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原作于2022年初,現在稍作修改再次發布。因為兩年多過去了,許多事情發生了變化,又好像什么都沒有變化。所以當初寫的文章現在應該還有指導意義。你覺得是這樣嗎?
差不多兩年半以前,即2022年2月22日,某A股券商的“策略資產配置首席分析師”(我一直沒搞清楚這個頭銜的關鍵詞是“策略”還是“資產配置”),邀請復旦大學著名國際政治研究專家——沈逸教授,召開了一場題為《一場打不起來的戰爭:美歐俄大國博弈視角下的烏克蘭問題》的專家電話會議。
后來的事實證明,弗拉基米爾·普京大帝還是給了點面子的,沒有在2月22日當天開戰,居然活生生地忍到了2月24日。但是,這并沒有妨礙那位“策略資產配置首席分析師”和沈逸教授一起,淪為社交媒體的超級笑柄。在那個星期,我起碼看到這個截圖在朋友圈被轉發了20多次,在微博被轉發了2000多次。有人問了一個嚴肅的問題:“沈逸老師的專家費需要退還嗎?”
別誤會,我認為沈逸老師是一位很有學術水平的國際政治學家——B站的199萬粉絲,以及觀視頻工作室“四大臺柱”的身份,已經足以證明其水平。問題在于,烏克蘭局勢顯然不在他的研究范圍之內。根據我對沈逸老師的觀察,他擅長的研究課題包括:美國政府如何失敗,美國人民如何痛苦,美國經濟如何即將崩潰,以及美國軍隊如何不堪一擊。十年前就是這樣,今天還是這樣。只要美國有幸不崩潰,沈逸老師的學術研究就可以進行下去,直到地老天荒。
當然,在漫長的研究歷程中,沈逸老師也發表過一些有爭議的言論,經常被微博和知乎網友掛出來批判。例如,他一度把阿里云托管的網站,誤認為阿里巴巴主辦的網站,并且為此與微博網友唇槍舌劍。總體看來,沈逸老師的學術水平還是值得認可的,但我不會建議任何嚴肅的投資者參考他的學術研究。假設你從十年前開始相信他關于“美國經濟分分鐘崩潰、美國霸主地位日薄西山”的言論,那你就會錯過美股歷史上最壯觀的大牛市,從而少賺一大筆錢。
咳咳,閑話少說,書歸正傳。咱們都知道,A股券商研究非常良莠不齊,其中最被詬病的是海外研究。在最廣泛的意義上,A股券商的海外研究分為如下三類:
中概股(包括港股)研究。這些公司本來就是國內公司,只是在海外資本市場上市而已。所以,國內券商還是能研究出一些東西的,偶爾還能看得比較準。
海外公司(尤其是美股公司)的研究。這個領域最不受重視,因為大部分國內機構買不了這些“純粹的美股”;就算要買,也會聽外資投行而非國內券商的觀點。一般而言,這些研究都是拿來刷KPI的,并無市場影響力。
海外宏觀及策略研究,例如美國經濟增長率和通貨膨脹率,美股點位,歐盟貿易政策,以及烏克蘭戰爭這種國際地緣政治問題。這個領域堪稱A股券商跳大神的集大成者,不但跳得多,而且姿勢花樣百出,極具娛樂性。
2022年初,江湖上流傳著一個段子:“對美聯儲加息問題(注:今年應該是降息問題)研究最多的,不是華爾街投行,而是A股券商,迄今已經對加息問題發表了400多份研究報告。”我沒有驗證過這個數字,但是A股券商對“美聯儲加息”所發表的研究數量,很可能大幅超越了它們的美國同行,而且觀點千奇百怪,大幅拓寬了人類想象力的邊界。每次我讀到這些報告,就不禁陷入沉思:如果中國的科幻電事業是由這些“海外宏觀/海外策略首席分析師”去策劃、去編劇、去導演的話,可能早就把好萊塢徹底擊潰了。
與烏克蘭問題相比,美聯儲加息問題就算不了什么了。有趣的是,A股券商的海外研究團隊對烏克蘭問題的研究觀點高度一致——戰爭打不起來,因為大家都是理性人,要做生意,喊打喊殺是為了談判,股市不會受到影響……
現在我們都知道了:在烏克蘭問題上,一定至少有一方勢力“不夠理性”,導致戰爭居然打起來了。至于到底是哪一方不理性,我不太清楚;但我可以斷言,A股券商的海外首席們肯定不太理性,也沒有幫助任何客戶避免損失。
由此引發了我的一個深藏心底已久的疑惑:為什么A股券商如此熱衷于研究海外宏觀形勢?眾所周知,它們不具備對海外宏觀研究的任何資源稟賦:
首先,任何身在中國的分析師,都不具備對美國、歐盟或俄羅斯的宏觀政策的任何信息優勢。A股券商的國內宏觀/策略首席,經常可以自稱“我在海里有人”,或者至少“我在某部委有人”,總能騙到一些人相信;但是任何首席恐怕都做不到“我在白宮有人”“我在克里姆林宮有人”。跟我們這些業余愛好者一樣,他們的信息來源也無非是新聞網站的大雜燴,甚至不一定來自英文網站。
其次,絕大部分國內研究人員,并不清楚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公共事務決策流程。就拿美國對Facebook和蘋果的反壟斷訴訟而言,很多研究報告甚至連訴訟進行到了什么階段、當前的法官判決有什么約束力都不清楚。至于把西方國家的立法、行政命令、司法判決搞混的情況,就更是屢見不鮮。搞不懂人家的游戲規則,還能研究人家的什么經濟政策?莫名其妙。
最后,就算能把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宏觀經濟研究清楚,對國內投資者的大本營——A股市場,意義也是比較有限的。眾所周知,A股與美股的聯動性很弱(要不然就不會出現過去十年美股大牛市、A股波瀾不驚的狀況了),美國經濟政策當然對A股有一些影響,但不是決定性影響。就拿美聯儲加息來說,對國內貨幣政策有一些間接的影響,僅此而已。決定中國宏觀和產業政策的因素太多了,研究A股的宏觀基本面還是要立足于中國的國情,歷史反復證明了這一點。
不過,如果你要研究港股,尤其是港股里面外資占比較高的大盤股,海外宏觀還是需要研究一下的——烏克蘭局勢緊張初期,恒生指數變成了全球跌得最慘的指數,不久之后才被俄羅斯RTS指數所超過。如果你確實有志于把全球宏觀形勢搞清楚,我的建議一直是:學好英語,直接閱讀英文新聞和研究報告,關注英文社交媒體,盡量不要看中文資料。
我還想強調一下:不但在研究全球宏觀經濟的過程中要少看中文材料、多看英文材料,在研究任何全球尖端行業(例如科技、新能源)的時候,都要盡可能閱讀第一手的英文材料。比方說,我最近就在認真研讀MAGA等美國科技巨頭的財報、電話會議紀要,希望能夠有所收獲。雖然文字資料肯定有局限性,但英文資料在廣度和深度上遠遠超過了中文,至少是比中文資料有用的。
因此,學好英語是第一生產力。在現代社會,從事任何專業工作,不精通英語就相當于聾子、瞎子、啞巴,只能沉浸于沈逸教授的學術研究成果,或“策略資產配置首席分析師”的深度研究報告當中。
所以,少年們,好好學英語吧!(本文不賣課,想學的朋友請自行尋找最適合自己的學習途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