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窟寺研究》是我國在石窟寺考古、寺院遺址考古、佛教藝術及石窟保護科技領域的第一本全國性專業出版物,由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會石窟專業委員會和龍門石窟研究院合辦。2010年至2020年,每年發行一輯,共出版十輯;自2021年起,改為每年發行兩輯。我們本著“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以出版研究石窟寺領域的最新學術成果為己任,為全國石窟單位、相關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國內外專家學者的全面溝通與交流搭建良好平臺,以期推動石窟寺學術研究工作,促進全國石窟文物保護事業的繁榮和發展。
目錄
節選
格倫威德爾《新疆古佛寺 :1905—1907 年考察成果》1912 年在柏林出版。書中寫道 :“看來向外飛來的三個天神是佛龕的陪伴人物。除了那幾個彈奏樂器的和散花的天神之外,這里的形象就是所謂的‘七寶’:象、馬、輪、摩尼寶珠、童女、大臣和將軍。因此此洞窟就是唯一的、確切無疑地畫有七寶的洞窟。”
格倫威德爾在此書中刊布了所謂“七寶”的線描臨摹,并在圖片標題中對每個人物做了更加具體的比定。壁畫中的大象和馬,自然是七寶中的象寶、馬寶。圖像中有幾個大的圓輪,分布在人物間隔的空隙中。其他幾個圓輪呈現出較為明顯的花朵特征,只有在大象頭頂上的一個白色圓輪,布滿小的顆粒,被比定為了輪寶。格倫威德爾在這組畫面的另外一端,與輪寶相水平的位置,找到了一個巨大的,光芒四射的棱狀寶石。他將此物辨識為“摩尼寶珠”。這樣一來,七寶中的四個物體得到確認。身下的三寶——臣寶、女寶、將軍寶,就只能在壁畫中央的四個人物中去辨識了。
這組四人朝向一致。格倫威德爾將行列前面第一位男子——頭戴三花寶冠,比定為臣寶 ;第二位女性——右手持燈(可能是香爐 ),體態妖嬈者,比定為女寶 ;第三個人物——手捧奉獻物,辨識為女寶的侍女 ;第四個男子——身披甲胄,手持軍旗,必是“將軍寶”無疑。
格倫威德爾是克孜爾石窟第一部考古報告的撰寫者。他不僅是優秀的考古學家,對古代佛教美術也很有很深的造詣。格倫威德爾對七寶人物的辨識,很快得到另一位德國探險家勒柯克(Albert von Le Coq)的認同。在他看來,馬背上飄著的臣寶(Mantriratna)是所有謀士中最好的一位,所以他的右手放在胸前,做出辯論的姿勢 。
兩位西域考古大家的一致觀點,學界沿用至今 ,部分原因在于他們的釋讀大部分都很準確,另一部分原因則在于七寶人物中的“將軍寶”遺失。人們無法看到完整圖像,只能將一絲疑慮交給對格倫威德爾和勒柯克的信任了。
本文由 張睿洋 摘編自 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會石窟專業委員會 龍門石窟研究院 編《石窟寺研究(第15輯)》之《發現轉輪王 :克孜爾第 123 窟“七寶人物”》。內容有刪節、調整。
(審核:孫莉)
978-7-03-077081-3
定價:188元
微信號|spkaogu
新浪微博|科學出版社
文物考古分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