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浩源媽媽
現在的孩子怎么這么“費媽”呢?
有媽媽吐槽自己的孩子:干啥都是和擠牙膏一樣,不催不動。
沒想到,好多媽媽對此都表示很“羨慕”:這樣的孩子就算好的了,更要命的是你催,他也不動。
好話說盡,道理講爛,可就是不聽。
家長真是欲哭無淚。
這讓我想起蘇格拉底的一句話,他說:
育,不是無休止的說教與拉扯,而在于喚醒孩子內心深處的力量——內驅力。
確實,有時候孩子不學習,并不是我們道理講得不夠多,也不是我們催的次數不夠多,而是沒有激發出孩子的內驅力。
內驅力就好比是發動機,它是一股源自內心的動力,它才是推動著孩子不斷前行、自我超越的關鍵。
而缺乏內驅力的孩子,常常表現得拖拉、磨蹭、對學習沒興趣。
孩子心煩,父母焦慮,“雞飛狗跳”的“費媽”生活就成了常態。
人民日報推薦:頻繁讓孩子看這6部紀錄片,輕松激發孩子內驅力,孩子更自律!
一:《翻山涉水去上學》
這是一部教會孩子堅持與夢想的力量的紀錄片。
《翻山涉水去上學》這部紀錄片,用鏡頭捕捉了這些孩子不屈不撓的求學之路。
當我們的孩子還在抱怨父母接送自己上學時,開的車不如同學家的好時,這些孩子卻連一條安全的上學之路都沒有。
他們每天需要翻越崇山峻嶺,趟過湍急河流,踏過崎嶇山路,頂著惡劣天氣,經過“九九八十一難”才能到達學校。
就像這位網友的評論中所說:
“有的孩子僅上學的路上,就花光了所有的力氣。
我們討厭讀書,而他們為了讀書每天獨自面對死亡。”
但就是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他們仍然沒有放棄學習的機會。
影片中的每一幀畫面,都能讓孩子深刻體會到“為什么而學習”?
除了分數和名次,學習更是為了實現夢想,為了改變命運。
作為同齡人,相信孩子看到這一幕幕的畫面后,內心會被深深的觸動,內驅力也會被悄悄激發出來。
二:《18歲的流水線》
這是一部能夠喚醒孩子教育的價值與意義的紀錄片。
職業不分貴賤,但我們仍舊要努力給自己更多選擇的機會!
《18歲的流水線》這部紀錄片,通過對比同齡孩子的不同生活狀態,引發大家對于教育價值和人生選擇的深刻思考。
每天在流水線上日復一日地重復著機械的工作的孩子,他們似乎已經提前過上了“退休生活”,單調且乏味。
而與之同齡的大學生,他們或許暫時還沒有工作,但因為有夢想,他們的生活每天都充滿斗志。
人總是在失去了之后,才會意識到自己失去的究竟是什么。
《18歲的流水線》激勵著孩子們珍惜青春,讓孩子們知道,教育不是一紙文憑。
讀書也從來不是為了滿足父母的期待或者完成老師的要求。
它是為了自己過上更舒適、更有價值感的人生。
它是讓你未來擁有更多選擇機會的奠基石。
三:《高考》
高考不能決定命運,但它卻是普通人改變命運最好走的路。
無論你對高考有多少“怨言”,都無法改變一個事實——對于出身普通的孩子來說,唯一能改寫命運的,就是這場相對公平的考試。
在《高考》這部紀錄片中,開頭就用鏡頭對準了號稱“亞洲最大的高考工廠”的毛坦廠中學。
一位女孩兒的話讓人淚目,她說:
“不考,會‘死’得更慘,考了還有希望呢”。
為什么他們日復一日地做題做到崩潰都不曾放棄?
為什么父母砸禍賣鐵也要供他們上學?
因為他們知道,想要走出大山,想要擺脫貧困,只有高考這一條路。
相信孩子們在看完這部紀錄片后,都會讀書、學習的意義有一個更深入的思考。
四:《出路》
這部紀錄片讓孩子們意識到,人生選擇的多樣性和重要性。
導演鄭瓊歷時6年,跟蹤了三個階層,農村、小鎮、一線城市的三個孩子,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記錄了他們的成長歷程。
命運的不公平我們似乎已經司空見慣,這部紀錄片真實得幾乎有些殘酷了,社會階層決定了父母自己的價值觀,這又進一步決定了孩子最后能成為什么樣的人。
可是,它同時讓孩子們明白:“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無論出身如何,無論生活有多艱難,只要心中有夢想,只要咬牙不放棄,終會到達屬于自己的那座高峰。
正所謂: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待生活如初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