳8》定在大名鼎鼎的莫奈花園旁邊,作為法國印象派畫家克勞德·莫奈的故居,不必刻意營造就呼之欲出的法式浪漫氛圍,成為節目亮點之一。
其次,節目邀請中法兩位大廚為《中餐廳》助力,一位就是“老熟人”林述巍,在前幾季的節目中貢獻了諸多名場面,另一位則是精通中餐和西餐的法國主廚戴廣坦。兩位主廚的組合,不僅能實現中式美食和法國特色的完美融合,在菜品的豐富度和品質上都有一定的保障,而中法兩位大廚暗戳戳地相互較量,讓后廚秒變《廚王爭霸》,也給節目帶來了不少有意思的故事。
再加上和節目極其適配的“E人小甜豆”虞書欣、“甜點小紅嬸兒”姜妍,《中餐廳8》不管是選址還是選人都花了心思,但為什么看起來仍舊平平無奇呢?
問題在于,始終重復的故事。
從《中餐廳》的第一季到第八季,節目永遠是“開業前的凌亂籌備+經營中的駕輕就熟+大團圓宴席傳播中華美食文化”的戲碼。
第一季一開始合伙人就面臨食材不夠的問題,主廚張亮更是累到心肌炎,而后各位合伙人在經營過程中陸續推出自己的主打菜品,最后辦了一場感恩宴和客人一同享受中華美食。
第二季一開始找不到餐廳開不了門,還頂不住突如其來的客流手忙腳亂,而后合伙人發揮個人所長逐漸游刃有余,最后邀請房東辦了一場告別宴,中餐廳變身音樂節現場。
第三季開業當天菜單出錯,食材短缺,而后合伙人承辦中式訂婚宴,招攬臨時工渡過危機,最后邀請市長、房東參加結算盤點盛宴,合伙人和客人們分別演唱中國和意大利的名曲……
之后的每一季幾乎都是重復著同樣的故事。
直到第八季,就算經驗豐富的黃店長和林大廚在一開始就準備好豐富的食材和廚具,避免一開始的資源短缺,但節目組仍舊設置了餐車擺攤達到一定的金額要求才能開店的初始條件,刻意為合伙人增添阻力,以襯托出之后的進步和反轉。
重復的套路,每一季必定的完美結局,師徒N人經歷“八十一難”最終取得真經,構成了《中餐廳》的縮寫。
或許第一次看我們會沉浸在合伙人的辛苦經營之中,但到了第八季,從開頭就能猜到結局的故事早已沒有任何吸引力,節目只能靠選角來博得關注,可這種做法絕對是“治標不治本”。
對于綜N代來說,做了那么多季,不管是故事的延續,還是模式的創新,總要有點新意給到觀眾,但中餐廳始終局限于最初被驗證的成功套路,一點也舍不得離開舒適區,導致經營的故事線單一枯燥,甚至刻意制造生硬的環節,大大削弱了內容的生動感。
比如《中餐廳8》一開始的餐車出攤任務,剛開始無人問津,后來憑借酸梅湯和炸豬排吸引了一些客源,但仍舊達不到規定的營業額,最后竟然靠賣了一瓶五糧液湊滿了營業額。
不管賣五糧液是事實還是擺拍,也不管餐車出攤的任務是否合理,對于一個主打美食經營的綜藝來說,靠出售小吃完不成任務而借助外力,觀眾就已經對這一季的經營故事打了一個大大的問號。
火人不火節目?
用嘉賓的話題帶火節目已經是《中餐廳》的慣用套路,黃曉明就是例子。
黃曉明幾乎參與了《中餐廳》每一季的錄制,從一開始的霸總式發言讓人反感,再到“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的爆梗熱搜,最后竟作為店長責任心爆棚的口碑實現大逆轉,《中餐廳》和《乘風》一樣,已經成為黃曉明的“鐵飯碗”。
林大廚和尹正同樣如此,《中餐廳》但凡挖掘到了一位適配節目的嘉賓,就希望能延續他的話題度和國民度,以老帶新的方式,用“老人”穩住節目的調性和功能,再用“新人”增加亮點。
新人的選擇也很有講究,當“能不能經營成功”的問題已經被“老人”解決后,新人就負責帶來更多的新鮮感和趣味,像虞書欣和姜妍、林述巍的互動,就讓節目擦出了不一樣的火花。
特別是姜妍,更是收獲了不少觀眾的喜歡。
之前的《中餐廳》后廚,廚師屬性比較強的就是張亮和林述巍,其他人要么是輪值做自己的拿手菜,要么是幫廚,但大部分女嘉賓還是負責經營、財務或者是前臺接待的工作,而姜妍,可以說是《中餐廳》唯一確定的女性廚師角色,極大地豐富了節目關于女性敘事的內容。
像是節目錄制第一天合伙人都疲憊不堪去休息的時候,姜妍洗漱完又來到廚房備菜為第二天做準備,又像是奧運特輯中為了制作寓意“指定勝”的定勝糕,姜妍練習脫模數小時才成功,再或者姜妍的主打菜“小豬蓋被”在試菜時被指面餅味道不佳,她下一次就將最初的餅皮改為更松軟的厚面餅……
在本季工作強度明顯降低的情況下,只有姜妍備菜的過程,才讓我們明顯看到了為餐廳經營所做的努力,同時,姜妍關于甜品的嘗試也彌補了之前中餐廳品類上的不足,烹飪過程令人眼前一亮。
再加上姜妍本人低調認真的性格,與《南來北往》中的姚玉玲形成極大反差,反而讓人物立得起來,不僅討喜,也極有看點。
但除了虞書欣和姜妍這類能憑借特別的性格魅力為節目增色的人物,其他人的角色類型和成長線依舊重復。
黃曉明的店長身份和林述巍的大廚身份,已經固定在那里了,該挖掘的內容早已挖掘。
胡一天和翟瀟聞,在本季節目里依舊充當幫廚小弟,不是那么擅長做菜,就在后廚一步步摸爬滾打,幫大廚打下手偷學手藝,如果能學成一道菜賣出去更是再好不過。
雖然第二季的王俊凱、白舉綱打了一個很好的樣,但到第五季的龔俊、丁真,第六季的陳立農,第七季的許光漢,這個角色類型該挖掘的亮點基本上都呈現出來了,因此第八季的胡一天和翟瀟聞,冷眼并不認為他們能有什么新故事。
究其原因,這類角色永遠是“經營小白在中餐廳努力工作成功蛻變”,沒有新的動機和目的,沒有新的人物關系和人物矛盾,因此,也沒有新的看點。
這里,冷眼忍不住開一個腦洞:在《中餐廳》的模式基底之下,是否可以有新的人物關系?是否可以有花樣聯動?
除了邀請像姜妍這樣既有專業實力又有性格魅力的新嘉賓,《中餐廳》也可以做團體式的“經營外傳”,就比如《姜食堂》就是《新西游記》全體MC的另一個故事,或者是聯動經典IP,讓花少旅行團來到中餐廳做客,從原本的時空跨越到經營中餐廳的時空,節目可以肯定地會有極大的吸引力。
甚至更大膽一點,《中餐廳》能否有新的經營形式?
不管是布景,還是菜色,《中餐廳》幾乎有固有的模板,但這一季姜妍甜品的加入給了冷眼新的靈感:中餐廳能否開一個點心鋪子?茶餐廳?川菜館?火鍋店?大排檔?甚至是曲水流觴式的新型國風餐廳?中華美食形式多樣,僅僅局限于一種菜色或一位廚師,未免有乏味之感,若是能在經營形式上做出花樣,“傳播中華美食文化”的呼吁也就更為有力。
觀眾需要好故事,同時也需要新故事。《中餐廳》固然是已經被驗證成功的模式,但綜藝的屬性決定了它必須不斷用新的形式去講。
所以說,《中餐廳》迫切需要一些新的人來做新的事。
特別是在當下,相比于看跌跌撞撞和手忙腳亂的小白,重復成長的戲碼,觀眾更愿意看有性格魅力的嘉賓們在認認真真做好每一道菜的同時,給節目帶來新的創意。
《中餐廳》若是再想往前走,勢必要呈現新意,構建生態,這個步伐可以慢一點穩一點,但絕對需要被人們看見,若是一遍一遍復制舊的故事,那只會在越來越卷的綜藝市場里成為被拍死的前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