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廟、科巷、明瓦廊、三七八巷、茶南,傳統「吃貨根據地」吃過八百遍。
生活在繼續,挖掘新據點當然也不能停。
目光看向地鐵三號線的浮橋站。
春天時,浮橋站旁邊的珍珠河因為櫻花被封神。#小眾賞櫻地#,#河畔櫻花#,#絕美夜櫻#,流量涌向浮橋。
其實,浮橋藏不住的還有寶藏小店。相信我,吃掉浮橋。
從3號線浮橋站3B出口出來,沿著太平北路,向北百米,就能看到王記肉夾饃。
開了快十年的店,門頭是真的小。如果不是熟門熟路的老客,需要一路留心找,才不會錯過。
王記肉夾饃,點一次才知道為啥被列入好多人的私藏。
9塊錢的豬肉香干肉夾饃,鹵過的豬前腿肉,肥瘦比肉接近完美的三七開。加上香干青椒,剁碎再澆上靈魂鹵汁。
白饃是現做現烤。最讓吃貨滿意的大招來了:因為餡料貨真價實,老板得費勁才能把案板上的都塞進饃里。
塞滿了,再塞,繼續塞……塞到你感動!
9塊錢的肉夾饃,超級值,一點都不背刺吃貨。咬下去的每一口,鹵汁浸潤,實實在在。
從此,繼三牌樓呂記、中華門賀記之后,我的南京肉夾饃版圖,又多了浮橋王記肉夾饃!
久記酒釀在浮橋站3A出口,一路向東,溫莎對面。
紅豆酒釀、桂花酒釀、酒釀蛋花、薺菜肉大湯圓、酒釀豆花凍……在久記,你可以找到酒釀與元宵的各種吃法。
夏天沒什么胃口,可以點個桂花酒釀元宵,小元宵糯糯嘰嘰,酒釀冰冰涼涼讓人微醺上頭。
冰柜里取出來的米酒汁,打包走,原諒高溫的南京。
從珠江路雄獅國際大廈旁的巷子鉆進文德里的巷子,走幾步路,就能看到馬記米線。
骨湯肉醬米線,徐州人一看就秒懂。
大筒骨熬湯,澆上肉沫醬,再配上獨家熬制的辣椒油與徐州米醋……
一碗米線,酸辣疊buff,這很徐州。
老馬家的米線,比南京米線更細,煮過也更入味。
老馬從螺螄粉汲取的靈感炸蛋,配上蘭花干,YYDS。熱愛嗦粉的徐州人,在老馬米線找到舌尖上的故鄉共鳴。
路過碑亭巷,記得去來福食糖喝一碗糖水。
木質小屋,經常是滿滿一屋子喝糖水的人。菜單別出心裁,麻繩懸掛著甜品名,點單像是在翻牌。
招牌鳳梨冰,挖空了果肉的鳳梨當餐具,鋪上芒果冰沙,酸酸甜甜,一口涼到心尖。
可可口味的麻薯,入口綿密糯香,可可味濃郁。
楊枝甘露冰粉,糯糯嘰嘰愛好者沒法拒絕它。芒果泥配上duangduang的手搓冰粉,滿足感up up。
手打泰式檸檬茶也不會踩雷。香水檸檬激活了泰式茶香,有降溫奇效。
從流動的臭豆腐攤子,到有了獨立的小門店,老奶奶臭豆腐干走過了32年時間。
曾經,一輛三輪車一個蜂窩煤爐,只要一出攤,附近的吃貨就會被臭干勾魂。
樸素的一根簽子串起臭豆腐干,現炸的臭干,刷上鹵汁,站在路邊就原地消滅了。
炸臭干的朱奶奶,大紗帽巷曾經的風景線。如今朱奶奶已經80多歲了,小店也已經傳承到子女手上。
表皮酥脆,內里軟嫩的臭豆腐,淋上秘制老鹵,再刷上甜醬或者辣醬。
大部分吃貨都要點評一句:小時候的味道。
沒有人能否認,珠江路已經是大型美食集散地了。
與之交錯的街巷,每一條走進去都能胖三斤出來。深入大紗帽巷,安慶餛飩與腰肚面一起承包你的今日份碳水。
宇倩六合腰肚面,金陵小區的網紅,如今在大紗帽巷也能翻牌到分店。
雪菜面10元,皮肚面香腸面都是13元,頂配的腰肚面29元,豐儉由人。
腰肚面滿滿一大碗,腰花與肚絲肉眼可見的豐富,量是真心的大。
微辣的湯底,面條勁道微熗,一碗足以撂倒兩個女生。
稱霸竺橋的竺橋兄弟烤鴨,店開到珠江路后,一樣占領你家的餐桌。
只要開門,就有斬鴨子的人們虔誠地排著隊。不斬鴨子,一天的生活注定會很無趣。
烤鴨是竺記的靈魂。鴨子瘦,不肥膩。每天大掛爐現烤。
鴨皮烤融了脂肪,焦香綿脆。鴨肉的汁水被完美鎖住,細膩鮮香。
烤鴨鹵子也很圈粉老客。溫熱烤鴨鹵,澆在烤鴨上,入口咸甜。
鹽水鴨鴨肉細嫩,鹽水激活了鴨肉本身的鮮香。鴨肝和鴨四件當零食吃,滿嘴醬香味。
但凡營業,排隊斬鴨子聲此起彼伏:“斬半只,搭個頭”……
浮橋站,真的香。
如果把浮橋的覓食地圖放大點,還有旺福樓、方中山胡辣湯、寶記張記涼皮、閩余記燒餅、卞記米線……
浮橋站,你根本吃不掉。
攝影 / 達文西
商務 / 王旭麗 (微信號:H13337716453)
原創文章,歡迎轉發,謝絕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