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鄧飛
據特區政府統計處最新數字,香港未來人口將于2046年達到819萬,當中65歲以上長者比例高達36%,勞動人口參與率亦會下滑至51.6%,跌幅約3.6%,情況令人擔憂。筆者認為,數字背后反映,香港人口出現嚴重的結構性問題,需要特區政府大刀闊斧改革,扭轉局勢。
回望特區政府統計數字,人口將于2046年增加至819萬,預計未來25年有152萬人凈移入,其中包括89萬名單程證持有人和24萬名外籍家庭傭工。統計處推算,受惠于近年推出的招攬人才和輸入勞工計劃,勞動人口將于2038年達到峰值的366萬,隨后逐漸下降至2046年的358萬。與此同時,65歲以上長者占總人口的比例會由2023年的22.7%上升至2046年的36%,大幅增加撫養比例,意味著香港人口結構將會演會成安老壓力巨大的“倒金字塔”模型。
若然細心觀察,就會發現報告很可能高估初生嬰兒數量的升幅,例如,每一千名適齡女性生育于去年回升至751名,特區政府估算2046年將恢復至938名。然而,上升趨勢仍有待觀察,尤其是相關數字剛于疫情結束前的2022年跌至歷史低位的701名嬰兒。另一方面,施政報告提及的鼓勵生育政策需要時間驗證和檢視,早前更有聲音指出,香港撫育孩童成本依然偏高,輔助生育措施也有限,擔心相關政策無法扭轉生育率下跌的趨勢。
要知道,改變年輕家庭的婚育觀念,是非常困難。以韓國為例,有評論估算該國過去18年投資約380萬億韓元,折合約2.15萬億港元到生育政策,惟成效不彰,影響施政,就連韓國總統尹錫悅都被迫承認,通過花錢解決問題是“沒有奏效”。考慮到韓國的失敗經驗,若然特區政府僅憑一至兩年的數據回升,就判斷初生嬰兒數未來20年呈現升幅,顯然是過于樂觀。
遺憾的是,生育率偏低、勞動人口減少,是不少發達國家或地區必然面對的問題。特區政府需要盡早做好人口政策的整體規劃,除了鼓勵生育之外,還要多管齊下,以高才優才計劃、輸入外地勞工等不同形式,適當地增加勞動人口。
事實上,從內地或海外吸納人力資源,絕非洪水猛獸。以現代史的角度來看,香港素來是移民城市。有分析估計,自1961年到2016年的50年間,有超過200萬名內地同胞移居香港,意味著目前約八成半的香港人口來自內地移民或其后裔。有見及此,特區政府要完善人口政策,制定藍圖,做好解說和倡議,特別是制定預案,針對性地解決住屋、醫療和本地工人就業等難題,以紓緩人口增加帶來的負面影響。
過往的人口政策流于零碎,而最新的統計處數字正好反映,特區政府不得不正視相關問題的嚴重性,所幸香港是個包容開放的全球化城市,而且擁有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有能力吸引世界各地的人才。筆者相信,只要特區政府推動鼓勵生育的社會氛圍,并且適當地引進人才和外來移民,合理地應對安老問題,必定能緩解即將到來的人口結構性危機。
版權聲明:本文系作者原創文章,圖片資料來源于網絡,本文文字內容未經授權嚴禁非法轉載,如需轉載或引用必須征得作者同意并注明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