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企業出現經營困難、連續虧損的情況,需要延遲支付工資、停工待崗、降薪裁員、部門裁撤時,是最容易發生勞動糾紛也是企業老板最重視用工風險的時候。
已經發生勞動糾紛或者員工已經形成對抗意識,老板才意識到風險為時已晚,企業經營困難時勞動爭議賠償可能成為導致企業倒閉的致命一擊。
企業因經營困難欠發工資
14年老員工申請仲裁,賠償48.5萬
趙某(化名)2006年7月入職某汽車公司擔任油泥模型師,在公司一直工作至2020年9月,趙某離職前工資為21500元每月。
2019年8月起,公司因業績下滑導致暫時經營困難,員工的工資未能按時足額發放,直至2020年9月,公司仍處于連續虧損的狀態,拖欠趙某的工資、獎金以及補貼已經達到18.4萬。
趙某眼看一年多了公司經營還是沒有好轉的跡象,想必還會繼續虧損,于是以公司未及時足額支付勞動報酬申請勞動仲裁,要求公司支付工資、獎金以及補貼共計184517.99元,要求公司支付解除勞動合同經濟補償金301000元。
勞動仲裁委員會審理后支持了趙某的請求,公司不服,向法院提起訴訟。
公司認為未及時發放工資系因經營困難資金鏈斷裂,并非惡意拖欠工資,不應該懲罰性支付經濟補償金。
法院審理認為,根據《勞動合同法》第三十八條、第四十六條規定,用人單位未及時足額支付勞動報酬的,勞動者可以解除勞動合同,用人單位應當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
因公司經營困難未足額支付趙某工資,趙某因此提出與公司解除勞動合同,符合獲得經濟補償金的條件。
最終法院判決某汽車公司支付趙某工資、獎金、經濟補償金等共計485517.99元。
公司停工停產發生群體爭議案件
7名老員工仲裁工資、補償共計98萬
2021年9月,某機械公司因經營困難停產停業,公司向全體員工送出通知,除接到公司通知的員工正常上班外,未接到公司通知的員工即日起放假……,自此只有少量員工留在公司上班,后來也陸續被放假。
停工待崗一個月后,7名員工集體申請勞動仲裁,要求與公司解除勞動合同,并要求公司支付待崗工資、加班工資差額、以及解除勞動合同經濟補償金。
這7人都是公司的老員工,其中工作年限最短的李某也在公司工作了9年多,仲裁請求合計12.6萬余元。
工作年限最長的曾某,在公司工作了16年多,仲裁請求近22萬元,7名員工訴求合計132.5萬元。
案件經過勞動仲裁和一審、二審法院審理,最終公司敗訴,向李某等7名員工支付加班工資、解除勞動合同經濟補償等共計98.3萬元。
企業在經營困難時期
可能會發生的勞動爭議類型
1、裁員爭議:當企業因經營困難而進行裁員時,可能會與被裁員工就補償標準、裁員程序是否合法等方面產生爭議。
2、減薪爭議:在企業試圖降低成本的情況下,可能會與員工就工資削減、獎金取消或減少、福利變動等問題發生爭執。
3、工作條件爭議:企業經營困難可能會調整工作時間、休息日安排、遠程工作政策等,這可能導致員工不滿,尤其是如果這些變化未經適當協商。
4、停工待崗爭議:如果企業因經營困難而讓員工長期待崗或停工,并且未能按時支付相應的待崗工資或生活費,可能引發爭議。
5、欠發工資爭議:經營困難的企業可能會延遲發放工資或未能全額支付工資,這常常成為勞動爭議的主要原因之一。
6、解除爭議:企業經營困難想裁員又不想支付經濟補償,于是采用勸退、針對等方式讓員工主動提出離職,也非常容易產生糾紛。
7、社保爭議:當企業未依法繳納社會保險,在經營困難時期,員工容易以此提出“被迫離職”要求公司支付經濟補償,并投訴補繳社保,社保欠繳的時間越久滯納金越高,可能高過應繳本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