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有云:“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戰爭想要取得勝利,除了依靠統帥卓越的指揮能力和將士們不畏犧牲、敢打敢拼外,更重要的還要有完備的后勤保障。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戰爭其實打得就是保障。
比如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由于沒有完備的后勤保障體系,導致我志愿軍每次的攻勢只能維持7天左右。
時任“聯合國軍”總司令李奇微很快便發現了這個問題,將其稱之為“禮拜攻勢”,并迅速調整作戰方式,即在我軍攻勢接近尾聲時再發起攻擊,以至于給我軍造成了不小的損失。聶帥在戰后曾總結說:
“嚴格地說,我們是從抗美援朝戰爭中,才充分認識到后勤工作在現代戰爭中的重要性的。打一場現代戰爭,在很大程度上是人力物力的競賽。”
事實上,從建軍伊始,我軍就非常重視后勤保障工作,并為此做了很大的努力,期間也涌現出了很多著名的人物,比如被毛主席稱為“紅軍大管家”的楊至誠、現代后勤工作的開拓者洪學智,以及我們本文的主人公,我軍后勤工作的創始人和卓越領導人之一——楊立三等。那么,他有著什么樣的故事呢?
楊立三,湖南省長沙縣人,1900年11月出生。
與楊至誠、洪學智等人“半路出家”不同的是,楊立三早在湘軍時期就已經和后勤工作打交道了,那時,他先后擔任過湖南陸軍第十五團司務長、孫中山討賊軍浙軍第一路軍軍需官等職。
1938年“秋收起義”后,他又一直從事后勤工作,被譽為國家和軍隊的“紅色管家人”。
楊立三做事勤勉認真、一絲不茍,尤其在“花錢”上面更是“斤斤計較”,超一厘錢也不行。
比如1932年夏,由于當時我軍供給困難,無法給戰士們發單衣,加上又沒有縫紉廠,所以上級便決定給每人發三角五分錢買布,自己動手做衣服。不過,按照當時的物價,買一套軍裝的布料至少需要四角一分錢,這點錢根本不夠。
在此情況下,時任中革軍委總供給部部長楊立三親自到布店去打聽比價,算來算去,發現這點錢確實不夠做一套軍裝。
楊立三回來后左思右想,最后給出了一個比較合適的方案,那就是買白布來自己染。當時,做一套軍裝的白布只需要三角錢,而染色僅需五分錢,加起來剛好三角五分錢。
可問題是,做一套衣服除了要有布料外,還需要針線和剪裁,這些錢又從何而來呢?對此,有一些領導提出,實在不行就加一點錢好了。當然,這確實是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畢竟只是針線和裁剪費用的話,本身也花不了多少錢。
但楊立三卻毫不猶豫地給拒絕了,因為他深知紅軍經費的緊張和財務制度的嚴肅性,他堅決地說道:“超一厘錢也不行”。
那既然如此,軍裝的問題又該如何解決呢?
楊立三經過反復核算,最終決定從布料入手,即買稍微次一點的白布,自己染,加上裁剪、針線,總共加起來剛好是三角五分錢,這樣既解決了問題,也沒有超支。
楊立三不僅精于計算,而且還非常善于創造,比如在抗日戰爭時期,他就創造出了一個“饻(xi)”字。創造這個字,主要跟我軍當時的各種費用有關。
1940年,由于抗戰局勢緊張,后勤保障嚴重不足,加上物價飛漲,時任八路軍后勤部部長兼政委的楊立三與其他領導一起經過反復調查研究后,決定將原來以貨幣為單位計發工資,改為以實物計發工資。
這樣一來,無論物價怎樣漲,大家得到的實惠都不會改變。而這個實物,就是小米。
比如就拿津貼費來說,原來每月1.5元的津貼就改為發小米12兩(當時一斤合16兩),菜金每人每日改發3兩小米等。到后來,從部隊到地方都改用小米計發。
而這個時候,就要用一個字來表示這種“實物”的名稱,于是,楊立三就用“食”字和“衣”字,創造出了一個全新的漢字——“饻(xi)”。一饻,就包括中等小米2斤,中等小麥2斤,食油5錢,鹽5錢,中等家用煤1斤半。
值得一提的是,這種“實物分”制,一直實行到建國后1950年物價穩定后才取消。
以至于當著名經濟學家、愛國民主人士章乃器先生看到我軍所制定的供給標準和供給制度時,不由得稱贊道:“這是一門極其具體復雜的科學,共產黨真了不起啊!”
新中國成立后,楊立三擔任解放軍總后勤部部長兼國家食品工業部部長。
按照相關制度,部隊的高級首長都是要配警衛員的,楊立三作為全軍的總后勤部部長,除了配警衛員外,還有通信員和炊事員。
但楊立三卻對此表示很不自在,他不習慣這么多人為自己一個人服務,他還說:自己做后勤工作就是為革命事業服務的,是人民的勤務員,自己怎么能讓這么多人為自己服務,這不是浪費革命力量嗎?
于是,楊立三便找到相關部門,要求撤掉自己的炊事員和通信員,只留下一個警衛員。
雖身居高位,但農民出生的楊立三卻依舊忘不了勞動,在工作閑暇之余,他總會到地里去刨一刨、挖一挖,種一些瓜果蔬菜,不僅自給自足,還經常給戰友和下屬們分享。
1953年10月后,楊立三擔任總財務部部長。然而,由于長期辛苦的工作,楊立三的身體已經是每況愈下,1954年5月,楊立三終于病倒了。
由于當時國內的醫療技術不太先進,于是組織上便決定將其送到蘇聯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宮醫院治療。
怎料,當楊立三得知組織上要將他送到蘇聯治療時,他首先考慮竟不是能不能治好,而是花錢太多,而且還是花國家的外匯,這很不“劃算”。最后還是在周總理和軍委領導的一再勸說下,楊立三才勉強同意前往莫斯科治療。
然而,此次莫斯科之行還是沒能將其治愈,這年11月28日,楊立三將軍與世長辭,年僅54歲。而就在他去世的第二年,新中國舉行了首次“大授銜”儀式,按將軍的功勞和資歷,評個上將是完全沒有任何問題的。
但可惜的是,將軍卻沒能等到這一天。
楊立三將軍去世后,首都各界為其舉行了隆重的吊唁活動。
追悼會結束后,周總理和彭老總、賀老總、陳老總、聶帥、葉帥5位開國元帥親自在前面為楊立三將軍執紼引棺送靈。到八寶山后,周總理眼含熱淚與楊立三將軍做了最后的告別……
楊立三將軍的逝世,無疑是黨和國家的一大損失。然將軍雖逝,但其為我軍后勤工作建設與發展所作出的貢獻,以及其身上崇高的精神品質,卻永遠留在了我們每一個人心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