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沈默克
蘇聯院士福緬科發明了“西方偽史論”,何新直接抄襲過來,又經過陳平、諸玄識、黃河清、司馬南等人十年來的助推,“埃及、希臘、羅馬全造假,都是從東亞歷史抄過去的”,已成為低智網民們的“共識”。現如今,隨手打開某個歷史類文章或視頻,底下總會是有一堆“西方虛假,惟我真實”的高贊評論。
其實,福緬科說的是:不但西方歷史全假,東亞的歷史也是假的,是17世紀耶穌會士們捏造的。他堅稱長城只有三百年歷史,是康熙與俄國爆發雅克薩之戰后,才下令建造的,以此防御俄軍南下。
福緬科在自己搞的一套反智系列片《歷史發明家》里,將這套西方-東亞偽史論表現得淋漓盡致。福緬科還說蒙古帝國也不存在,“韃靼尼亞”就是俄羅斯,長城其實是清朝跟俄國的分界線。嗶哩嗶哩早在8年前就有人翻譯上傳了他這套反智片,有興趣的不妨去看看。
“康熙建造長城”當然不可信,但東亞有偽史卻是千真萬確的事。
東亞偽史,具體表現在:把假的說成真的,把錯的說成對的,把反的說成正的,黑白顛倒。
我以前就指出,“漠北之戰”就是漢朝自己吹出來的,衛青、霍去病根本沒有“大勝”,反而被匈奴打得一敗涂地。《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就說得明明白白:“兩軍之出塞,塞閱官及私馬凡十四萬匹,而復入塞者不滿三萬匹。”衛青、霍去病兩軍出塞,共十萬騎兵,連換乘和輜重馬匹一共十四萬匹馬,而衛青五萬騎兵中有李廣和趙食其部合計約一萬五千人沒參戰。回來時只剩下總數不超過三萬匹馬,也就是不滿三萬騎兵能活著入塞。換言之,除去李廣和趙食其的部隊,衛、霍兩軍出塞騎兵共八萬五千人,入塞時只剩下不到一萬五千人,足足七萬人死在與匈奴的戰斗中,活下來的還不到五分之一。
一場仗,把漢朝舉國之力培養出來的戰馬和騎兵打掉了至少五分之四,這場仗會打贏那叫活見鬼。匈奴當年派去圍困劉邦的精銳部隊就遠不止四十萬騎兵。八萬五千漢騎去挑戰至少四十萬精銳匈騎,本來就與找死無異。很多時候,漢兵出塞能全身而退,是因為步騎混合,步兵戰車上帶著很多機弩,靠弩箭驅退匈奴的騎兵。但衛霍兩軍既然要深入匈奴草原腹地和王庭,就無法帶著步兵,大敗是必然的。詳看本號去年的文章《三個基佬與這段無人不知的歷史》。
把漠北大敗說成大捷,那是因為漢武帝要把自己的兩個基佬相好捧成“名將”,以便掌握最高軍權。劉徹與衛青、霍去病搞基,這絕不是我瞎編,而是《史記》和《漢書》的記載。《史記·佞幸列傳》說“衛青、霍去病亦以外戚貴幸”,《漢書·佞幸傳》說“衛青、霍去病皆愛幸”。所謂“幸”,就是史書里皇帝與某人發生性關系的專用術語。
《史記》里對衛、霍兩人的曲筆嘲諷很多。如說出兵塞外時,全軍都在挨餓,霍去病卻吃得腦滿腸肥,在各個軍營里踢球消食。如說劉徹只會蹲茅廁時與衛青見面,將其視為劣等奴才,極不尊重。如說衛青在“漠北大捷”后,整整十四年,一直到他死為止,都不敢再出塞半步。
漢朝,歷來被尊奉為中國王朝的“正統”之始。但,漢朝真的正統嗎?其實只要用點心,仔細看看史書,就可以知道漢朝根本不是正統,而是亂臣賊子。
中國唯一的正統是周朝。周人明明白白說自己就是夏人(《尚書·周書》:“我有夏,式商受命”),因此,夏、周同族,這是共識了。
殷商出自東夷,【夏-周】出自西戎,兩邊是死敵。這在傅斯年發表《夷夏東西說》后早就是定論了。上百年來的考古發掘告訴我們,殷商經常殺人殉葬,還烤熟人肉吃;而夏-周從不殺人殉葬,更絕對不吃人肉。因此,殷商-東夷系是食人族,夏周-西戎是文明族。
秦國嬴姓,嬴姓屬于東夷。秦地在西戎,只是因為周初東夷作亂,被發配去養馬。秦國在周幽王、姜姓申侯之間施詭計,使得他們自相殘殺。周平王東遷,東夷嬴秦在西陲逐漸壯大起來。最終嬴稷殺掉了周天子,嬴政滅了六國,這就是東夷推翻了周朝,食人族推翻了文明族。及后,楚、漢推翻了秦朝,楚國固然是南蠻食人族,漢也不遑多讓。漢高祖劉邦,出生于沛縣,此地以前屬于宋國,后來屬于楚國。宋國是殷商食人族,宋襄公就曾伙同東夷諸族一起吃掉了鄫國國君。劉邦不管祖先源于宋國人還是楚國人,都是食人族的后代。他與項羽推翻秦朝,不過是食人族推翻食人族,哪來的正統?
劉邦沒有名字,“邦”是后世給他加上去的,他是老三所以叫“季”,正如后世文盲把孩子叫做劉大、劉二、劉三一樣。他爹也沒有名字,所以史記漢書里只叫“劉太公”。父子都不起名字,這是底層人的標志。換言之,嬴政作反,推翻了文明族的周朝,但嬴氏畢竟是食人族的貴族,還能裝模作樣,而劉邦卻是食人族的最底層,裝都沒法裝,所以才需要叔孫通這種小人儒給他“制禮”。劉漢代秦,不過是底層食人者推翻了貴族食人者。
不管是底層還是貴族食人者,他們掌握政權后,第一件事就是企圖徹底消滅文明族。嬴政北伐匈奴,南征百越,難道只是為了好大喜功么?當然不是,他是為了消滅被征服后的文明族人口。劉安《淮南子》說,嬴政讓蒙恬“發卒五十萬”修筑長城攻打匈奴,又讓屠睢“發卒五十萬”攻打南越,不料越人“夜攻秦人,大破之。殺尉屠睢,伏尸流血數十萬”。僅南越一戰,秦國便死掉了幾十萬人。
這些死掉的,難道都是秦兵嗎?當然不可能是。死掉的絕大部分是強征來的六國刑徒、戍卒,秦兵只是督戰部隊。被強征的又多是六國里屬于姬姜的韓、魏、齊、燕四國老百姓。趙、秦同祖東夷,與南蠻楚國一起被輕輕放過,否則也不會發生項羽項梁到處串連密謀造反的事情了。嬴政又強征刑徒七十余萬,修建阿房宮和驪山陵,這些刑徒大部分也是姬姜族人。我們須知道,周朝的真正嫡系是姬姜二姓,韓、魏、燕同為姬姓,姜齊雖為田氏所代,但核心族群仍是姜姓。因此,姬姜族人代表的正是文明族。
周朝的八百年政治可以歸納為:文明族包容食人族,希望改變其陋習、陶冶其心性,慢慢將他們為文明的一分子;食人族假意附和,實際上卻一邊暗中發展武力,一邊通過逆向政治宣傳和陰謀,慢慢釜底抽薪,反攻倒算。食人族借春秋文化開放之勢,搞出了一大堆黑暗學派,如黃老法家楊墨之流,同時瞎改歷史傳說,擾亂貴族視聽,迷惑執政者心智,以此推銷他們的“刑名之學”。他們說姬姓老祖宗黃帝不但剝了蚩尤的皮,割下蚩尤的胃當足球踢,還把蚩尤的骨肉剁碎,做成肉醬讓天下人吃(見《黃帝四經》)。這就洗脫了東夷殷商世世代代食人的歷史罪名,還把這個罪名倒扣在姬周頭上,從而攛掇姬、姜族執政者放棄文明教化,學習食人族用殘暴血腥治國——“你們的老祖宗也是食人者,我們吃人肉無非跟你們老祖宗一樣,來吧,大家一起回歸吃人肉的祖宗制度多好”。春秋戰國,文明諸邦被洗腦惑亂,不再團結,于是被食人族逐個擊破。
食人族“統一”六國后,第一件事便是盡可能地消滅姬姜文明族的人口。秦皇是這樣,漢武當然也不例外。劉徹一生,向東南西北四域主動發起戰爭,死的人數以百萬計。
劉徹“討伐”南越之戰,《史記》里幾筆帶過,似乎很順利,但只要仔細看,就知道一點不簡單。樓船將軍楊仆率領十萬人,從江西翻越梅嶺到廣東南雄,剛過北江湞陽峽,就只剩下“數萬人”了。而伏波將軍路博德率領“罪人”,也就是監獄里釋放出來“戴罪立功”被趕到前線送死的,人數肯定不會少于樓船將軍的十萬人,從湖南到英德連江,與樓船將軍會師時,就死剩下“千余人”了。一場大仗沒打,僅在路上就折騰死了十幾二十萬人,可想而知“平定南越”全過程得死多少人了。那時候跟現在完全不同,廣東山迴林密,全是千年古樹,呂后發兵攻打趙陀,還沒過南嶺,就“士卒大疫,兵不能逾嶺”。不用打仗,漢軍就會因為瘴氣瘟疫而死傷慘重。
隨后,樓船將軍又侵略東越,還沒動手就被東越先發制人,殺了漢軍三個校尉。樓船將軍進入東越后,又被打敗,連長吏都被殺了。最后是東越內部動亂,漢軍才僥幸獲勝。這一仗,少說死了幾萬人。
接著,劉徹又下令侵略西南夷,八校尉聯軍進攻且蘭、頭蘭、邛、笮、冉駹等國。這八校尉率領的主力都是“罪人”,漢兵只是督戰隊。所謂“罪人”,當以發配巴蜀的姬姜族人為主。西南夷中,僅一個滇王就“其眾數萬人”。要修路、運糧兼攻打多個小國,沒有五十萬“罪人”是不可能的。而這幾十萬姬姜族“罪人”,絕大部分都要死在那里。
接著是東征朝鮮。那時候的朝鮮叫“衛氏朝鮮”(Wissi Joseon),是一個叫衛滿的人趁著漢初動亂之際,帶著千余人渡過鴨綠江(水)所建立的國家。衛滿所出的“衛氏”與衛青完全無關。衛青的媽叫衛媼,平陽侯家奴,根本沒有真實姓名,姓氏是亂叫的。而史記漢書都講得很清楚,衛滿出自六國中的燕國,而燕國于公元前254年兼并了衛國,燕、衛兩國都出于姬族,以國為氏。因此,衛滿正是燕國衛氏,即原來衛國的貴族。衛氏朝鮮,正是衛滿帶著逃亡的燕、衛兩國的姬族人,以及齊國的姜族人建立的。史記說,衛氏朝鮮“所誘漢亡人滋多”,就是吸引了被漢朝所奴役的原六國里的姬姜族人大量逃亡,跨越鴨綠江到朝鮮去。
漢朝=夷+蠻政權,是看不得姬姜文明族掙脫其奴役獨立建國的,于是施展蠻夷毒計,名義上派使者去給朝鮮國王衛右渠(衛滿之孫)下詔書,要其歸順云云,朝鮮當然不理會,但還是文明有禮,派王公護送漢使歸去,誰料剛到鴨綠江邊,漢使就讓手下刺殺了護送他們的朝鮮王公,殺人后迅速渡江跑路。漢夷這場陰險的刺殺,挑起了兩國戰爭。
漢夷王劉徹再度“募罪人”,攻打衛氏朝鮮。樓船將軍楊仆率領五萬人,從山東渡過渤海,左將軍荀彘的部隊,人數比楊仆還多,從遼東越境進攻。荀彘先攻先敗,全軍散亂,死傷不計其數,剩下的都跑得差不多了。樓船將軍倒是一路前進,但抵達衛滿朝鮮首都王險城(平壤)時,五萬大軍只剩下七千人了。姬族衛右渠帶兵出城,漢夷七千兵馬一觸即潰,“軍敗散走”,“失其眾”,楊仆自己跑到山里躲了十幾天才敢出來。荀彘與衛青、霍去病一樣,都是漢夷宮中的男仆,跟劉徹搞基(史記里明說他被“幸”),與楊仆爭功,竟然與前來援助的濟南太守一起把楊仆抓了起來。最后,因為王險城內亂,這才艱難打下衛滿朝鮮。戰爭期間,漢朝方面至少死傷了七八萬人。
我們來算一下:漢夷王劉徹侵略南越,路上就死了二十多萬,整場戰爭打下來至少死三四十萬;侵略東越,死了至少幾萬;侵略西南夷,少說死了三十萬;侵略衛滿朝鮮,又沒了幾萬,這總計就死八十萬了。這還僅僅是前線戰場武裝士兵的死亡數,若加上糧餉隊伍、車夫和各種后勤人員,總死亡肯定過百萬了。終劉徹一朝,極盛時期全部人口不過三千萬出頭,男性不過1600萬左右,除去老頭和小孩五六百萬,成年精壯男子不會超過一千萬。四場戰爭,全國精壯男子就死了十分之一。
這還沒算上匈奴之戰和西域之戰。僅一場“漠北之戰”,就死掉十萬騎兵。這些可不是監獄里強征的“罪人”,而是劉徹對南越、西南、朝鮮發動戰爭時根本舍不得動用的漢人騎兵,而且這十萬人幾乎等于全部漢人騎兵。除了“物故”了十萬人,還死掉了十二萬匹馬,這是漢夷傾國之力養出來的大部分戰馬。
為什么劉徹只用姬姜族的“罪人”去對付南越、東越、西南夷、衛氏朝鮮,卻不惜派出最精銳的漢人騎兵去攻打匈奴?是因為匈奴經常侵略漢地、掠奪人畜,所以劉徹要不惜犧牲,“為民除害”嗎?當然不是。是因為匈奴才是漢地的正主,漢夷實為亂臣賊子,是僭主。不把正主徹底干掉,亂賊僭主的王位就坐不穩,永遠寢食難安。
很多人看到這里,就會一邊取關一邊怒吼:“兩千年來史書都說,漢朝是我們華夏正宗,匈奴、羌等等是胡,與我們漢人為敵!你你你,歪曲史實,其心可誅!”
對不起,那是教科書、蠢老師、論壇帖說的,史書真沒這么說過。
司馬遷《史記》、班固《漢書》都明明白白地說:“匈奴,其先夏后氏之苗裔,曰淳維。”漢朝、漢人的最大死敵,原來是夏后氏的直系子孫。夏后氏,正是夏朝的王族。
又有人要叫喚了:“夏朝不過是傳說!夏族壓根不存在!匈奴是夏后氏子孫更是虛無縹緲,純屬扯淡!”如果太史公和東漢官修漢書的匈奴傳記里開宗明義的說法你都認為是扯淡,那就沒什么不是扯淡了,直接把所有漢文史料都扔垃圾堆吧。
夏當然存在。這絕非扯淡,是在各種可靠史料里互相印證的。《國語·周語》里記述:“有夏雖衰,杞、鄫猶在;申、呂雖衰,齊、許猶在。”齊國、許國,是姜姓申國和呂國的后代;杞國、鄫國就是夏族的后代。
《史記·夏本紀》說夏族共有十二支派,“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尋氏、彤城氏、褒氏、費氏、杞氏、繒氏、辛氏、冥氏、斟戈氏”。繒就是鄫,以封地得名。《世本》:“曾氏,夏少康封其少子曲烈于鄫。”《史記·陳杞世家》:“周武王克殷紂,求禹之後,得東樓公,封之于杞,以奉夏后氏祀。”杞國的祖宗東樓公,是夏禹的后代;鄫國的祖宗曲烈,是夏朝第六代國王少康的幼子。
《國語》又說:“杞、繒由大姒,齊、許、申、呂由大姜,陳由大姬”,明白指出,夏,姒姓,齊、許、申、呂四國,姜姓,他們與姬姓都是自己人,“內利親親者也”。
杞國和鄫國春秋時仍是周邦的封國。公元前771年,正是申侯(姜姓)、繒國(夏姒)、西戎(姜姓)三者聯手,推翻了倒行逆施的周幽王。(《竹書紀年》:“幽王十一年,申人、鄫人及犬戎入宗周,弒王及王子伯服。)
春秋時,鄫國勢弱,成了犧牲品。《左傳》:“宋襄公使邾文公用鄫子于次睢之社,欲以屬東夷。”
“用”,就是殺人祭魔,并吃其肉。宋襄公命令邾文公在山東的次睢之社親手活活殺死鄫國國君,并與東夷族長們一起吃人肉,以此重新與東夷結盟。宋襄公是殷商直系后代宋國的暴君,此事充分表現出他的食人族殘虐本性,什么“襄公之仁”都是吹出來的。同時也告訴我們,夏文明族與殷商東夷食人族的戰爭,近兩千年后仍牢牢記在食人族心里,一有機會就要吃掉夏人的血肉,以報祖先世仇。
公元前567年,鄫國為東夷莒國所滅。公元前445年,杞國被南蠻楚國所滅。
此外,在《尚書》里,早期周人并不自稱“周”,而是自稱“夏”。
《尚書·康誥》:“用肇造我區夏,以修我西土。”《尚書·君奭》:“惟文王尚克修和我有夏。”《尚書·立政》“乃伻我有夏,式商受命。”
這些周族最高貴族(周公、周成王)寫的原始文獻,都不自稱“周”,而是自稱為“夏”。
“我有夏,式商受命”這句的意思是,“我們夏族,代替了殷商,繼承天命。”式,讀為代。有,是冠詞,類似于英文里的the,“有夏”,“有殷”。
不但杞、繒兩國是夏族的子孫,連周族也自認為是夏族的后代。周人極可能就出自夏民十二支派之一,商湯篡夏,周人被迫遷徙到陜甘,發展壯大,反攻滅商。(《史記》:“夏道衰,而公劉失其稷官,變于西戎”)
同樣的,匈奴既是夏后氏王族,商湯篡夏時他們被迫離開中原,逃到了河北、蒙古草原、河套一帶,回到了西戎祖族的懷抱。沒錯,西戎不是華夏族的敵人,而是華夏族的同宗同族。
戎有三姓,一曰姬、一曰姜,一曰姒。
驪戎,姬姓,“其君男爵”,是西周的姬姓侯爵。
姜戎,是姬姓晉國的盟友,一起對付東夷秦國和南蠻楚國。《左傳》記錄了晉國大夫范宣子開聯盟會議時,呼喚戎子駒支:“來,姜戎氏!”駒支,就是姜戎的國王。
姜戎國王駒支,面對晉國大夫時慷慨陳詞,說清楚了整個戎族的根源由來:“謂我諸戎,是四岳之裔胄也”。
什么是四岳?就是姜姓的始祖。《史記·齊太公世家》說:“太公望呂尚者,東海上人。其先祖嘗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際封于呂,或封于申,姓姜氏。”太公望,就是姜太公,周武王的岳父,武王的王后正是姜太公的女兒邑姜。“齊許申呂由大姜”,這四個封國,都姓姜,都是周的盟友。
姜太公的先祖是四岳,戎子駒支的先祖也是四岳,同為姜姓,本是一族。駒支說“我諸戎”,意思很清楚,就是很多戎族都姓姜。
山戎。匈奴別名山戎,又名獫狁、葷粥,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當然姓姒。
這些原來并非秘密,只是被漢夷所寫的史冊故意歪曲,而元清以降的教科書從不肯講真話,清韃覆滅后強調皇漢主義,近幾十年又扯華夷一體,說什么東夷南蠻是華夏始祖,反而絕口不提西戎,這才導致世人莫知所以。
東亞史觀,實際上是以成王敗寇為核心的。誰贏了誰就是祖宗,誰輸了誰就是罪寇、異族。所以,東夷秦族弒殺了周天子,滅了姬姜六國,反而是“偉大的始皇帝”,提到秦嬴就恨不得跪地三呼萬歲。漢夷劉徹不惜餓死全國一半人口,也要攻打華夏族,還蔑稱華夏為“匈奴”,反而被“千古傳頌”,衛青霍去病之流殺良冒功的死基佬也被謳歌為“名將”。
我們來看看民國時代史學家的觀點吧。上世紀40年代,劉節認為:「殷人是南夷東夷的同族,周人是戎羌的同族, 已經是沒有問題的。」楊寬認為:「周亦西戎......周本亦羌戎之族。」岑仲勉認為:「得謂周人與西戎同一種族。」杜正勝認為:「所謂戎狄,也就是夏人的後裔了...... 既是戎狄,又名曰夏,必有夏后氏苗裔為戎狄者......夏人體薦,戎狄也體薦,足見二者有深切的關係......就喪禮言,戎狄和夏人是同出一源的......唯夏本戎狄的專稱。」
知道了東亞各民族的根源,才能知道真正的東亞歷史。
真正的歷史歸納起來無非就一段話:【文明族-夏】與【食人族-商-夷-蠻】在中原地區爭戰幾百年后失敗了,他們分成幾個方向撤退。極少數往南走,在浙江地區統治了一些百越人,將其教化為準文明族,這就是越國(《史記·越王句踐世家》“越王句踐,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于會稽,以奉守禹之祀”)。相當一部分往西走,到了渭水西安附近,慢慢成長壯大,這就是姬周。主要的部分則往北走,就停留在中原的邊陲。他們又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姜族,如申、呂、駒支、驪戎、允姓之戎,都是定居者,修建城邦,另一部分是山戎,即匈奴,又被稱為胡,以畜牧為生,掌控了草原上的各個游牧部落。【姬周-匈奴-姜戎】明顯是一個龐大的血統和軍事聯盟,最后以戰車技術碾壓性擊敗了【食人族-商-夷-蠻】的步兵,重新建立了文明族的周邦統治。但他們對食人族過于寬仁了,讓后者有機會重新培植武裝力量,又引入了亞述的暴政制度(法家、黃老)。幾百年后,食人族反攻倒算、卷土重來,推翻了【文明族-夏-周】,建立秦-漢的蠻夷暴政。正如譚嗣同所說:“二千年來之政,秦政也,皆大盜也”。為什么秦政是暴政,而且永遠不會主動向文明方向演進?因為建立這套制度和實行這套制度的都是食人族。【姬周-匈奴-姜戎】再次失敗后,大部分被控制在中原,變成秦國的最底層,在暴政之下成了“罪人”,到處充軍。在漢夷的統治下也是這樣,被充軍去打南越、閩越、西南夷、姬姓衛氏朝鮮,死傷慘重。但小部分逃出漢地,到草原去與【匈奴-姜戎】族群匯合。因為【姬周-匈奴-姜戎】族群的【姬周】部已經滅亡,【匈奴-姜戎】就等于是華夏正統。逆賊漢夷要把正統消滅掉,這才能安心坐穩江山,所以不惜傾國之力去打【匈奴-姜戎】族群。這才是漢匈之戰和秦漢兩朝的真相。
“匈奴”這個名字,是漢夷的蓄意誤譯和蔑稱。匈奴原本的名稱,在拉丁文中是Kunni或Huni(林梅村講座,引自拜占庭史家西摩卡塔TheophylacusSimocatta),很可能就是“昆吾”的譯音。昆吾,在《詩經·商頌·長發》里,與夏桀并稱——“昆吾夏桀”,是兩個最親密的盟國,都被殷商食人族戰敗并滅國。昆吾,周朝時雅語很可能就讀作Kunni、Huni,尾音略有變化,就成了huns,即后來到了羅馬帝國的匈人。讀作Kunni時,就是昆吾,讀作Huni 或huns 時,就是夏。今天的粵語,夏仍讀 ha?,潮州話讀 hē,閩南語讀 ha,這些都是古代的讀音。
古代華夏語里,“夏”念作 ha 或 hun,而不念 xia,已經毫無疑問了。再對比一下,“匈”字今天在粵語里讀作hung1,潮州話讀作heng,閩南語讀作hi??,均與huns 和 “夏” ha相似。因此,事實已經擺在面前了:匈就是夏,匈人就是夏人,只是漢夷蓄意將堂堂皇皇的“夏”蔑稱作“匈”,及后再進一步表示羞辱,加上尾音稱作“匈奴”。
2019年在喀爾巴阡盆地的5世紀匈奴墓地發現三具男性遺骸,父系單倍群分別是Q1a2、R1b1和R1a1a1。
2021年,哈薩克斯坦和匈牙利的兩個4世紀匈奴貴族遺骸被分析出來,父系單倍群是R1a-Z94和R1a-Z645。
20022年,蒙古中部塔米爾烏蘭霍舒 (TUK) 墓地出土的52具匈奴人遺骸中,研究者分析了其中23具的父系單倍群,發現43%屬于R1a-Z93,39%屬于Q-M242。
既然匈奴就是夏,那么,【夏-周-姜】的父系單倍群明顯就是R1a、R1b和Q。
匈奴人,當然知道自己是夏族后裔。幾百年后,匈奴鐵弗部建國,便自稱夏國。
近幾十年,很多沙雕學者把四川貴州的“羌族”視作古代的西羌,進而等同于周秦時的姜族,再將其與藏緬語族掛鉤,因此什么“漢藏文明源流”就出來了。實際上,現在的“羌族”是被“識別”出來的,他們從來不認為自己是西羌,更絕不認為自己是姜族、姜姓西戎。他們自稱“爾瑪”,只不過是原始的西南夷。他們沒有馬車,沒有青銅文化,更沒有能力修筑城廓,只會用木棒和石頭,與隨隨便便就出動一千幾百輛馬拉戰車、手執青銅劍矛、住在大城邦里的齊許申呂姜族人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別說他們,連唐宋時的“西羌”也與姜族無關。就拿個黨項羌來說,姓拓跋,明顯就是東胡鮮卑拓跋部跑到西邊去了,與古代的西羌完全兩碼事,跟姜戎更是天差地別,沒有半毛錢關系。
夏朝被殷商食人族擊敗后,很多夏族人便回到自己的祖居,在那里重新建立城邦。東漢時,大夏民族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帝國,是當時世界四大帝國之一,統治著中亞和天竺。大夏民族的祖居地在哪,他們建立的帝國叫什么,留到下一篇再說。
無論是【華夏族】,還是他們的兄弟【西羌-姜戎族】,人家的舞臺起初在中原,再后來在中亞和印度,最后進入東羅馬,實在沒空鉆到山溝溝里玩兒刀耕火種和獵頭。
漢夷把華夏趕跑了,還在幾百年時間里不斷污蔑這些東亞文明的開創者是“寇”、“奴”,世上悖謬之事頗多,莫此為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