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星星盼月亮,這回美聯儲可能是真的要降息。
7月以來,“降息交易”席卷美國金融市場,整個市場已幾乎全面押寶9月降息,包括之前鐵桿加息派的杜德利都已經改口,而且說降息越快越好。
現在回頭看,之前兩年多,美聯儲的連續加息,真的是讓全世界都苦不堪言,大量資金涌向美國,搞得一大堆貨幣是一貶再貶。
尤其亞洲國家,簡直是排著隊被美國人痛宰。
4月份,日元、泰銖、印尼盾、越南盾等集體暴跌,不少貨幣跌幅甚至超過了10%。
其中,日元兌美元匯率甚至一度跌破了160關口,創下了泡沫危機以來的最低記錄。
更不講道理的是,這幾年美國國內通脹非常嚴重,但美元指數卻一直頂在100以上的高位,這樣違背常理,實際所反映的正是美元的霸道與霸權。
而且不論美元是漲是跌,它都能以一種最合適的刀法,收割外國財富,其他國家面對美元霸權,卻橫豎都像根韭菜。
眾所周知,美元之所以能夠成為世界貨幣,源于布雷頓森林體系。
這個體系,咱們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美元與黃金掛鉤,其他貨幣與美元掛鉤,以形成固定匯率。
這么干,對全世界的好處,是能夠快速恢復二戰造成的金融混亂。同時匯率固定,大家又都認準美元,這也有利于國際貿易的穩定。
當然,這里頭最大的受益者還是美國自己。
因為美元成為國際貨幣,各國經濟要發展,生產的產品要在國際上要有競爭力,就得保證以美元計價的時候,價格不能太高,這也就意味著要避免本幣對美元升值。
平衡匯率的一個主要方式,就是各國不斷拿本幣去置換成美元。
那外國拿了這么多美元,也不能白放著,于是很大一部分又會變成美債吃利息。
同樣的,美國拿到美元,也不能不用,于是它又會變成對外國的投資和消費。
這也就形成了美元的國際循環。
但問題也在這中間產生了。
從前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各國為了保持產品競爭力,本幣實際上是被低估了,那反過來講,也就等于是美元被高估。
這意味著美國,不管是購買外國商品,還是投資外國資產,拿到的都是折扣價。
還不止如此,美元轉了這么一圈,其實相當于了“各國賺錢美國花”。
花別人的錢,辦自己的事,當然是想怎么花就怎么花,所以美國政府也不在意財政平衡,印鈔機開得飛起。
結果就是60年代起,美國面臨嚴重通脹,當時核心CPI從1.5%一路猛增到10%以上,美元貶值的壓力極大。
布雷頓森林體系所規定的35美元一盎司黃金的官價,根本就維持不住。
同時代的經濟學家特里芬也指出,美元作為國際貨幣,隨著國際貿易繁榮,它必然會持續流出,導致美國形成長期的逆差。
但同時,布雷頓森林體系又規定了美元錨定黃金,那為了穩定市場信心,保持美元對黃金的可兌換性,它又反過來要求美國形成長期的順差。
這就是著名的特里芬難題,在幣值穩定和國際貨幣身份中,美元注定只能選擇一個。
實際上,后來的發展也是如此。
隨著西歐日本的復蘇,他們膽子和聲音也越來越大,看著手里的美元變毛,也是非常不滿。所以紛紛起來,要求美國履行義務,穩定美元兌黃金匯率。
法國的戴高樂,在1965年就非常尖銳地批評道:“美國享受著美元所創造的超級特權和不流眼淚的赤字,她用一錢不值的廢紙去掠奪其他民族的資源和工廠。”
后來戴高樂還要求法國央行把美元全部換成黃金,直接助推了1968年美元危機的爆發。
美國被盟友指責和兌現壓力搞得焦頭爛額,在60年代以后,連續爆發了4次大規模的美元危機,三分之二的黃金儲備都被外國兌走。
風雨飄搖下,布雷頓森林體系也不得不在1973年宣告終結,美元不再掛鉤黃金,各國貨幣也進入了浮動匯率時代。
當時許多人都以為,美元重蹈了英鎊的覆轍,未來的世界,將是德國馬克、日元、英鎊、美元并重的時代。
然而,這種預期很快就落空了。
70年代之后,各國相對力量的變化,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世界格局,美國依然是最為強大的國家,美元也依然是最強勢的貨幣。
更關鍵的是,此時美元又找到了兩根重要支柱,一個是石油,另一個就是金融。
首先是石油,70年代,美國跟最大產油國沙特阿拉伯達成秘密協定,雙方同意美元作為石油國際貿易的唯一計價貨幣。
世界各國只要離不開石油貿易,也就離不開美元儲備,美元雖然與黃金脫錨,但靠著跟石油綁定,依舊是地球上最重要的世界貨幣。
除了石油,金融上的一系列進步,也在鞏固著美元的霸權地位。
70年代開始,主張政府干預的凱恩斯主義逐漸式微,取而代之的是以哈耶克、弗里德曼、盧卡斯為代表的新自由主義各個流派。
人們逐漸相信,各種資產可以在自由市場中自我調節,金融自由化的思想廣泛流傳,并得到了卡特、里根等多位總統的踐行。
與此同時,伴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一大批新技術在美國金融市場得到率先應用,證券交易的效率和深度都大大提升。
最典型的就是納斯達克,它的本意是“美國證券交易商自動報價系統”,從60年代末的試運營開始,就啟用了計算機系統。一年之內,納斯達克的交易量就達到了800萬股,超過了所有地區性證券交易所交易量的總和。
在70年代以前,美國金融市場就已經獨步武林,而在新自由主義和新技術應用的共同催化下,更是讓它的規模和流動性都遙遙領先。
受此影響,大量的外國資本流入美國,這反過來又進一步地強化了美國金融市場的吸引力。
而隨著更多金融衍生品的發明,許多交易已經能脫離實體自我循環,這中間只需要一個媒介,那就是美元。
所以我們看到了,在現實的貿易體系中,石油與美元深度綁定,而在“虛擬”的金融體系中,美元更是成為人們交易的核心。
這一虛一實兩大支柱,讓美元脫鉤黃金之后,依舊保持著霸權地位,而且更“美妙”的是,沒有了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約束,美元反而更加肆無忌憚,無所顧忌。
在理想狀態下,美國為了維持美元霸權,至少要承擔三重責任或義務。
一是穩定國際匯率,二是為世界剩余產品提供市場,三是在經濟危機的時候,作為最后貸款人出手救市。
然而現實我們已經看到了,這三點不要說讓美國遵守,他能不主動破壞,都足夠世界人民燒高香。
先說匯率,在布雷頓森林體系終結之后,美元就變成了純粹的信用貨幣,而咱們都知道,“信用”這個東西,往往直到違約前的那一刻,都是完好無損的。
所以美元不用錨定黃金,美國政府也無意去控制財政赤字,因為只要美元國際循環一直存在,他們就能夠通過借新還舊,源源不斷地獲取廉價的外國商品和資本。
結果穩定匯率成了“各家自掃門前雪”,甚至很多時候,美元本身就是國際匯率暴起暴落的最大禍源。
比如1985年通過廣場協議,美國為了減少貿易赤字,強行要求馬克、日元等對美元升值。
其中日元升值最猛,三年時間里,就從1美元比260日元拉到了1比120多,而在之后還在不斷升值。
然而,嚴重高估的日元幣值,導致了日本資產按美元計價全在翻倍成長,這就極大地刺激了日本股票和房地產市場的虛假繁榮。
最終結果便是90年代的泡沫破滅和日本經濟長期停滯,并間接造成了之后的亞洲金融風暴。
同樣,作為世界市場,美國也從未完整地執行過。
通過單邊制裁和貿易戰,美國長期拒絕一些國家和一些商品進入,這不但是冷戰期間對蘇聯陣營如此,包括對日本和西德這些盟友,美國一樣沒少揮舞過制裁的大棒。
再到這幾年的貿易戰,咱們也是有了非常深刻的體會。
至于最后,美國應該作為經濟危機“救市主”這點,那就更為諷刺了。
因為最近20年,經濟危機的最大的源頭,不是別人,正是美國。
這里都不用提當年次貸危機,光是美聯儲的降息升息,都已經讓各國怨聲載道。
在降息周期,如2001年到2003年,能夠連續執行13次,將聯邦基金利率從6.5%的歷史高點降至1%的低位。
在升息周期,如2022到2023年,也能連續執行11次,從0到0.25%拉到5.25%到5.5%。
美聯儲的大開大合,實質就是“美國感冒,世界吃藥”,不管愿不愿意,全世界都得為美國利益買單。
美國經濟下行時,它大水漫灌,濫發貨幣,結果是外國美債貶值,被強行征收了一波通貨膨脹稅;而等到美國通脹壓不住了,美聯儲就暴力加息,刺激外國資本流入美國,加速各國貨幣貶值,從而收割海外資產。
而美元可以不在意世界,世界卻不能不在乎美元,作為世界貨幣,各國央行都存有極大規模的美元資產,對美元匯率,依然是最重要的國際貿易指標。
這就陷入一個怪圈,人人都深受美元霸權之苦,但又都無法舍棄美元。
所以,美國貨幣擴張,各國就得跟進放水,美國貨幣收緊,各國也得同步緊縮,只是這些動作,都無法從根本上改變世界被美元收割的命運。
越來越多人認識到,美元霸權已經膨脹到了一個不講道理的地位,多年以來也一直有人在呼吁,要改變美元獨霸地位。
可中國有一句老話,“山中無老虎,猴子稱霸王”,英文里也有類似的俗語“盲人國里,獨眼稱王”。
盡管美元霸權如此蠻橫,但讓人感到尷尬的是,當今世界上,美元依然是唯一的那只獨眼猴子。
石油貨幣,金融優勢,以及背后的綜合國力,共同決定了美元在國際上的首要地位。
只要各國政府依然把美債作為主要投資渠道,只要各國公司依然把美股上市當做戰略目標,只要各國制造業依然需要石油和國際市場,那么美元的地位就難以撼動。而且隨著各國日漸增高的美元資產,它還能不斷地得到自我強化。
批判一個舊世界是容易的,但真正的問題是,我們到底該如何建立一個新世界?
而這,或許才是美元有恃無恐的最終原因。
你對美元霸權是怎么看的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