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暑期,位于中軸線北端的鐘鼓樓游人如織。鐘鼓樓廣場上,毽子上下翻飛,笑聲此起彼伏。持續開展的街區保護更新助力中軸線申遺,也留住濃濃煙火氣。在中軸線南端,御道東側煥然一新的西草市街令人眼前一亮。環境整治提升不僅讓這里重現傳統風貌,還為整個街區注入新的活力。
改造 治理第五立面 優化景觀視廊
“快看,這邊視野多好,沿著中軸線望過去就是景山。”得知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劉先生特意帶孩子到鐘鼓樓“打卡”。登樓向南遠眺,胡同院落的青磚灰瓦在綠樹掩映下盡顯古樸雅致。
“能有這樣的效果,離不開第五立面的改造。”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城市更新所主任工程師譚濤與團隊成員從2017年便扎根于此,持續推進鐘鼓樓街區保護更新。“第五立面其實就是建筑的屋頂,從高處俯瞰時,這一面直接關系到中軸線的景觀視廊。”
孫書同作為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高級工程師、項目負責人,也參與到鐘鼓樓緊鄰地區環境綜合整治中。“通過比對不同年代鼓樓東南望的同角度歷史照片,我們掌握了120年跨度的風貌變遷歷程,發現鼓樓到萬春亭的中軸線視廊應當呈現出‘四合院青磚灰瓦,天際線平緩有序,中軸線主體突出’的空間形態特征。”
然而,由于這一帶此前存在大量彩鋼屋頂,再加上凌亂的空調外機、太陽能板、花架鴿舍等,古都風貌被嚴重破壞,部分建筑高度甚至超過了景山萬春亭,平緩舒展的天際線形態也直接受到影響。
“經過多方努力,項目組采用拆除違建、修繕屋面等手段,優化南望地區的整體遺產空間形態,并在相關部門的協調下推進超高建筑降層。”孫書同談道,通過對空調外機進行消隱,花架鴿舍進行美化,鐘鼓樓周邊第五立面更加敞亮,整體觀感也更加協調。
“除了第五立面以外,我們還對街道公共空間進行了改造提升。”孫書同介紹,市政工程方面,整合各類現狀交通桿件180根,遷改、隱藏或美化各類墻地箱、開閉器、箱式變壓器共計63臺,從而節約了大量步道空間,消除通行瓶頸。通過優化路緣石、樹池花池、井蓋等細節,也讓無障礙環境更加友好。
提升 改善居住體驗 保留業態活力
下午4點多,高大爺來到鐘樓北側廣場,坐在樹下乘涼。“我在這兒住了40年,幾乎每天都會過來。”高大爺眼前的廣場,之前是蔬菜站,下雨天踩一腳都是泥。后來空間騰出來,地上鋪了磚,平整多了,也開闊多了。
廣場中央,70歲的劉大爺正跟幾位老街坊一起踢毽子,嫻熟的技藝引來不少外國游客駐足圍觀。“我們三代人都住這兒,出門就到廣場,過來鍛煉很方便。”
在譚濤看來,這正是屬于鐘鼓樓街區的獨特之處。“這里并不只是游客參觀的景點,更是老百姓實際居住的地方,所以需要考慮到居民的生活需求。”譚濤告訴記者,項目團隊對周邊管線進行更新,地面排水重新鋪裝,照明條件加以優化,逐步改善居住體驗。“未來,還將深入到院落里面,在活化利用方面繼續下功夫,做好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
保留生活氣息的同時,鐘鼓樓街區在綜合整治中也注重保留業態活力。“作為‘潮文化’的聚集地,鼓樓東大街有著大量的電玩潮玩店、網紅餐飲店等。此前,這里還曾被稱為‘北京動漫電玩樂器一條街’,街面上分布著幾十家經營電子游戲、樂器、動漫手辦的店面。”孫書同說,近年來,隨著趙雷、新褲子樂隊關于鼓樓的歌曲在社交媒體走紅,鼓樓更是成為炙手可熱的網紅打卡地。“項目組提出以‘京潮流轉、后市長街’作為鼓樓東大街的規劃定位,塑造古今交融、文商融合的特色風貌街道,并采用分類引導、分級整治的規劃設計思路,引導改造提升。”
如何動員商戶參與?孫書同談道,本次工作采取了政府統規統建與商戶統規自建并行的方式,吸納多元社會資金進入城市更新。“項目組搭建了線上共建平臺,鼓勵商戶通過‘鼓樓傳聲’小程序建言獻策,提交改造方案。”以片區內規模最大的產業園建筑集群鼓樓園為例,經過街道與設計師的引導,這里實現了業態更迭和風貌提升,引入的業態又恰好補足了鼓樓、南鑼街區旅游服務的功能短板,實現了多方共贏。
修繕 堅持修舊如舊 恢復傳統風貌
在中軸線南端,毗鄰前門大街的西草市街完成街區更新后,也以全新面貌亮出古都新韻。
“北段以劇裝商鋪為主,經過拆違整治,恢復了沿線建筑的傳統風貌和肌理,‘劇裝一條街’重現往日風采。”作為西草市街街區更新環境提升項目的責任規劃師,中央美術學院建筑學院教授侯曉蕾從2019年起,便著手參與北段的更新工作。
“南段以居民住宅為主,這邊本身沒有太多完整院落,有的只是一些鏢局、旅館等。新中國成立以后陸續加建,逐漸形成棚戶區,存在街面房屋殘破、基礎設施薄弱、私搭亂建嚴重、環境秩序臟亂等問題。”侯曉蕾說,相比起北城來說,南城更多的是一種市井文化,因此更新過程中,建筑立面和景觀顏色也會低調一些,更多選用棕褐色而非大紅色。“每一棟建筑都在原來基礎上重新設計,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請老師傅用傳統做法進行恢復性重建。”
重建過程中,侯曉蕾和團隊努力留住這條街的歷史印跡。“西草市街86號的門樓有著百年歷史,但修繕前,門板已經斑駁,上面的字跡模糊不清,由于年久失修,大門無法正常打開。”通過拼接門軸,對門板進行清理、打磨、加固,并按照傳統大門規制增加了門樓中柱,添配門簪、抱鼓石,增加清水脊后,門樓重獲新生,門板上“春城歌樾薈”的字跡也終于清晰可辨,而這也讓侯曉蕾倍感驚喜,“如今,86號的門樓成了整條街的一大亮點,人們可以從中找回過去的記憶。”
除了建筑外立面,西草市街區更新環境提升項目還包含南中軸路道路及綠化施工、架空線入地等多個項目。在數十根電線桿拔除、上千米線纜撤掉和電力箱遷改后,街巷告別了“蜘蛛網”的歷史,胡同再次亮出天際線。在道路西側,重新施劃的停車位,也讓街巷更加整潔有序。
期待 利用小微空間 承載生活交往
“南城這邊有連續的御道可以步行,兩側種有國槐,形成綠色走廊,這是非常難得的。”侯曉蕾談道,西草市街位于前門大街和天橋兩大商圈的連接地帶,是南中軸的民俗生活文化展廊,同時具有帶動整個街區經濟發展的文旅及商業潛力。“西草市街環境整治提升體現新舊融糅、歷史疊加的特征,更新打造了一系列特色休憩空間。無論居民還是游客,都可以坐下來聊天、下棋,讓這個空間能夠承載人們的生活和交往,更具煙火氣。”
在西草市街中段,墻上的一幅銅制地圖格外醒目。“這里是中軸線的探訪路和視廊的交會點,所以特意設計了‘西草紅廟街區文化探訪地圖’,把胡同院落、旅游資源和小微空間都呈現出來。”侯曉蕾介紹,西草市街上的很多空間并不規則,因此沿線設置多處花池,里面種上了月季花。“我們嘗試把小微空間利用起來,打造成為公共空間,把花園城市的理念融入街區更新中,也讓居民參與其中。”
侯曉蕾相信,中軸線申遺成功是一個新的起點。中軸線不只是一條城市格局的軸線,更應該是一條居民生活的軸線。開展中軸線沿線的街區更新和環境提升,也是為居民生活塑造空間。“下一步,我們還需要在提升沿線居民生活品質和小微空間精細化治理方面做得更好,不斷完善居民生活配套設施,讓人們真正感受到中軸線上的多彩生活。”(北京市東城區人民政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