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聲明,這個標題絕非“標題黨”,而是真實發生過的歷史。
如今只要40歲以上的人都記得,上世紀80-90年代在國營商店,甚至新華書店的文體柜臺都能看到一把把嶄新的國產氣槍。
那可不是我們都熟悉的BB彈槍啊,正式的名稱叫“手壓蓄氣單發鉛彈的氣槍”。
國產B2型氣槍
這種氣槍大多是彈簧活塞式擊發模式,得先拉開機栓,塞進鉛彈,用力壓氣后才能進行射擊。
曾幾何時,三五個槍友相約到野外打鳥,或比試打啤酒瓶,就和如今的釣魚佬一樣普遍。
在氣槍還被當成商品擺在柜臺的年月,很多人去逛百貨大樓或者新華書店時,都十分眼饞,恨不得能立即擁有一把。
不過,當時最便宜的氣槍也要近百元一把,在人均工資只有四五十元的時代,可謂不折不扣的“奢侈品”。
畢竟這幾十元的工資還要吃飯、買日用品,每月所剩無幾。
因此,很多人都是狠狠心,攢了數月才能擁有一把心儀許久的氣槍。
囊中實在羞澀的,只好去街頭玩打氣球、打鐵牌的氣槍游戲,過過槍癮。
早年街頭氣槍攤用的可是貨真價實的氣槍
那么,這些氣槍是如何出現的呢?
這得從一家農具廠說起。
上世紀60-70年代,中央根據當時復雜的國際形勢作出了戰略部署,開始了三線建設,其中分為“大三線”和“小三線”。
“大三線”主要是戰略后方基地的建設,是三線建設主要部分;“小三線”是指在各省、直轄市、自治區的戰略后方地區建立以輕武器及彈藥生產廠為主。
在這過程中,化名“第一農具廠”的960廠在河北赤城縣悄悄成立。
960廠遺址
成立僅半年,960廠就擁有了槍支的設計生產能力,并迅速達到3萬支的年產量。
1978年,由于國家的戰略方針發生根本性轉變,960廠為了響應國家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號召,大幅度縮減了軍需品和武器裝備的生產計劃。
為了在新形勢下生存下來,960廠將業務范圍從軍用轉為了軍民結合,開始嘗試生產新產品維持工廠運轉。
由于工廠生產槍支多年,無論設備還是經驗都是為生產槍支而服務,經過討論,廠方決定轉型生產民用氣步槍。
其中很重要原因是外貿槍支的需求開始出現,大量海外民用槍支訂單逐漸增多。
于是,960廠便以制式的56式半自動步槍為藍本,最大限度利用廠里的加工設備,將其改為了氣體動力發射的氣槍,并命名為“獅牌”。
“獅牌”氣槍廣告
960廠生產的“獅牌”氣槍共兩種,口徑分別為4.5毫米、5.5毫米。
其中4.5毫米的型號為P45-3,5.5毫米的為P55-4兩款,均采用彈簧活塞原理、固定槍管、下壓桿式結構。
槍長均為1045毫米,其中槍管長480毫米,膛線12條右旋,全重3.5公斤左右,有效射程15米,最大射程100米左右。
"獅牌"氣槍的槍托材質與軍品一樣,結實且不易變形,屬當時比較先進的"高壓氣槍"。
"獅牌"氣槍
軍工品質又有從前生產真槍打下的口碑,新型“獅牌”氣槍一經問世就憑借物美價廉受到海外市場追捧,在1980年一度創下外銷5萬余支的超高紀錄。
隨著960廠產能提升,逐漸帶來庫存壓力,廠方便嘗試將產品進行內銷。
沒錯,就是將氣槍放在國內的百貨商店和書店,當運動器械售賣。
今天看來有些不可思議,但在當時,一把氣槍實在不值得大驚小怪。
改革開放初期,社會上的槍支管理還很寬松,不僅許多部門都合法擁有和佩戴槍支,各類民用獵槍也遍布大江南北。
特別是經歷過一段特殊時期,民間私藏槍支的現象還很普遍,很多偏遠地方因此時常發生各類槍擊案。
至于氣槍,在很多人眼里就是一把威力有限的“玩具槍”,才得以公開進行銷售,大街小巷隨處可見。
當時的氣槍只是人們眼里的“玩具槍”
靠著“獅牌”氣槍,960廠不僅從外貿訂單賺了不少錢,也通過內銷創造出十分不錯的經濟效益。
正是看到960廠的轉型成功后,國內其他軍工廠也開始效仿960廠的商業模式,氣槍行業開始火熱起來。
從八十年代中期開始,各類軍工廠、機械廠,甚至街道小廠紛紛投入到氣槍行業。
很快,國內市場陸續出現了與“獅牌”比肩的“工字”“峨嵋”“快鹿”“健衛”“三箭”等一系列民用氣槍。
最常見的便是上海產的“工字”牌的B1、B2型氣槍,俗稱“撅把式氣槍”,也就是常說的“中斷式”機構,也是最為常見的氣槍型號。
使用上海工字B2型氣步槍練習瞄準的孩子們
這種氣槍中槍身末端左側設有一個沖壓而成的扳手,向前推壓該扳手,槍身自動下垂打開。槍身打開后,尾部向上翹起,露出彈膛,即可裝入鉛彈。
不過,由于“工字”牌早期做工粗糙,且槍管不是固定的、射擊精度較差,市場又出現了由重慶建設機床廠生產的“峨嵋”牌EM45B普及型氣步槍。
這款氣槍的槍管是固定的,因而射擊精度好、密封性能佳,而且還設計了保險機構。
因為“峨嵋”牌氣槍的高精度品質,同款的運動步槍還成為國內射擊隊的標配,在國內、國際重大比賽中均取得了優異成績。
甚至,“峨嵋”牌改良后的EM45B-2、EM45B-3型氣步槍還成功出口到美國市場,成為當時少數創匯的民品之一。
峨嵋EM45 B-3氣步槍
還有采用側拉桿壓縮彈簧的“快鹿”氣槍,也是當時廣為熟知的著名品牌。
事實上,“快鹿”最普及的KL-1型是直接模仿的“峨眉”牌EM45B系列,因此同樣采用了側拉桿壓縮彈簧氣槍,比“工字”牌那種撅把式射擊精度要高很多。
隨著市場上的氣槍型號越來越多,國內氣槍市場也開始卷起來,如971廠的"錫峰牌"、973廠的"仙鶴牌",質量優勢更為明顯,有的還裝備了軍用瞄準鏡。
值得一提的,還有市場上很少見,由南京氣槍廠出品的“虎牌”B5型氣槍。
這款氣槍最初型號是在上海氣槍廠協助下推出的,所以外觀、結構和性能方面與同系列的“工字”牌氣槍基本相似。
而且隨后一直是使用上海方面提供的“先鋒牌”商標進行出口,對國內市場的供應相對較少。
但“虎牌”的B5型氣槍可謂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1985年由南京氣槍廠與華東工學院聯合研發的型號,最大威力足以穿透厚度為7-8毫米的木板。
“虎牌”B5型氣槍不僅在國內獲得多項榮譽,還曾于1987年在第十五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和新技術展覽會上榮獲銅獎,是國內唯一一款獲得過國際大獎的氣槍產品。
只是這款氣槍隨后一直是使用上海方面提供的“先鋒牌”商標進行出口,對國內市場的供應相對較少。
面對市場激烈競爭,上海“工字”牌氣槍也反應迅速,曾推出了彈簧氣槍中少見的一款折疊托型號——QB6折疊托氣槍。
QB6折疊托氣槍
這支槍特別之處,就是槍托可以折疊收納在槍身下方(雖然沒啥實用意義)。
當時市場上前前后后有幾十種型號的氣槍,但采用折疊槍托的并不多,除了“工字”牌QB6之外,只有后來“工字”牌又推出的QB51,以及峨嵋EM45 B-3氣步槍。
重點是,在市場上幾乎全是全木托氣槍時代,這把幾乎是全金屬結構的氣槍,簡直是秒殺所有氣槍品牌。
不過,畢竟是氣槍,無論做工多么精致,還是與真正的軍用槍支無法相比,普遍射程只有20-30米左右。
論威力,打個麻雀、鴿子問題不大,可想打再大點的野兔、山雞就有些力不從心。
因此,大街上即便看見有人扛著氣槍瞎轉悠,也沒人覺得害怕。
盡管氣槍威力有限,可也算是貨真價實的“真家伙”。
買了氣槍的人無不喜歡背著到處炫耀,仿佛自己是街上最靚的仔。
遇到有人想見識下槍法,便從容壓彈,舉槍瞄準二十多米外的啤酒瓶或其他目標,一槍命中的感覺別提多爽了。
只是那時玩氣槍并不輕松,初學者很容易受傷。
由于大部分“撅把式氣槍”都是需要推壓扳手才能蓄氣擊發,可當時的槍械做工實在不敢恭維:要么費了半天勁也壓不開,要么就是不小心被反彈的扳手夾住虎口,疼得嗷嗷叫。
因此,很多人又將“撅把式氣槍”戲稱為“夾手槍”。
特別是剛到手的新槍,由于內部皮墊過于厚實,哪怕壯小伙子也是齜牙咧嘴,胳膊哆嗦著才能壓下去,十分鍛煉臂力。
直到槍打得多了,皮墊逐漸磨損松弛,壓桿才變得輕松,但威力自然也降低了許多。
而且不管什么型號的氣槍,買來后都需要先校槍。
隨便用粉筆在墻上畫個圈,固定射擊靶心,看彈著點,然后調整準星,用改錐一點點地撬,有經驗的,三槍內就能把準度調校好。
俗話說,“好槍法是靠子彈喂出來的”,學好射擊怎么可能不多練習。
好在氣槍的子彈是做工簡單的微型鉛彈,5角錢一大盒,都能消費得起。
國內部分不同廠家形狀、重量、功能、材料各異的氣槍彈
練習槍法的人選擇目標,基本是由大到小,通常是選大一點的酒瓶、破水壺,然后是小點的碗碟、勺子,直至最后打一分硬幣、蠟燭火苗,甚至牙簽。
那時入伍的新兵,但凡槍法不俗,幾乎都是曾玩過氣槍的。
當然,買氣槍的人也不會只打靜物,練槍法最終目的還是打動物。
只是那時打的多半是麻雀、鵪鶉、野鴿子,還有知了。
大點的動物,比如貓狗,不是沒人打,但很少,因為大部分人家里都有養,下不去手。
雖然那時還沒有動物保護法,但人們普遍還是有點敬畏心,知道什么能打,什么不能打。
隨處可以買槍的日子,終結于上世紀90年代中期。
事實上,從90年代初開始,由于維護治安需要,國內主要氣槍廠除了外貿需要,都已停止國內生產任務,市面銷售點也越來越少。
1996年由于社會治安環境的惡化,《槍支管理法》隨即出臺,民間開始大規模收繳槍支,不論是制式槍支,還是獵槍、土槍,直至氣槍統統上繳。
《槍支管理法》出臺后,國內收繳了大量各類槍支
此時,氣槍也早已從各類百貨商店和書店銷聲匿跡,無處購買。
時至今日,如今的年輕人別說氣槍,連玩具槍也得看動能焦耳,這既令人無奈,也或許是某種人生缺憾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