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59億——這是昨日A股滬深兩市的總成交額,不僅創下了年內新低,而且也是繼2020年5月25日的4851億后,市場成交額又一次不足5000億。
相信各位都還記得,7月31日受重大會議利好消息等因素刺激,A股一改此前長達兩個半月的低迷態勢,全線飄紅,市場成交額亦是飆升到9000億以上,較前一日放量3000多億。不少人興奮地覺得市場反轉信號已現,并對8月的行情充滿期待。
然而,進入8月,市場并未如人們預期那樣延續反彈,而是繼續向下找底,三大指數甚至繼續創下階段性新低,市場成交額也萎縮至不足6000億的“地量”態勢,人氣頗為低迷。而昨天不足5000億的成交額,再一次刷新了廣大投資者的認知。
或許有人會認為“地量見地價”,成交額都萎縮到這種程度了,市場大概率是要見底了,后市理應看漲。究竟是不是這么回事,我們不妨來做個討論。
先來簡單科普一下成交量和成交額的區別。簡單來說,成交量就是指成交的數量,成交額就是成交的金額,二者都是反映市場交易情況的重要指標,其關系可以用“成交量×成交價格=成交金額”來表示。通常情況下,人們所說的市場成交量其實就是指成交額,用來描述市場資金的體量。
一個公認的事實是,行情想要持續走高,必然需要成交量的充足作為保障,就好似一輛汽車想要一直向前飛奔,勢必要足夠的燃料方可奏效,這便是不少人又將成交量稱為“量能”的原因。如果成交量能夠連續多日保持在較高水平,則可認為市場參與者眾多且人氣極旺,資金量亦是充沛,而在“眾人拾柴火焰高”的情況下,大家做多意愿強烈,行情自然容易延續上漲勢頭;反之,如果成交量持續萎縮,說明市場參與者少且人氣低迷,資金量不足,非但難以支撐行情的持續上漲,反而可能引發市場的連續下跌。
復盤過往數據不難發現,A股每一輪上漲行情的成交量幾乎都能維持在1萬億上下,少說也有8500億,這也可以反映出市場上行時投資者的熱情高漲。但自從5月中旬A股階段性見頂以來,市場成交量接連萎縮,絕大多數交易日都在7000億左右,近期更是連續多日不到6000億,這也說明當前市場更多是存量資金的博弈,缺乏增量資金入場。而昨日的4959億,絕對算得上是極致縮量的水平了。
那么回到前面的問題:究竟“地量”是不是意味著“地價”呢?
這其實可以用經濟學中最簡單的供求定理來解釋,即市場供求雙方力量大小的變化,會引發商品的價格的上漲或下跌。
如果把股票比作一種商品,那么持籌者(賣方)和持幣者(買方)力量的變化同樣會影響股價走勢。從持籌者的角度來看,倘若市場成交量極度萎縮,要么是持籌者惜售手中的股票,要么是出于某些原因而“賣不動”了。考慮到近期市場已經連續跌了將近三個月,在這種情況下出現的極致縮量,完全可以認為是市場已充分釋放了大量的賣壓,剩下沒賣的持籌者都是躺平的或者愿意長期持有的。這樣看來,指數似乎到了跌不動甚至跌無可跌的階段。
然而需要強調的是,僅憑這些論據就認為市場“地價”已現,一定是不嚴謹的。因為供求定理告訴我們,決定商品價格漲跌的除了賣方的力量外,買方的力量同樣不可忽視。
就股市而言,雖然市場成交量的萎縮意味著持籌者的賣壓減弱,但同時也意味著持幣者的買入不積極;換句話說,即便股價已經足夠便宜,但愿意在這個位置抄底的人依舊不多,也就是場外很多資金仍在觀望。如此一來,在買賣雙方力量都不強的情況下,市場更有可能是震蕩或者陰跌,而不是反轉向上——也就是說,地量未必就一定會見地價。
問題又來了:為什么大盤都跌到2800多點了,場外資金還是不愿意大舉買入呢?在我看來,主要原因至少有二:
其一,近期市場賺錢效應實在太差,讓不少投資者敬而遠之。
如前文所述,自5月中旬階段性見頂以來,A股已經連續跌了將近3個月,這期間市場平均股價累計下跌幅度已達到20%左右,甚至還有超過2000只個股的價格跌破了春節之前大盤2635的見底日。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只要是持有個股的投資者,大概率都是要虧錢的。
要知道,資金從來都是趨利避害,投資者將錢投入股市的目的當然是為了賺錢,當一個市場賺錢效應每況愈下之時,資金自然會“用腳投票”,要么選擇暫時離開,要么選擇配置其他市場的投資品種,如此便導致市場買盤力量不足。
其二,國內經濟基本面尚未出現實質性改善信號。
以PMI為例,自5月以來,我國制造業PMI已是連續三個月處于收縮區間,主要拖累因素依舊是國內有效需求不足,根源則是在于房地產行業的持續低迷抑制了鋼鐵、水泥等建材類消費品的需求,對于居民來說意味著財富效應減弱,再疊加就業和收入預期的不明朗,致使居民消費信心受損。考慮到PMI是典型的前瞻性指標,PMI的連續走弱直接暗示了國民經濟弱復蘇的現實。
與此同時,當前正值A股上市公司中報密集披露的時期。總體上看,上市公司中報業績的修復普遍存在波折。而一系列因素疊加的結果,便是投資者信心動搖,風偏下降,做多熱情被壓制;而資本市場賺錢效應的持續惡化,反過來又會進一步壓制大眾的投資意愿和信心,致使人們寧愿把錢存入銀行、購買黃金或是國債,也不愿意投入股市或者配置基金。
除此之外,近期海外各方面形勢的撲朔迷離,也在一定程度上對A股形成了沖擊,這里不再展開論述。
那么,后市又該如何看待呢?
客觀地講,經歷了連續近三個月的下跌,幾乎所有投資者都早已身心俱疲,人心思漲。但必須看到的是,當前A股各大指數無一例外皆為下跌趨勢,正所謂“下跌不言底”,倘若沒有突發性的重大利好,市場很難短時間內實現反轉向上,而震蕩磨底依舊是大概率事件。不過在眼下的位置,即便是再往下找底,下跌空間應該也不會太大。
究其原因,一方面,三中全會和7月底的政治局會議對下半年的經濟部署已經定調,“堅定不移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預示著下半年GDP增速至少保持在5%及以上的水平,而在當下內需不振、外需可能存在極大挑戰的情況下,下半年政策大概率會相比于上半年有更大的力度,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都有超預期的可能性,從而對A股形成支撐;另一方面,在“促進資本市場穩健發展”的政策基調下,一旦市場出現過度跌幅或非理性下跌時,都會有國家隊資金的托底,再加上今年年初以來,雪球結構產品、量化、兩融等杠桿資金的減少,市場產生流動性危機的可能性也在大大降低。
而從中長期來看,美聯儲9月份開啟降息周期幾乎已成定局,繼而對全球資本市場形成顯著利好,屆時我國貨幣政策就可能有更大的操作空間,對于國內經濟恢復與資產價格提振來說都是積極信號。
因此綜合來看,當前A股的機會要顯著大于風險,投資者確實沒有必要悲觀了。
順便提一句,按照過往的經驗,A股的極致縮量雖然不意味著立即見底,但往往次日都會迎來變盤,而且越是在底部區間,向上變盤的概率越大。就像2020年4月~5月市場成交額不足5000億的交易日共有兩次,而次日市場無一例外都出現了顯著的反彈,其中萬得全A指數兩次的上漲幅度分別為2%和1.69%,后續隨著場外資金的持續買入,A股直接走出了一輪近兩年的上漲行情。
這次會不會歷史重演呢?我們拭目以待。
注: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在任何情況下,本訂閱號所載信息或所表述意見僅為觀點交流,并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除專門備注外,本文研究數據由同花順iFinD提供支持】
本文由“星圖金融研究院”原創,作者為星圖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付一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