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爾斯克前線局勢在一夜之間發生了重大變化,令人瞠目結舌!在庫爾斯克烏軍控制區東側,烏軍奪取蘇賈絕大部分區域后,在對北面的馬爾季諾夫卡攻擊時遭到俄軍黑海艦隊第 810 海步旅的頑強阻擊。
然而,烏軍隨后突然向東邊發動突擊,而這個方向竟沒有俄軍援軍。令人震驚的是,烏軍一夜之間向前突進 25 公里,連續穿越克魯佩茨、別拉亞、康德拉托夫卡、卡梅什諾耶、奧克謝爾基、維什涅沃、小索爾達茨科耶和伊萬諾夫斯基等村莊。
盡管沿途俄軍守軍拼死阻擊,可烏軍仍如疾風般一夜行軍 25 公里,出現在了庫爾斯克州東部地區。就在俄軍增援部隊從白俄羅斯、頓巴斯、扎波羅熱、赫爾松、列寧格勒等地集結向蘇賈周圍趕來之時,烏軍卻來了個出其不意的千里大躍進,向東面快速挺進。
烏軍此次的目標很有可能是奧博揚。要知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庫爾斯克大會戰中,德國大將曼施坦因的數十萬大軍都沒能在奧博揚大戰中取勝。倘若烏軍成功突擊到奧博揚,就會出現在別爾哥羅德州的背后,也就是哈爾科夫北部俄軍北方集團軍的后方,進而切斷俄軍北方集團軍的后勤補給線。
奧博揚北面 60 公里是庫爾斯克首府,南面是別爾哥羅德州。但目前還難以斷定這是西爾斯基的聲東擊西之計,還是其暴露的主攻方向。西爾斯基或許是想再調動一下俄軍,如果俄軍迅速增援奧博揚,烏軍可能回軍攻打大索爾達茨科耶或科列涅沃;要是俄軍援軍來不及抵達,奧博揚方向也許就會變成主攻方向。沒機會就虛晃一槍,一旦發現弱點就立刻變虛為實,這戰術可謂相當靈活。
那烏軍怎么就知道在馬丁諾夫卡側翼東南這一方向沒有俄軍主力部隊呢?要知道俄軍的部署情況那可都是機密,烏軍很難在第一時間就清楚前方縱深數十公里范圍的俄軍部署詳情。倘若前方有一支俄軍摩步團駐防,那烏軍向奧博揚方向的突擊部隊,無疑是自投羅網。
西爾斯基敢于進行如此潑辣大膽的遠程突襲,很可能是得到了美國衛星照片情報。據說美軍偵察衛星已經發現,俄軍在這一方向數十公里范圍缺乏有力部隊,所以烏軍才敢從這么狹窄的區域直鉆進去,一夜前進 25 公里幾乎不停歇。
這一批烏軍的裝備堪稱精良,所有坦克裝甲車都配備了電子戰系統,用以對抗俄軍的 FPV 無人機,還有折疊式反無人機護目鏡。烏軍裝備有 2017 年改進型 T-64BV 坦克、法國 VAB 輪式裝甲車、美國 M577 裝甲指揮車、英國狼獾裝甲車、MT-LB 型裝甲輸送車、BMP-1 型步兵戰車、波蘭“蟹”式 155 毫米自行火炮和德國 MAN HX81 坦克牽引車,甚至動用了 Man HX81 運輸車。烏軍敢于在這么狹長的區域投入這么多“寶貝”,可見其決心之大。
再說如今的烏軍司令西爾斯基,他與前任司令扎盧日內相比,風格大不相同。扎盧日內更擅長防御,其打法主要是依托防線,以海馬斯、機動炮兵進行遠程精確打擊來消耗俄軍力量。但隨著俄羅斯情報能力和精確打擊能力的提升,以及烏軍后勤越發困難,扎盧日內的打法逐漸難以奏效。
比如,烏軍有美國亞瑟王神劍制導炮彈,可俄軍生產了十倍的紅土地制導炮彈;烏軍有海馬斯制導火箭彈,俄軍則生產出更多的龍卷風精確制導火箭彈。在俄軍情報偵察和精確打擊能力越來越強的情況下,整個戰斗進入了消耗戰階段。在陣地消耗戰中,俄軍的優勢逐漸凸顯。俄軍的 FAB 滑翔制導炸彈精度雖有誤差,但在頓巴斯的陣地戰中卻能發揮巨大作用,專門轟炸烏軍的大型固定目標。
蘇聯為打第三次世界大戰準備了幾十年,儲備了大量武器裝備,雖然有些已落后,但在陣地戰中仍能發揮火力,摧毀烏軍陣地。若繼續這樣硬拼,烏克蘭最終可能只有接受俄羅斯的條件,撤出公投四州割地求和這一條路可走。
西爾斯基是進攻派,在烏軍兵力有限的情況下,打運動戰或許是最佳選擇。與其被動死守、單純挨打,不如主動出擊,讓俄軍脫離陣地和雷區,進入野地戰場,發揮烏軍西方彈藥打擊精度高的優勢。投入到庫爾斯克的幾個烏軍旅,若在頓巴斯戰場,兩三個月可能就會消耗殆盡。但攻入俄羅斯,既能試探俄羅斯底線,減輕其他戰線壓力,說不定還能提升烏克蘭在北約眼中的價值。
各位朋友,對于俄烏戰局的這一變化,您有什么獨到的見解?歡迎在評論區交流分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