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不久之前,美日股市經歷了驚魂時刻。
由于美國就業數據明顯下行,以及部分美國科技公司財報顯示收入增速不及預期,市場重新交易美國經濟“硬著陸”的可能,甚至一度預期年內將要降息100BP;并且,日本央行表現出極為鷹派的態度,超預期加息15BP從0-0.1%提高至0.25%左右,日元套息交易平倉引發全球資本市場劇烈波動,日經225指數一度熔斷單日下跌12.4%。
不過,隨著美日股市反抽,很多人認為套息交易誘發的風險已經釋放殆盡,從而放松了對美日股市回調的警惕。但我們依舊認為,盡管美日股市基本收復失地,但其中依然蘊藏著不小的風險,日元繼續升值引發的被動平倉可能只是開始。
1
先來說說所謂的“日元套息交易”是怎么一回事。
眾所周知,日本曾經陷入“失落的30年”,在這30年期間,日本經濟一直都受制于通貨緊縮,物價、工資均長期停滯不前,導致歷屆日本政府都傷透了腦筋。
對于政府來說,最理想的情況是“溫和的通貨膨脹”,這意味著企業所面臨的需求在緩慢增長,不存在過度的供不應求或者產能過剩。由于利潤持續增長,企業對未來預期一片大好,有很強的意愿來雇傭更多的員工,并且愿意提供更高的工資,從而形成投資、消費等環節的良性循環。
為了解決通縮,制造溫和通脹,主流經濟學提出來寬財政和松貨幣兩大辦法:所謂“寬財政”,就是要政府擴大赤字、積極花錢,通過政府購買來托底需求,打通整體經濟循環的脈絡;所謂“松貨幣”,就是要央行調降政策利率,從而降低企業和公眾的融資成本,刺激投資和消費需求,并且,寬松貨幣政策還會導致本幣貶值,有利于增加出口。
不過,主流經濟學也并非萬能,日本央行在連續調低政策利率之后,驚恐地發現,常規的貨幣政策居然已經失效了。即使是政策利率已經降低至0%,公眾依然不愿意借錢消費,企業也不愿意借錢投資,這已經不是融資成本的問題,而是整個國家和民族對于未來的信心問題。
對此,日本央行劍走偏鋒,主要從兩方面著手,一是量化寬松,通過購買國債、ETF等資產,直接向金融體系注入更多的流動性,二是負利率,日本央行曾實現長達8年的負利率政策,直到2024年3月才加息至0~0.1%,使得貨幣政策向正?;貧w。
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由于日本長期處于低利率,甚至負利率,很多人就會在日本借入日元再兌換成為其他貨幣,然后去投資日股、美股、美債等資產。例如,巴菲特便通過伯克希爾在日本發行了上千億日元債券,并大舉買入五大商社為代表的日股,鑒于五大商社的股息率為5%左右,而伯克希爾的日元債券收益率在1%左右,相當于可以獲得4%的利差。
從事這一交易的不僅僅是金融巨頭,普通人同樣從中獲益匪淺。例如,在國際市場上大名鼎鼎的“渡邊太太”,便是掌控著理財大權的日本家庭主婦們,通過拆借低息日元,投資于高收益率境外債券或外匯存款,典型的如同美債、澳債等,套取利差收益。
不過,我們可以看出,既然借的是日元,要還的自然也是日元。這就導致日元套息交易的投資者們面臨著一個普遍的風險,即日元匯率的快速上升,而這往往又與日央行加息息息相關。
2
再來說說美日股市近年的上漲是怎么一回事。
美國股市的上漲其實是非常顛覆常識的。我們都知道美國自2022年便開啟了加息,政策利率不斷上升,按理說,無風險利率上升意味著折現值減少,股市本該下跌才對。
但正所謂“凡事都有例外”,本輪美國股市上漲主要是以“Magnificent Seven”為代表的科技股上漲帶來的行情,以2023年為例,這7大股票平均漲幅為105%,其中英偉達、臉書分別以239%、194%的漲幅領跑納斯達克100所有成份股。
原因不言自明,科技股的業績與政策利率的相關性很小,以ChatGPT為代表的人工智能產品火爆全球,被認為是人類下一場工業革命的希望,不論是中國的百度還是美國的谷歌都在搶購和囤積芯片,英偉達通過賣鏟子大發其財。
日股的邏輯則更為簡單,由于日本上市公司在海外有很大的產業,并且利潤要計入在國內的母公司,日元貶值意味著利潤增加。以美元兌日元為例,上半年貶值幅度達到了14.08%,這意味日企即使業績停滯不前,僅僅是本幣貶值帶來的海外收入匯兌收益就在10%以上。
然而,這兩個邏輯都存在反轉的可能性,并非是可以永久演繹下去的。
對于美股來說,最大的問題是人工智能暫時還沒有轉變為生產力,盡管所有人都可以預期人工智能會是未來重要的發展方向,但從來不是方向對了,股票就會上漲。在21世紀初的互聯網泡沫中,即使是微軟、亞馬遜、英特爾這樣的好公司也跌幅巨大,亞馬遜甚至一度下跌95%。
沒人可以否認互聯網是正確的方向,也沒人可以否定微軟、亞馬遜、英特爾是偉大的公司,但人們在大喜之后的大悲,在希望之后的絕望,往往都會導致市場產生巨幅波動,這是人性決定的,它無法避免、永遠存在。
目前,科技股業績開始不及預期導致股價下跌可能就是一個開始,道理很簡單,市場把預期打得太滿了,人的欲望是無限的,公司的增長卻是有限的。一旦人們發現人工智能不過是另一個美麗泡沫,由此引發的出逃便可能導致踩踏式下跌。
對于美股來說,最好的出路是對利率變化較為敏感,以羅素2000為代表的價值股、周期股接棒。但這一前提是美國經濟不陷入衰退,否則覆巢之下豈有完卵。
對日股來說,日元升值這一條就夠了,畢竟日本經濟尚未有起色,上半年GDP增長率僅為-0.7%,甚至還在萎縮。與之相對的,上半年日本經常項目順差同比增59.2%,成為日本經濟最后的救命稻草。
僅僅7月一個月,美元兌日元就升值了6.77%,相當于半年的利好1個月就消失了。如果沒有提前鎖定匯率,日企下半年的利潤大概不會特別好看。
3
現在已經出現了一些危險的苗頭。
一是羅素2000并沒有像預想中那樣接棒科技股。截至8月12日,羅素2000年內漲幅僅為1.73%,如果將時間限制在降息預期升溫的7月初,則自7月初到現在漲幅為0.70%。顯然,市場并沒有交易科技股和價值股之間的接棒,反而是在交易美國經濟的全面衰退。
二是美聯儲降息會不斷壓縮美日利差,極有可能引發大規模平倉。盡管日央行在市場壓力下放出鴿派聲音,甚至日央行副行長內田真一還承諾在市場不穩定時不會加息。但我們要注意的是,美日利差不僅僅取決于日央行動作,還與美聯儲寬松節奏息息相關,一旦美聯儲降息,美日利差必將明顯壓縮,日元就會被動升值,從而誘發日元空頭頭寸再次大規模平倉,投資者可能被迫賣出美股、美債、日股等資產來買入日元。
三是美國經濟“硬著陸”的可能性正在上升。根據薩姆法則,當失業率的3個月平均值上升較過去12個月的最低值高出0.50個百分點時,就會觸發衰退。美國7月失業率意外升至4.3%,成功觸發這一法則的臨界值。這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市場對于美國經濟衰退的擔憂,對于美債的配置力度可能會加大,進而導致美債收益率下降,美日之間的利差進一步壓縮。從美債收益率走勢來看,年內10年美債收益率最高為4.742%,但到8月13日僅有3.914%,跌幅達到了82.8BP,可謂是極為驚人。
還有一點要注意的是,市場上大多討論套息交易平倉的研究主要還是線性的,忽略了集中平倉可能會導致的尾部風險。從歷史上看,市場上從來不乏聰明人,當一項邏輯反轉時,往往會導致非理性的踩踏式出逃,由此帶來的損失不可小覷。
最糟糕的情況會是什么呢?美聯儲降息,又或是哪項經濟數據不盡人意,美元指數和美債收益率大幅下行,日元套息交易遭遇匯息雙殺集中平倉,最終導致美股、日股等大幅下跌。如果再遇上科技股巨頭的財報不及預期,可能就更加危險了。
在經歷上一輪下跌之后,美日股市又有反彈的趨勢,但其實我們要是關注市場的話,可以發現,每次大跌之前都會有反彈,畢竟總有逆勢而為的投資者在打賭這只是一次正常調整。
但無論如何,這次美日股市和之前已經有很大的不同,正如我們之前所說,之前支持美日股市上漲的邏輯已經不再有堅實的基礎。
至少目前來看,美日股市的風險肯定要大于機會的。
【注: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在任何情況下,本訂閱號所載信息或所表述意見僅為觀點交流,并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除專門備注外,本文研究數據由同花順iFinD提供支持】
本文由“星圖金融研究院”原創,作者為星圖金融研究院研究員武澤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